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對《老子》首章的解釋 [打印本頁]

作者: AGI1124    時間: 2014-8-13 06:52 PM     標題: 對《老子》首章的解釋

對《老子》首章的解釋

現在,我們可以把這種生命觀念圖示如下:

元氣的生長

胚胎的生長

有名之物的生長                                                                                                                                                                                 

受孕

第一生命的成長

妊娠

  

第二生命的成長

分娩

  

第三生命的成長

巳(三月子)                                       

子(十月子)

胎(始)

此圖是由三個時間點和三個時間段組成的。從中可以看到上古生命觀和老子哲學之間的同構性。它意味著,“始”和“母”代表了兩個生命階段的起點,其一是孕育階段,其二是生育階段。

從“始”和“母”的得名可以瞭解上述同構關係。前文說過,“胎”意為“始”,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可以譯為“天地在其胚胎階段是無名號的”。至於“母”,在《老子》一書中則兼有生產、養育兩種涵義。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這是以“母”指生產。第五十九章說:“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這是以“母”指養育。這種觀念在上古時候是普遍的。例如古人曾以“毓”、“乳”、“育”、“母”等字描寫生育。“毓”字在甲骨文中作產子之形,可見它既表示養育又表示分娩。《說文解字》說“人及鳥生子曰乳”,“母……象乳子也”,可見“乳”和“母”代表生子和育子的合一。因此,“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可以譯為“萬物在其生育之後就有名號了”。

過去的學者曾經用“少女之初,純樸天真”來解釋“無名,天地之始”。現在看來,這是很不合適的。老子所說的“無名”,其實是指未識別、未主觀化的狀態。意思是像胚胎那樣,保持著未分辨以前的“常”,亦即保持著一般性和普遍性。一旦胚胎通過牝門產出,它便被符號化,獲得“名”了。因此,“有名”代表生命的一個新階段,即由一般進入具體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生命被識別了,同時也被分裂了——分裂為“名”和“實”兩部分。

通行本“天地之始”這個詞語,在帛書本中作“萬物之始”。按照以上理解,後者是不甚符合老子本意的。因為“始”和“母”是有所區別的兩個階段。儘管其實體是同一的,但在形式上有“無名”、“有名”的分別,所以應當分別表述為“天地”和“萬物”。事實上,《老子》第五十二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裡的“天下有始”和“天地之始”同義,已證明“天地”二字不誤。何況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六章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其涵義是說天地由“道”和“玄牝之門”產出,證明“天地”的確屬於“始”的階段。至於第七章所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二十三章所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則進一步證明“天地”具有無名的屬性。由此可見,“無名,天地之始”是有深意的,不可改作“無名,萬物之始”。

“無名,天地之始”一語,事實上還對前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作了補充說明。現在我們知道這句話的涵義是:事物的本質是不可以言說的,可以言說的只是其暫時的表像。譬如在胚胎階段或共同性階段,事物無名號,但因此也就有了永存恒在之名;而事物一旦明確其名分,它便脫離這種一般性和共同性,而成為具體的短暫的生命。

這種“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同古人的冥世觀念和命名習慣有關。《說文解字•口部》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釋名•釋言語》說:“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這說明在古人的理解中,“名”是由冥入明的分界點。這個“名”來源於“自命”,表現為生物的種種符號表達,包括人類嬰兒降生時的啼哭。遠古人類就是依據這種自我呼號來為事物命名的。《山海經》中有許多關於“其名自號”、“其名自詨”的記錄,漢語中的動物名稱往往象其鳴叫之聲,可見古人辨認事物、為事物命名的方式就是取其發聲,特別是最初發聲。由這一點可以探知“名,可名,非常名”,“有名,萬物之母”等兩句話的潛臺詞,即:無論是萬物的自我標榜,還是對萬物的言說,“名”都是偶然的、個別的,像動物一生那樣短暫。一旦嬰兒或幼禽、幼獸可以自名,它也就離開了自己的常態,成為隨時會消滅的事物;而生命的常態是存在於“冥”之中的。

“冥”這個概念,也許是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的概念。它實際上是當時人心目中的彼岸世界的標誌。根據古代的訓詁資料,它代表幽暗、隱晦、深奧、渺遠,代表“窅冥無極”之處,也代表“玄”和“玄默”。神話描寫說:冥界有昆侖和玄圃,有黑水和圓海,有朝雲之國和不死之山。它是羽民、不死民的家鄉,也是帝俊、帝堯、帝嚳、帝舜、後稷等“百神之所在”。在古人看來,死去的祖先和未誕出的生命都居住在冥的世界。盛行于殷商之時的龜蔔,實際上是人們同這個冥世相交流的手段(參見王小盾,1998)。因此,人們用日復一日的蔔問,不斷強化了以“冥”為歸宿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子宮和墓葬是同位的事物,既是生命的發源之地,也是生命的歸宿之地。懷孕的母腹,即被看作個體生命的冥世。所以在甲骨文中,“冥”和“娩”字形相同,都呈胚胎處在子      3:甲骨文“冥”和“娩”

宮的形狀(圖3)。總之,按照上古生命觀,出

生和死亡都是“由一種生命形態變成另一種生命形態”[1];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是同一的——同一於胚胎和“冥”;胚胎和“冥”既是不死的象徵,又是永恆的象徵。

上述觀念在《老子》中滲透很深。比如《老子》第七十六章即表述了“冥”為不死的觀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而老子所說的“恒道”、“恒名”和“玄”,事實上也是對“冥”觀念的哲學表達。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子依照“冥”和“明”的相對,提出了“無名”和“有名”的相對,以及“無欲”和“有欲”的相對。這意味著,“常無欲,以觀其妙(眇)”一語,說的是對於“冥”的生命階段的觀察;“常有欲,以觀其徼(噭)”一語,則是說對於“明”的生命階段的觀察。《說苑•雜言》說:“反常移性者,欲也。”《莊子•繕性》成玄英疏:“欲,謂名利聲色等可食之物也。”《說文解字•口部》說:“噭,口也;……呼也。”《說文解字•目部》段玉裁注:“眇訓小目,引伸為凡小之稱,又引伸為微妙之義。《說文》無‘妙’字,‘眇’即‘妙’也。”根據這些訓詁資料,我們可以把“常無欲……常有欲……”這句話譯為:在“冥”的生命階段,虛靜而無情色,從中可以觀察天地的精微;在“明”的生命階段,情色氾濫,從中可以觀察事物雜亂的呼號。下面還要談到,在老子看來,“有欲”、“有名”的階段正是反常移性的階段。

關於以上兩個階段的關係,《老子》首章用最後一句話作出了總結。這句話的前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它的意思是說:“冥”的階段是“無名”、“無欲”的階段,“明”的階段是“有名”、“有欲”的階段,儘管有“名”的不同,但“兩者同出”,同一實體。換言之,儘管前者以“始”為開端,後者以“母”為開端,但兩者同以“玄”為本質和本原。這句話的後半說:“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它的意思是說:玄冥至極之地,是所有精微得以產生之門。事實上,這個“眾妙之門”也就是《老子》第六章所說的“玄牝之門”。

[1]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中譯本第333頁。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