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溯本清源的知識面]:楞伽師~楞伽經=?=瑜伽師~瑜伽經,有啥危險的呢?基督天主幾回合。 [打印本頁]

作者: SVRP4253    時間: 2014-10-31 01:56 PM     標題: [溯本清源的知識面]:楞伽師~楞伽經=?=瑜伽師~瑜伽經,有啥危險的呢?基督天主幾回合。

[聊天的拱一下!]:增加一點"禪宗演進史觀"的知識哦! 一小點的。後面有重點哦!

「從達摩禪到慧能禪的演變」是初期禪宗史上的重要課題。胡適〈楞伽宗考〉以為,從達摩至神秀,都是正統的楞伽宗,神會的「語錄」以及神會一派所造的《壇經》裡,處處把《金剛經》來替代了《楞伽經》。所以慧能、神會的革命是「般若宗革了楞伽宗的命」。胡氏此一破天荒論點發表後,鈴木大拙《禪思想史研究第二》承繼胡適的觀點,區分「《楞伽經》的傳統」與「《金剛經》的抬頭」。在他看來,北宗禪(神秀派)秉持《楞伽經》,南宗禪(慧能派)尊主《金剛經》,這是兩派交鋒、對立的思想根源。對於胡適與鈴木大拙的這些論點,印順不以為然,他認為印度傳來的達摩禪,從達摩到慧能,方便雖不斷演化,而實質為一貫的如來(藏)禪。印順《中國禪宗史》從三條線索來回應胡適、鈴木大拙:一,從《楞伽經》與《文殊般若經》的關係入手,論證楞伽宗已有般若思想;二,從《壇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切入,證明胡適所說「慧
能、神會以《金剛經》代替《楞伽經》」的觀察不合史實;三,追索頓悟法門的源流,探尋頓悟法門的來龍去脈,反駁胡適的「頓漸殊源」。故不能說慧能、神會以般若宗革了楞伽宗,因為楞伽宗已存在般若思想。

[摘要來源]:從達摩禪到慧能禪的演變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附件]:參考資料的,增加常識面的皮毛啦! 譬古一下啦! 原出自《奧義書》印度教術語"梵文「禪那」"=?=瑜伽的「八支分法」"禪那(Dhyana)"。

[宗義概述]:摘要來源"禪宗 - 維基百科"。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ध्यान)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非謂修證「四禪八定」的「禪定」,而是六度波羅蜜的第六度-「般若」,亦即指能夠引導學人參究,因而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淨心。



觀 (佛教) - 維基百科

觀(巴利語:Vipassanā ,梵語:vipaśyanā),又譯為內觀,音譯為毗缽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釋義]

毗缽舍那(梵文:Vipassanā)被翻譯為英語:insight(意為洞識),因為英文前綴字 in- 有向內的意思,sight是觀看,因此中文又譯作內觀,字面上的意義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實相。但是英文前綴字 in- 其實是有點誤導,因為梵文字面意思中,並沒有向內看的意思。毗缽舍那(梵文:Vipassanā)由梵文前綴字 vi- 與觀看的動詞字根 paś組成。印度-雅利安語支的 vi-,類似於拉丁文前綴字 dis-,有遠離或朝向的意思,也有徧及、各種類,或意圖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毗缽舍那可以譯為「用如此的方式去看」、「由此看」、「專注深入的觀看」、「周遍觀看」等。

內觀是修行禪那的兩種途徑之一。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從「身體」「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層面上,體驗到「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成的現象,其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苦)和無法自主(無我)。
...



禪那 - 維基百科

禪那(梵文:ध्यान dhyāna,巴利文:झान jhāna),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它有兩個意義,它可以是一種三昧的境界,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但它也可以指修行進入四禪境界的方法,也就是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

這個詞語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語,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瑜伽的高級階段。後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漢傳佛教中也將其譯為止觀。漢傳佛教中的禪,原先源自於禪那,為禪那的簡稱,但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思想體系。

[定義]

禪那,可用「安止」(absorption)來表達,事實上,它是心的特質,將心固守在一個特別的對象上(奢摩他),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毗婆舍那),由此進入四禪,進而得到解脫智。

禪那與禪定可視為同義詞,但是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修行方法]

禪那分成二種,寂止禪(奢摩他)、內觀禪(毗婆舍那),合稱止觀。

寂止禪:止禪以坐姿為主,且不宜變換姿勢,若身體不適須要換姿勢,也要守住所緣(目標)。止禪於所緣,保持「尋」(vitakka﹐專注目標)、「伺」(vicāra﹐繼續專注目標),所緣是概念法(世俗諦)。

內觀禪:觀禪不拘姿勢。觀禪尋、伺(專注、繼續專注)對象,所緣是究竟法(真實諦),如:觀「觸」:呼吸的觸、腹部起伏(=風觸色)、坐姿及臀部的觸等、感受、聲音的生滅;其它的蘊、處、界,不宜當初始觀禪的對象;觀「色的集法」(rūpassa samudayo),則可觀察具有身、心、鼻才有吸氣,與具有身、心、鼻才有呼氣,又從眾緣生可悟入無常,導致更高階的智見。
...


[唉! 沒有幫倒忙哦!]:世道的禪師,冒出一大堆喔! 見鬼的、瞎掰的,究竟有多少呢? 會心一笑,悾悾肖肖的。


補充內容 (2014-10-31 02:03 PM):
[禪,可以偷?]:哇哇! or 嘿嘿!  Wow Site What's?
作者: SVRP4253    時間: 2014-10-31 02:50 PM

[走江湖、跑江湖的叢林野獸派,纏施的,多如猴毛乎? 誰纏誰啊!]:結語的。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