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你還記得嗎?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14-10-8 01:09 AM     標題: 你還記得嗎?

[attach]104361571[/attach]  有些人聽到一首歌,就回到過去;有些人聞到特定的氣味,就勾起回憶;有些人看到一張照片,就掉進畫面的瞬間。「記憶」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它的存在是一種理論架構(hypothetical construct),但我們依舊相信它是大腦的任意門。不過,任意門也會有故障的時候,這時記憶可能會扭曲(distorted)或是遺忘(forgetting)。舉凡記憶種類中,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裡的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是能透過「語言」證實你是否記得。譬如,歷史老師可以問學生問題,確定學生對史料的熟悉程度,以測驗學生的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和朋友討論曾經參加的歷史運動,就是提取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小說《碎夢大道》,作者臥斧描繪了一個失去記憶的男人,尋找一個找尋過往的女人,走在一座即將被封存的城市裡。兩個沒有情節記憶的人,踏在一座漸漸被世人遺忘的城市裡尋找屬於自己的過去。城市裡每天發生的事,是一種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但對局外人來說,僅是語意記憶;好似歷史課本的故事般,每年每月每日發生的重要片刻都會被記上一筆,但畢竟沒有深刻走過,事實終究只是事實,印象也不比情節記憶深刻。踏在被人遺忘的土地上,這座城市即將被翻新,透過小說人物裡攝影師的眼睛,竭盡地捕捉每一刻畫面,但儘管抗議者激昂的保護,喧囂過後、付之一炬,人們又會記得什麼?
  吳明益老師在《浮光》提到「愛」會因親疏遠近、不同社交情況有所調整,我們會為了家裡種植的盆栽死亡而灰心,但卻不必為工業開發而遭受破壞的沼澤生態感到痛心。親身經歷,促發了感情,由於掌管情節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與情緒中心杏仁核(amygdala)於腦中的位置非常靠近,因此會互相影響。但若碰到任何事件,都因等差的愛,而不去真正瞭解、不去真正體會,事情過去了,僅會成為語意記憶;或許時間久了,就像國小唸的歷史一樣,幾乎全部都忘了。
  有記憶,就會有遺忘。神經科學家發現,記得(remember)與遺忘(forget),早在你接收到訊息那一刻,就註定了!記憶的訊息處理就像一條生產線,當產品到手中時,先貼上標籤、編碼(encoding),接著按照標籤放到正確的櫃子中儲存(storage),等到需要貨品的時候,再到架上提取(retrieval)貨品。是否正確提取貨物(記得或遺忘),端看你有沒有正確編碼。腦波研究顯示,在編碼後,「記得」比起「忘記」在大腦中頂葉(central parietal)會出現較大的正向波。另外,比起硬背、死記的記憶,非刻意記得的記憶,腦中的正向波的振幅會較大且出現的時間會較早;代表真正感興趣、真正與你切身相關的記憶,在編碼時,你早已經替它放在最特別的儲存空間了,因此才能在必要時刻,正確提取。此種現象稱為「因記憶而不同之效果」(difference due to memory effect, Dm effect)。
  集體記憶,不像是個體記憶,只要一個人牢牢記住就好了。集體記憶的流失,至少有三個探討層面:空白、扭曲、複寫。集體記憶是一種記憶語言(mnemonic speech),如果人民沉默了,這絲記憶就不能繼續綿延,即便這個世代的人民還記著,但忽略事件的傳承,下個世代對此記憶仍成一片空白。記憶形成後,可能因當事人太過害怕、旁人錯誤誘導,而造成扭曲,形成錯誤記憶(false memory)。此時,媒體的責任非常重大,除了需不偏頗地呈現新聞內容,才能將集體記憶持續蔓延,另外,媒體還要負責製造記憶。譬如說,若貨品編碼時就出錯了,提取貨品時,怎麼可能會是對的呢?進入長期記憶前,所有的貨物都會先放置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經過不斷地反覆提醒此貨物的重要性後(複誦,rehearsal),才會被擺入長期記憶的編碼程序;反推,如果有新貨不斷地出現在訊息生產線中,新貨就會把舊貨蓋住。同理可知,若新訊息不斷地掩蓋舊新聞,因人腦的短期記憶空間有限,新的訊息將會複寫,時間一久,此段集體記憶也慢慢消失了。
  或許,就像尼采說的吧!「同一事物永恆回歸」(The same things eternal return),若放任記憶,對生活麻木、不去瞭解,同樣的事件依然會再起。而我們,應該選擇記得還是遺忘呢?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