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清代陵寢規制及陵寢概況(三)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13-2-11 03:11 PM     標題: 清代陵寢規制及陵寢概況(三)

       [attach]87338496[/attach]
  崇陵,光緒帝(1871~1908)陵墓,位於西陵九龍峪,易名金龍峪。附葬隆裕皇后。
  崇陵妃園寢,葬珍妃、瑾妃。
清代陵墓分為關外和關內兩部分。
  一、關外
  關外有三座陵墓:興京(舊稱赫圖阿拉,今遼寧新民縣,原新賓縣)的永陵;盛京(也稱奉天,今遼寧瀋陽市)的福陵(俗稱東陵)和昭陵(俗稱北陵)。
       [attach]87338511[/attach]
  赫圖阿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的地方,是他的老家,曾是後金政權的首都。永陵安葬著努爾哈赤的四位祖先: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始祖)、興祖直皇帝福滿(曾祖)、景祖翼皇帝覺昌安(祖父)、顯祖宣皇帝塔克世(父親),從葬的有武功郡王禮敦、多羅恪恭貝勒塔察篇古。陵區占地1萬平方米,南面正中有紅門(宮門),門內東西橫列四座碑亭,分別立有四祖墓碑。碑亭北部是方城,南面的入口叫啟運門,北有啟運殿、東西配殿各三間,全都是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啟運殿后為寶城,前有琉璃壁,四祖墳墓東西環列,興祖居中,肇祖位於其東北角一小處地方。
  盛京是清王朝入關統一全國前在關外的首都,入關後成為陪都。
  福陵位於瀋陽市區東部,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該陵占地19萬平方米,由南往北依次是下馬碑、石獅、華表、石牌坊、正紅門、108級臺階、重簷歇山頂的神功聖德碑(滿漢雙文)、方城。方城四角有角樓,南面正中為隆恩門(三層簷),城中為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城北有明樓,裏面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北有月牙城與寶城相接,寶城上有寶頂,下有地宮,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母)。
  昭陵位於瀋陽市區北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該陵占地18萬平方米,由南往北依次是下馬碑、石獅、華表、石牌坊(四柱三樓式)、正紅門(開三券門洞)、華表四個、石像生六對(獅、獬豸、麒麟、馬、駱駝、象,其中石馬分別叫大白、小白,乃太宗座騎)、神功聖德碑、方城(與福陵同)。城中為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東西配樓。隆恩殿后有石柱門,石五供、洞門、明樓,裏面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北有月牙城與寶城相接,寶頂之下即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氏的地宮。
  二、關內
  關內有清東陵(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和清西陵(河北易縣泰寧山,也叫永寧山)兩個陵區共九座帝陵。均分前圈(建築區)和後龍(山區)兩部分。
  (一)清東陵:
       [attach]87338513[/attach]
  始於順治18年,止於民國9年,前後建造經歷260年。共建有5座帝陵,4座後陵,5座妃園寢,埋葬著5個皇帝、15個皇后和137個嬪妃、皇子、公主。前圈部分駐有八旗兵丁,皇帝陵每陵設總管1人,翼長2人,章京16人,驍騎校2人,領催4人,披甲76人,養育兵8人;皇后陵則無總管和翼長,其餘皆同;妃園寢照皇后陵減半。每月分為八班,駐守在隆恩門外的監獄裏,每班章京2人,披甲10人。光緒末年,守衛東陵的八旗兵約1200人。後龍部分清朝設有馬蘭鎮總兵(滿缺)率綠營兵負責保衛任務,統轄有鎮標左、右兩營和遵化、薊州、曹家路、牆子路、黃花山、余丁等6個營,總兵力3157人。禁止伐木、取石和耕種活動,嚴防火災發生,從裏到外,分置紅、白、青三圈木樁警示。清東陵於1928年、1945年和1949年,發生了三起大規模盜陵事件,除世祖孝陵外,其他大部分陵寢均被盜掘破壞。
  1 皇帝陵
  ① 孝陵
       [attach]87338515[/attach]
