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丹麥戰爭中的迪伯爾戰役:丹麥軍在迪伯爾戰役失敗後,未能保衛什勒斯維希的邊界,被迫撤出到丹麥本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授權內容: |
| 1864年的丹麥戰爭(The Danish War)是由於日德蘭(Jutland)半島的兩個公爵國:什勒斯維希(Schleswig)和霍爾斯坦(Holstein)所引起。自中世紀以來就是由丹麥國王以兩地公爵名義統治管理,但兩地人口有相當比例屬於德意志人。1848年,丹麥一度想要把這兩個公爵國併入丹麥本土,日耳曼邦聯也對此兩地發動軍事支援,1852年簽訂了倫敦議定書,保障兩地自治權力與不可分割。但是丹麥卻於1863年併吞了什勒斯維希,日耳曼邦聯的普魯士與奧地利發兵攻向丹麥。丹麥戰爭前,俾斯麥清楚明白國際形勢,對丹麥進行戰爭根本不會有其他列強干預。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被歐洲列強孤立;加上普魯士在1863年協助俄國鎮壓波蘭革命。英國在1822年採取光榮孤立,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事務。法國在當時正忙於墨西哥的軍事行動。最後,就只剩下奧地利。俾斯麥干預這場爭端,是因為他當上首相一職後,反對聲音不絕,於是他希望透過這場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將反對轉為支持。第二,他希望試驗新組成的普魯士軍隊。第三,他希望透過這次與奧國聯軍攻打丹麥,從而窺探其實力。1861年1月普、奧組成聯軍,迅速以五萬七千名士兵投入戰場。1864年3月,開始圍攻迪伯爾(Dybbol),4月獲勝,丹麥戰敗投降,10月簽約,將兩地割讓給德、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