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7 月 30 日 12:00 |
統一企業與統一超商昨晚相繼公告 7 月 27 日停牌,也是台灣首次有兩家企業同時申請股票暫停交易。外界猜測不斷,果真和星巴克有關。然而上海星巴克比台灣還賺,為什麼統一要全面退出?
7 月 27 日晚間 7 點,懸宕一日的猜測終於有了解答,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宣布,統一全面退出上海星巴克,深耕台灣市場。
此次的交易內容主要是統一企業出售上海星巴克 20% 股權、統一超商出售 30% 股權給美國星巴克,合計處分利益為 334.51 億元。另外,統一也將向美國星巴克以 21.69 億台幣購買台灣星巴克 20% 股權,而統一超商則以 32.54 億台幣購買台灣星巴克 30% 股權,這也代表未來台灣星巴克將由統一獨資經營。
▲ 統一董事長羅智先表示,要深耕台灣市場,台灣星巴克將由統一獨資經營。
羅智先表示,「主要考慮全世界咖啡市場未來蓬勃發展,我們在思考組織上、資源分配上更專精、更有一致性,」他補充,咖啡市場不只在中國、台灣,其他地區也都在成長。台灣沒有如外界認為飽和的情況,所以統一決定把資源重新調整,深耕台灣市場。
上海星巴克,獲利貢獻度比台灣高回顧今年 3 月,統一超總經理陳瑞堂曾表示,上海星巴克截至 3 月共有 1,236 間店,去年營收則是達到 58 億人民幣(約 265 億台幣);而台灣星巴克 2016 年的營收為 94.62 億元,稅後純益 7.7 億元,台灣門市數超過 410 家。若以獲利來看,對統一超商來說,去年上海星巴克的貢獻度為 8.8%,台灣星巴克則為 1.7%。
陳瑞堂當時還特別回應,「去年獲利最多當然是上海星巴克,因為店數增加最多,它的店址都不錯,每間店的獲利能力也很高。而台灣星巴克去年有一個調整,在美國伙伴的要求下,希望能夠推動星禮程,以會員忠誠計畫來取代更多折扣活動來維持品牌形象跟價值,所以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業績就沒有以前的成長。」
既然如此,統一為何會放棄上海星巴克這隻小金雞呢?
兩個原因,讓羅智先放棄上海星巴克從過往羅智先的經營風格來看,其可能性可窺見一二。
第一是台灣的咖啡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目前台灣整體咖啡市場規模已達 700 億元,統一星巴克約佔其中一成左右的市場;而台灣人每年的平均飲用杯數也從過去的 50 餘杯,成長到 122 杯以上。但若與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每年平均飲用杯數高於台灣 3 倍相比,台灣著實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第二是強調「聚焦經營」。羅智先過去就曾多次處理經營不善的公司,諸如萬通銀行、統懋、寵物達人、深圳康是美等獲利不佳的轉投資公司。此外,他也持續整併集團業務,以追求更大綜效。羅智先並不迷戀盲目擴張事業版圖,只要是獲利模式、定位不清的事業體,就快手砍掉,一切皆以獲利為主。
然而,上海星巴克的獲利表現佳,統一卻反而要賣掉上海星巴克保台灣星巴克,這不免也讓人懷疑這是否間接證實了美國星巴克母公司想要收回上海星巴克的傳言。
不過,對於市場傳言是美國要收回高速成長的上海星巴克,羅智先在整場記者會僅以深耕台灣市場回答,並無正面回應。
從這次統一星巴克的股權交易變動來看,或許這也是代理品牌必須正視的困境,當台灣沒有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主導權掌握在他人手上,那麼揮灑受限就是無可避免的問題。
(本文由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