  為清世祖順治帝的陵墓,是清東陵的主陵。陵前有一條長達5600米的神道,最南端是一座石牌坊,面闊五開間,寬31.35米,高12.35米,是全國現存牌坊中最寬的。牌坊北立有下馬石碑,上寫有滿蒙漢三種文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東西各有監獄一座,面闊三間,布瓦卷棚頂。往北為大紅門,面闊37.99米,進深11.15米,開三券門洞,單簷廡殿頂,大門兩側還各有角門,東西建有長達四十餘華里的風水牆,向東抵達馬蘭關,與長城相連,向西達黃花山麓而止,牆上建有便門共六座,今東西各殘餘百米牆垣,其餘磚石1928年被北洋軍閥進駐部隊盜賣,計得價銀700元之少,大紅門也被拆毀。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紅門復原,耗資十六萬元。
  神道中間以中心石、兩側以牙石組成,中心石和牙石之間用青磚鋪墁,大紅門內東側有具服殿一院,坐東朝西,四周有圍牆,正門一間,朱紅大門,兩側各有角門一間,院內有更衣殿,面闊三間,均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殿后有便所一間。1928年被毀,1993年復原。
       [attach]87338517[/attach]
  具服殿之北500米處,為神功聖德碑亭,高達30餘米,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四面各有一券門,基座為正方形,邊長28.76米。亭內石碑高6.7米,寬2.18米,正面碑額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聖德碑”,下面刻有滿漢雙文的碑文,乃康熙帝親自撰寫。原碑亭光緒年間被火焚毀,後對石碑重刻。碑趺為龍首龜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漢白玉石柱,名為華表,也稱擎天柱,每柱承以須彌座,四周有石圍欄,柱身雕蟠龍,四周圍以祥雲,柱上為承露盤,橫插雲板一塊,柱頂雕一蹲龍。清亡後,碑亭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修復。
  碑亭往北的神道兩側為石像生。南端為兩根六棱形石柱,周身雕滿祥雲,高7.17米。柱北有石像生十八對,其數量超過明長陵,由南往北依次是臥獅、立獅、臥狻猊、立狻猊、臥駱駝、立駱駝、臥象、立象、臥麒麟、立麒麟、臥馬、立馬各一對,武將、文臣各三對,高2.6米。武將石雕全身甲胄,鐵甲上飾四團正龍補服,乃親王爵所穿,文臣石雕服飾為正一品,頭戴暖帽,胸前方補上為仙鶴一隻,頸掛朝珠108顆。
  石像生之北原有監獄兩座,與大紅門前規制相同,台基為豆渣石,早年被毀,今恢復西側一座。再往北,為龍鳳門(明陵中稱之為欞星門),門三座,每座門由兩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組成,上架額枋,中門額枋上雕火焰寶珠,石柱上飾雲板,頂部有蹲龍。門之間用短垣相接,建在須彌座上,門間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為正龍,北面為荷花鴛鴦。
  龍鳳門之北為單孔橋一座,橋面每側有望柱12根,欄板11塊,抱鼓石2塊,橋寬9.78米,長16.8米。往北為七孔橋一座,也叫五音橋,橋面每側有望柱62根,欄板61塊,抱鼓石2塊,橋寬9.1米,長111.6米。再往北為五孔橋一座,橋面每側有望柱62根,欄板61塊,抱鼓石2塊。五孔橋北的東西兩側砂山上,各建有下馬碑一座,與大紅門南下馬碑相同。
  往北為神道橋,三路三孔,中路寬3.13米,長24.2米,火焰望柱頭,下刻蓮瓣,解放前已無存,1991年重建。過了神道橋往北,即神道碑亭,為明陵所無,與神功聖德碑亭同,但略小。碑額篆刻“大清”,碑身用滿蒙漢三文寫“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之陵”,1992年全面修繕。
  神道碑亭以北是一大片廣場,全部青磚墁地,地勢北高南低。廣場東側有神廚庫院一座,門樓為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院內坐東朝西建有神廚,面闊五間,單簷硬山頂,內有灶台,大鍋三口。院南北相對建有神庫兩座,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院東南角建有省牲亭一座,單簷歇山頂,面闊和進深均三間,東側有灶台,西側有銅海缸一口,供製作祭品、宰殺牛羊褪毛之用。建築均裝飾雄黃玉鏇子彩畫。1992年對北神庫和省牲亭進行復原,東神廚和南神庫僅存基址。
  廣場北端,東西相對建朝房兩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東為茶膳房,西為餑餑房,都是用來製作祭品的。朝房北為監獄東西各一座,面闊三間,布瓦卷棚頂,為守陵兵丁值班之處。
  北為陵園,分前朝和後寢兩部分,南部為方形院,北部為半圓形院。南院正門為隆恩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前有月臺,開大門三間,中門寬2.68米,旁門寬2.31米。匾額上用滿蒙漢三文書寫。梁枋為金線鏇子彩畫。門內神道東西對稱建有琉璃焚帛爐各一座,單簷歇山頂,用來焚燒祝版制帛[“祝版”為一塊一尺多長的長方形木板,上面按祭祀時令(“時令”在此指每年帝后忌辰、清明、中元、冬至、歲暮的五大祭和每月初一、十五的兩小祭)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文字,在舉行祭袍儀式時朗讀板上的滿語]和金銀錁子。
