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了解三國史的人,都是從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開始的,至少我是先看的《三國演義》,後來才逐漸的涉獵三國史。
羅老先生在《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寫的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可以是婦孺皆知。
羅老先生以天下大勢開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黃巾起義徹底攪亂了大漢這個本已經風雨飄搖的社會,朝廷准許州郡招募義兵應對暴亂,幽州太守劉焉聽了校尉鄒靖的意見募兵討賊。
涿郡有一個年方二八的英雄叫劉備,中山靖王的後代,看見了募兵的榜文慨然長嘆,被屠夫出生的張飛看見了,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
讀到這句話時,就覺得張飛不僅僅只是一個莽夫,至少他懂得愛國。劉備看見這人形貌異常,和張飛走進一個客棧喝酒,英雄都是喜歡喝酒的。
恰好關羽推著車子進店,對酒保說要去投軍,劉備發現關羽威風凜凜,面如重棗,髯長二尺,相貌堂堂,就請關羽一起喝酒,關羽也不推辭,自古英雄都非常的豪爽。
英雄在一起肯定就不像普通人一樣,普通人在一起說的是笑話,或者拉拉家常,但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在一起談的是國家大事,關注的是政治形勢。
最後三人談得越來越投機,劉備就把自己的志向給關羽和張飛說了,三人志向相同,決定到張飛的庄上共議大事。
張飛的莊園後面有一個桃園,張飛提出要和關羽、劉備結為異姓兄弟,共同打天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上報國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最後結拜完畢,以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正史中並沒有關於“桃園結義”這個故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只是和關羽、張飛像兄弟一樣,並沒有說他們有結義之情。
言歸正傳,還是先來體會一下羅老先生的寫作藝術,並且看看哪些地方的記載與正史有所不同。眾所周知,陳壽的《三國志》成書于西晉時期,而羅貫中先生出生於元末明初,能夠寫出這樣的歷史小說,是絕對不可能沒有瀏覽過《三國志》的,所以說就排除了羅貫中筆誤的嫌疑。
首先,幽州太守劉焉聽校尉鄒靖的建議出榜募兵,但是根據正史記載,劉焉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最後擔任了益州牧,可偏偏就沒有做過幽州太守。
其實我們了解了劉焉的生世,也就不難理解了,劉焉是漢魯恭王的後裔,正宗的漢室宗親,羅老先生在這裡安排劉焉做幽州太守,就是為了引出劉備的生世,並且還和劉焉認了親。
當然安排劉焉在幽州做官,也不僅僅這麼簡單的,漢室宗親這麼多,幽州牧劉虞也是漢室宗親,為什麼羅老爺子非安排劉焉而不是安排劉虞呢?
眾所周知,劉備在隆中面試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了取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最後進軍中原的戰略宏圖,而且劉備也是這樣實施的。
曹操赤壁之戰敗退北方之後,孫權將荊州借給了劉備,才有了安家之所。然而劉備要想得到益州,明著進攻益州的話,這是不可能的,孫權和曹操都盯著劉備的,以劉備的實力還不敢,那怎麼才能明正言順的去益州呢?
而此時的益州牧就是劉焉的第四子劉璋,劉璋擁有整個西川,卻被北邊割據漢中的張魯欺負,想當初劉璋的老爸可是認了劉備這個侄子的,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羅老先生為了讓兩個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才將安排劉焉為幽州太守,其實這就是羅貫中寫作藝術的獨特之處。
在涿縣的大街上,劉備看到募兵告示,長吁短嘆,張飛看見后,一頓訓斥,從這個情節來看,張飛與劉備相比更像一個英雄,不過張飛是逞英雄,而劉備想的卻是自己拉一支隊伍討伐黃巾賊寇,那劉備為什麼要嘆氣?他不是不想報效國家,只因為他家境平寒,沒有起兵的資金,所以面對榜文感到很無奈。
劉備愁的是沒有錢,張飛說他家有得就是錢,讓劉備不用擔心,“桃園結義”就有了雛形,後來關羽的加入,遂成“桃園結義”佳話。
不過正史中沒有關於張飛是屠夫的記載,但是為什麼要把張飛寫成是屠夫呢?我們都知道古代屠夫的地位很低,只有張飛的地位卑微,才能和貧寒的劉備走到一起,不過這隻是原因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劉關張是桃園結義,那就必須要有桃園,關羽是在河東殺了人才逃到涿縣的,那不可能有錢,所以張飛就必須要有錢,而且要有桃園,這樣三個人才能結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