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政府放手把一個城市的能源轉型交給市民去規畫,會是什麼模樣呢?荷蘭城市烏特列支在2015年透過「城市對話」,邀請市民研擬能源政策。正在荷蘭讀書的慧玲訪問了主辦單位、學者與副市長,仔細介紹這整個故事。
城市對話的過程紀錄。圖片來源:烏特列支市府。
Day 1:一起來做夢
2015 年3 月14日,第一場「城市對話」就在副市長范·何冬克與歐佩斯特騰教授的啟發演講中拉開序幕。這一天,上百位不分年紀、性別、種族、行業、和教育背景的居民的任務是針對烏特列支的能源願景。他們被分配到數個十人不等的小組,討論可幫助烏特列支達成能源目標的措施和步驟,每一桌自行決定主持人、計時員、和紀錄者,讓大家在時間之內將發想到的各種能源點子和問題一一寫在海報上。
活動總主持人會提醒民眾討論的原則。例如討論的重點不是針對個人的好惡辯論,也不需要刻意強求共識。不同的意見都有表達的自由,相反的意見可以同時並陳,也不需要特別追究理由。重要的是,把討論焦點放在彼此的共通點上,一起思考如何讓共同的意見變得更可行。德·亞荷將這個模式稱之為「參與式的共同創造(participative co-creation)」。
為了協助民眾討論,德·亞荷和十位左右協助撰寫Factsheets的同事在各桌間四處走動,一旦討論桌上有任何問題,民眾可以舉手向這些人型維基百科尋求說明。對德·亞荷來說,這不只是聽民眾如何討論、把他們提出的點子作數據加總,更是發掘各種細微差異的好機會。例如,他發現對許多民眾來說暖氣供應似乎是個敏感的議題,應該特別留意、多作討論。
「民眾比政治人物想像的還要聰明。」他觀察到民眾非常認真地思考各種可能選項的優缺點,並且以相當盡責的方式努力去達成目標。
他發現民眾對於再生能源科技已略有所知。只要額外提供一些基本資訊,民眾自然知道該如何去權衡各種狀況。例如有的人偏好小規模的發電裝置,但一旦他了解這樣裝置發電量就會比較小、較難達成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就知道必須進一步思考其他的方案,結合不同的能源選項。
「到最後,這並不那麼關乎『如何將專業複雜的科技轉譯成親民易懂的可行方案』的問題,而更是:只要單純地把基本數據用圖表呈現給民眾(例如選擇風力最多可以發出多少電),他們就明白了。所以要跟民眾解釋科技,並不是那麼困難。他們也會互相解說、釐清思考。」德·亞荷表示。
他也發現,民眾不會安於事前準備的Factsheets和指標,而是天馬行空地發想,非常有創意。例如,當天活動尾聲進行能源點子票選排名,最受民眾青睞的選項是「人體動能發電」(例如行走時依靠身體的動能幫手機充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擺攤是荷蘭人的全民運動,市府也不免俗地在當天下午現場設置「知識市集」(knowledge market) ,邀請各種再生能源或能源效率相關的民間組織、能源公司和專家在各自的攤位上發表自己的點子,讓民眾依各自的需要四處「血拼」。例如,民眾可以到主張架設風機的團體攤位上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理由,再到另一攤反對風機的團體攤位聽取不同的意見,也可以跟獨立的第三方專家請教對風機的看法,從過程中形塑自己的觀點。
活動結束後,所有發想討論的成果都被蒐集起來交由 Ecofys 進一步分析和彙整,作為兩週後第二場討論會的素材。
Day 2:怎麼做? 條件是…..
3月28日一早,民眾再次齊聚位於烏特之火車站西北出口的市政廳,進行第二輪的城市對話。
一開始,Ecofys先針對上次討論結果進行報告。他們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民眾說明「身體動能發電」的可行性限制,例如如果有3000 人同時到烏特列支音樂廳跳一整個週末的舞,發電量也只夠五個家戶使用。
Eerste oogst 'direct doen' energie Vanmiddag verdiepen: wat, wie, randvoorwaarden.
&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