- 最後登錄
- 2024-11-16
- 在線時間
- 1928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09-3-30
- 閱讀權限
- 70
- 精華
- 0
- UID
- 6105137
- 帖子
- 9222
- 積分
- 18861 點
- 潛水值
- 225361 米
| 回覆中加入附件並不會使你增加積分,請使用主題方式發佈附件。 預防食用後中毒 野菇毒性有4類型切勿亂採
連假將至,不少民眾會把握休假日到戶外踏青,也常在途中發現各種野生菇類。其中,某些具毒性的野菇,外觀上與可食用菇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分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且多數導致中毒的菇類,其毒素並不能透過加熱、冷凍或是其他加工方式去除。
食藥署表示,野菇的毒性,依其毒素與中毒症狀,大致分為下列四種類型:一、腸胃炎型:主要症狀為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通常吃下後,短時間會出現不適反應。如最常造成民眾食品中毒的菇類—綠褶菇,其外型與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及高大環柄菇( 或稱白色雨傘菇 )相似,常造成民眾誤認而採食。二、神經毒素型:此類毒素的特點如其名,會造成神經性症狀,如大量出汗、淚腺及唾腺分泌增加、嗜睡、幻覺、神智不清或是出現攻擊性等,中毒反應發作迅速,約數小時後症狀便會消退,像是一般所稱的「迷幻蘑菇」即為此類。三、原生質毒素型:此種菇類在食用後,短時間內不會引起明顯不適,其後三至五天內,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讓患者誤以為已經痊癒,然而毒素可能已作用於器官而造成傷害。如鱗柄白鵝膏,外觀與可食用的洋菇近似。四、類戒酒藥型:此種菇類如在短時間內與酒精同時食用,將引起頭痛、噁心、嘔吐、面部潮紅及心血管不適等反應,症狀約持續二至三小時左右。如墨汁鬼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