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拉赫曼尼諾夫 [打印本頁]

作者: Goethe    時間: 2012-8-1 02:51 AM     標題: 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 Sergey (Vasilyevich)

(1873.4.1,俄羅斯 塞苗諾沃附近奧涅格~1943.3.28,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 比佛利山)
亦譯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亦作Rakhmaninov或Rachmaninov。

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第五首》

  美國作曲家,俄國浪漫主義傳統的最後一位偉大人物,當時第一流的鋼琴大師,尤以鋼琴協奏曲及鋼琴與管弦樂作品《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1954)聞名。
  早年生活
  出生於諾夫哥羅德(Novgorod)區伊爾門湖(Lake Ilmen)附近祖父母的一座莊園裡。父為退役軍官,母為將軍之女。根據家庭傳統,他應該成為一名軍官,但其父因理財失當而破產,離家出走。拉赫曼尼諾夫的年輕表兄,即著名的音樂會鋼琴家兼指揮家西洛蒂(Aleksandr Siloti)察覺到這孩子的天分,提議送他到莫斯科跟隨著名教師兼鋼琴家茲韋列夫(Nikolay Zverev)學鋼琴。由於茲韋列夫對這位男孩的嚴格訓練,才使20世紀出現了一位音樂史上偉大的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後又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接受普通教育和學習音樂理論課程。
  19歲畢業時以獨幕歌劇《阿列科》(Aleko, 仿自普希金的詩《吉普賽人》〔Tsygany〕)獲金質獎。他身兼作曲家和音樂會鋼琴家,因《升C小調前奏曲》(1892年9月26日首次公開演出)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1901年10月27日於莫斯科首演)兩首作品而聲名大噪。《升C小調前奏曲》雖是拉赫曼尼諾夫初試啼聲之作,但終其一生都伴隨著他,在音樂會上聽眾常指定要聽這一曲。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首獲成功,讓他在蟄伏一段時期後重燃希望。
  青年時期的拉赫曼尼諾夫常會因作品的成敗和人際關係的得失而陷入情緒危機。自我懷疑和情緒不穩定每每使他深感頹喪,最嚴重的一次是因《D小調第一交響曲》首演(1897年3月)失敗引起的。這首交響曲演奏拙劣,遭到評論家嚴厲指責。這段時期他還陷入一段不幸的戀情,結果家人帶他到精神病醫生達爾(Nikolay Dahl)處就醫,人們常說是達爾恢復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得以重振旗鼓,寫出《第二鋼琴協奏曲》(該曲題獻給達爾)。
  主要創作活動
  俄國1905年革命時,拉赫曼尼諾夫在大劇院擔任指揮。在這場革命中他只是一名旁觀者,於1906年攜帶家室去德勒斯登(Dresden)定居。在那裡他寫了3部主要作品︰《E小調第二交響曲》(1907)、交響詩《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1909)和《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1909)。後者是專門為他的第一次美國巡迴音樂會而作的,於1909年11月28日與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指揮的紐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為他的備受讚譽的鋼琴首演會增色不少。《第三鋼琴協奏曲》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其最後一段樂章是氣勢最磅礡的一段,為前所未有的作曲方式,令人大為嘆服。在費城和芝加哥,他指揮樂隊演奏自己作的交響樂曲,同樣成績斐然。在這些交響曲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交響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感情和令人難忘的主題素材的作品。在巡迴演出中,波士頓交響樂團曾邀他擔任終身指揮,但他婉言謝絕,於1910年2月回到俄國。
  拉赫曼尼諾夫重返莫斯科定居之後的一大傑作是合唱交響曲《鐘》(The Bells, 1913),取材於巴爾蒙(Konstantin Balmont)所翻譯的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詩歌。這首作品展現了相當多的創意,他結合了合唱和管弦樂團的資源產生了驚人的擬聲及諧和效果。
  晚年
  1917年革命後,拉赫曼尼諾夫開始了其第二次逼不得已的流亡,有一半時間住在瑞士,一半時間住在美國。此後25年中,他幾乎生活在一個英語國家,但從未嫻熟這種語言,也未能徹底適應那裡的生活。他同家人住在一起,另有少數幾個朋友,幾乎是與世隔絕。他懷念俄國和俄羅斯人民;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他的音樂的傳導媒介。這種離群索居對他原先豐富的創作力具有毀滅性的影響。他沒有再寫出什麼具有真正獨創性的作品,只是把幾首舊作重新改寫。事實上他幾乎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在歐美舉辦音樂會,在這一領域很少有人能與他匹敵。這一時期僅有的重要作品是《A小調第三交響曲》(1936),呈現了另一種傷感的、斯拉夫人的憂鬱情緒;以及由鋼琴與管弦樂團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這是根據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的小提琴隨想曲改編的一組變奏曲。最後一部力作是用管弦樂演奏的《交響舞曲》,作於1940年,即在他過世前2年。
  評價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雖然大多作於20世紀,卻始終牢牢紮根於19世紀的音樂語彙。實際上他是柴可夫斯基傳統的具體化的最後表現──一位在急劇變化和實驗的時代中仍創作不輟的浪漫主義旋律作曲家。

作者: wl00030083    時間: 2012-8-2 08:36 AM

介紹的真詳細

感謝芬想阿
作者: reimund    時間: 2012-9-26 02:59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