  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前出廊,東殿存放祝版制帛,西殿供喇嘛念經。
      正殿隆恩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寬31.67米,進深17.65米,四周圍繞漢白玉欄杆,共有欄板76塊,前有月臺,前出三踏,中間為九級臺階,兩旁為八級,月臺東西兩邊各有一踏,也為八級臺階。月臺上銅爐兩座,銅鹿兩隻,銅鶴兩隻。殿內金柱四根,北側有暖閣三間,內供神龕、神牌。中暖閣供奉順治帝和孝康章皇后神牌,西暖閣供奉孝獻皇后神牌。暖閣前設楠木條案一張,上陳金花黑漆匣一件,記憶體蓍草三百根。天花板繪金蓮、翠草圖案,孝陵的建築材料是拆了西苑內嘉靖年間的道教建築所得。
  隆恩殿北為陵寢門,也稱三座門,是陵寢前朝(祭祀帝后)和後寢(埋葬帝后)部分的分界。中門身鑲嵌中心花和插角花。往北為二柱門,面闊一間,兩根正方體青白石柱組成,上橫木額枋,形式與龍鳳門同,門北為五供祭台,須彌座上正中擺放石香爐一尊,兩側為石燭臺,燭臺兩旁是石花瓶。祭臺北為月牙河一條,上有平橋。橋北為方城,與明陵平地起城不同,清陵方城建在高大的基座上,城上建有明樓,形制與神功聖德碑亭相似,城南、東、西三面有垛口,城下中部有一門洞,明樓重簷之間有“孝陵”字樣的匾額,蒙文居左,漢文居右,中為滿文。明樓內豎石碑一塊,刻有“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樣,也是滿蒙漢三文,旁邊刻有“康熙尊親之寶”印章,碑座為須彌座。
  方城與北部的寶城之間,用月牙城(也叫啞巴院)相接,月牙城北壁背靠寶城南壁,有面南琉璃影壁一座,正對方城北側門洞,神道自此到了盡頭,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即地宮入口。該影壁城磚砌成,上抹紅泥,鑲嵌中心花和插角花,頂部正脊一道,垂脊兩條,安吻獸,上鋪黃琉璃瓦,壁下承以須彌座。月牙城東西各有一條轉向登道,通往方城明樓。
  最北部的寶城即墳頭,上有寶頂,下有地宮(明代稱玄宮,清代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故改稱地宮),地宮上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所以十分堅固,不怕風吹雨打(明陵墳頭用黃土,面積雖大,但不如清陵堅固),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圍以城牆,牆上有2.62米寬的馬道,最外圈的牆體建有垛口,南側城牆東西各有一豁門,安柵欄門。地宮沒有打開,內部情況不詳,也無文獻可考證,但估計應為裕陵的九券四門式。
  清世祖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養心殿逝世,年僅24歲,死因是天花,死後遺體被火化,故陵內埋葬的是他的骨灰。因為傳說孝陵內無屍首且薄葬,故在民國時期未遭大規模盜掘(但也有多處盜洞),是清東陵內唯一地宮保存完好的陵寢。
  孝陵地宮內還葬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康熙二年去世,年僅22歲)、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順治十七年去世,年僅22歲,追封為皇后)二人。
  ② 景陵
       [attach]87338543[/attach]
  為清聖祖康熙帝的陵墓,位於孝陵東2.5公里處。它的神道在七孔橋北與孝陵神道相接,東行300米後北折,第一個建築即聖德神功碑亭,自康熙開始,本著“祖有功而宗有德”精神,改稱聖德神功碑,因碑文太長,故分作滿文和漢文雙碑,這是第一座雙碑,此後雍正、乾隆、嘉慶皆如此,道光開始,清朝不斷割地喪權,所以都沒有立聖德神功碑,而明代帝陵除了最後的亡國之君外,都建有神功聖德碑,但除長陵外,都沒有碑文。碑亭1952年遭雷火,上部碑樓不存。碑亭北為五孔橋、望柱一對、石像生(獅、象、馬、武將、文臣)共五對,與孝陵不同的是,石獅套有籠頭,石象背馱石瓶,石像體量都略小與孝陵,而明代各陵並不在主神道外另建石像生。由於地勢原因,神廚庫院建到了石像生區中段。
  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創的沖天牌樓門(相當於孝陵主神道上的龍鳳門),面闊五間六柱,中間兩柱最高,其餘遞降,頂部都有蹲龍。牌樓門北依次為神道碑亭一座、下馬碑兩座、東西相對朝房各一座(跟孝陵位置不同,神道碑亭移到了三路三孔神道橋南,為以後大多數陵所效仿),朝房北為三路三孔石橋,橋北東西相對各有布瓦卷棚頂值班房一座,正北為面闊五間的隆恩門,其餘部分與孝陵相同。
  清聖祖於康熙61年10月8日在暢春園逝世,享年69歲。自康熙開始,滿族皇帝放棄了本民族火葬的傳統,改為土葬。1945年8月,地宮被盜。
