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
我國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分佈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於地理環境、生活勞動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服飾文化。這種差異不是人為的制度形成的。到了奴隸制社會,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料,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
奴隸社會把國王稱作“天子”,他是奴隸制國家最高的統帥,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也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
(一)禮服
《論語》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
《商書》有“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的告誡,表示國王有至高的權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階級等級制度已經形成。《商書·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表明奴隸主貴族穿了冕服舉行祭禮。
以上兩例史料,說明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說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為收,殷代名為〓,周代名為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這是後漢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禮·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則兗冕,享先公饗射則〓(bì音蔽)冕,祀四望山川則毳(cuì音翠)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則玄冕。”說明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所謂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六冕的內容如下: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禮服):為冕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徵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②兗冕(王之吉服):為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③〓冕(王祭先公與饗射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韍、佩綬、赤舄(Xì音戲)等相配,並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紋等方面加以區別。
冕冠的形式,商周時期尚缺少直接資料,儒家經典《禮記·玉藻》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liú音劉),前後邃延,龍卷以祭。”說明天子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懸於延板前後,衣服上有卷龍紋為飾。進一步具體的描述,見於漢唐儒家著述,至唐代更有帝王圖的形象留傳至今,就更加明白了。大體上說,冕冠的基本款式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面,覆蓋一塊冕板(稱為延或綖),冕板的尺寸有說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的,也有說廣七寸,長一尺二寸或長六寸八寸的,以前一說法較多。冕板裝在帽卷上,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徵天,下塗纁色以象徵地。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天地的象徵。前後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徵著五行生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幹,即胎架,後來改用竹絲、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狀胎架,外裱黑紗,裡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髮髻相插結。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從玉笄兩端垂黈纊(tǒukuàng黃色絲綿做成的球狀裝飾)於兩耳旁邊,也有稱它為“瑱”或“充耳”的說法,總之是表示國王不能輕信讒言。這就是《漢書·東方朔傳》所講的“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及《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所講的“黈纊塞耳,所以弇聽也。”天子玉瑱,諸後以石。從武上橫貫左右而下的,是一條紘,即長長的天河帶。冕冠的形制,世代相傳承,歷代皇帝不過是在承襲古制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罷了。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周代國王的禮服除以上6種冕服之外,還有4種弁服,即用於視朝時的皮弁、兵事的韋弁、田獵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皮弁形如複杯,系白鹿皮所做的尖頂瓜皮帽,天子以五采玉12飾其縫中,白衣素裳。天子在一般政事活動時所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