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有好結局的故事較能激發孩童的誠實行為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14-10-11 01:07 AM     標題: 有好結局的故事較能激發孩童的誠實行為

[attach]104424259[/attach]  一篇刊載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新研究發現,讚揚誠實的道德故事比放羊的孩子這類故事更能讓孩子說實話。這些故事好幾世紀以來都被用來教導孩子道德及價值觀,然而卻沒有什麼研究調查這些故事的成效如何。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不該認為這些經典的道德故事會自然而然地促使道德行為。」
  「身為家長,我們想知道這些故事促使誠實行為的成效。」共同作者及研究者麥基爾大學的Victoria Talwar博士說道。「對小朋友來說這些故事是左耳進、右耳出,還是他們真的會牢記在心。」
  為了測試這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研究人員找來268位3~7歲小朋友參與實驗。每位小朋友都和研究人員玩遊戲,遊戲中小朋友要依玩具發出的聲音來猜是什麼玩具。遊戲過程中,研究人員藉故為了拿書離開房間一分鐘,離開前交代小朋友不要偷看放在桌上的玩具。研究人員發現,對大部分的小朋友來說,這根本是無法抗拒的誘惑。研究人員回房間後說了一個故事給小朋友聽,故事為「龜兔賽跑」、「放羊的孩子」、「皮諾丘」或「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其中之一。之後,研究人員請小朋友坦承是否有偷看玩具。
  結果與研究人員預料的不同,「皮諾丘」或「放羊的孩子」這類說謊會導致壞結果(像是被當眾羞辱,甚至死亡)的故事,與完全和誠實無關的故事(像是龜兔賽跑)相比,並無比較有效促使誠實行為。只有「華盛頓砍倒櫻桃樹」讓孩子較勇於承認偷看的行為。根據實驗結果,小朋友聽了華盛頓承認所做錯事後被讚賞的故事,承認偷看的機率幾乎是聽了其它故事的小朋友的三倍之多。
  另一項研究指出,「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正向結果是誠實行為的主因。當研究人員將結局改為負向的,聽了改編故事的小朋友並未有較多的坦承行為。Talwar認為,原本的故事會有效是因為傳遞了「誠實是好行為」的訊息,且展現了說實話的正向結果。共同作者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的Kang Le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若想要增進如誠實等等的道德觀,強調誠實的正向結果而非不誠實的負向結果才是關鍵。這或許也能套用到其它的道德行為上。」
  研究人員強調,仍需更多研究才能說明這些故事長時間下是否能影響行為表現,但目前至少有位科學家表示已改變教養方式。Talwar說:「似乎真的有用。我現在就用這方法教我家小朋友。」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