  與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誠仁皇后赫舍裏氏(輔政大臣索尼孫女,廢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國維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為皇后)、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時為德妃,後尊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生母,康熙時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園寢,雍正元年追封為皇貴妃,遷葬景陵)。
  ③ 裕陵
       [attach]87338546[/attach]
  為清高宗乾隆帝的陵墓,位於孝陵西側的勝水峪,耗銀203多萬兩。它的神道在七孔橋南與孝陵神道相接,西行後北折,第一個建築即聖德神功碑亭,碑文由高宗第11子成親王永瑆書寫,碑亭北為五孔橋、望柱一對、石像生(獅、狻猊、象、駱駝、麒麟、馬、武將、文臣)共八對、沖天牌樓門、單孔橋,經過一段較長的蜿蜒神道,抵達神道碑亭、下馬碑,西側有神廚庫院一座,院牆南有井亭,柱子四根,南、東、北三面砌牆,梁枋上飾雄黃玉鏇子彩畫。神道正北為東西相對朝房各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面闊19.76米,深10.25米,房後各有煙囪兩座。
  朝房北為三路三孔石橋,橋北東西相對各有布瓦卷棚頂值班房一座,正北為面闊五間的隆恩門,前出月臺,門北燎爐兩座,保存完好。東西配殿與孝陵同。隆恩殿內東側設為佛樓,此後帝陵皆效仿。隆恩殿后有單孔拱橋三座,望柱為龍鳳頭,橋頭抱鼓刻成蹲龍。往北為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再往北,與孝陵皆同。
  地宮九券四門式:九券分別是隧道券、閃當券、罩門券、頭道門洞券、明堂券、二道門洞券、穿堂券、三道門洞券和金券,其中罩門券、名堂券和金券上方建有琉璃瓦屋頂(從慕陵開始取消了瓦頂);四個石門分別是罩門、頭道門、二道門和三道門。金券位於最後,是安放帝后棺槨的地方,內有須彌座寶床。清代帝后的遺體是頭沖北的,模擬生前坐立時面南背北姿勢躺下,與百姓喪葬頭沖南的習俗不同。相比明代帝陵七道石門,前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三條隧道的規模,清代帝陵明顯小很多,但是地宮的雕刻遠勝明陵,裕陵更是精美絕倫,絕大部分都是喇嘛教內容,有梵文、藏文佛經三萬多字,佛像四十多尊,頭道門洞券東西兩壁刻有四大天王,穿堂券刻有花瓶,四個石門門扇上都刻有菩薩,高1.5米。
  清高宗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在養心殿逝世,享年89歲。1928年,地宮被軍閥孫殿英盜掘破壞。
  地宮中還葬有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13年在隨高宗南巡時病逝於德州,生皇二子、皇七子,均被秘密立為皇儲,但都早夭)、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生母,乾隆時為皇貴妃,乾隆40年病逝,嘉慶元年追封皇后),慧賢皇貴妃高氏(乾隆10年去世,追晉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富察氏(雍正13年逝世,追晉皇貴妃)、淑嘉皇貴妃金氏(乾隆20年去世,追晉皇貴妃)。
[attach]87338501[/attach][attach]87338503[/attach][attach]87338505[/attach][attach]87338507[/attach][attach]87338509[/attach][attach]87338519[/attach][attach]87338520[/attach][attach]87338523[/attach][attach]87338529[/attach][attach]87338532[/attach][attach]87338535[/attach][attach]87338539[/attach][attach]87338541[/attach][attach]87338548[/attach][attach]87338551[/attach][attach]87338555[/attach][attach]87338558[/attach][attach]87338561[/attach][attach]87338562[/attach][attach]87338565[/attach][attach]87338567[/attach][attach]87338569[/attach]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