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關節發炎令民眾感到活動不便,且有僵硬、疼痛感。比較棘手的是發炎性關節炎,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等所引發的關節症狀。更麻煩的是,有些患者還會伴隨內臟器官發炎症狀。如果不妥適控制,將影響壽命。
與免疫有關的關節發炎往往不是依賴一般消炎止痛藥就能完全改善,甚至有些關節發炎在初期不容易與肌腱炎進行區別,需要專科醫師診斷。
發炎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常被視為扭傷或肌腱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指出,臨床上有患者剛開始因雙腳踝、足背疼痛而就醫,醫師初步檢查懷疑是扭傷或肌腱炎,開立消炎止痛藥後,疼痛有些改善,但停藥數日後症狀又復發,且雙手關節、肩關節開始有腫痛感,並有「卡卡僵硬」感覺。
蕭凱鴻表示,病患發現此次吃藥數周後並沒有太多的改善,理學檢查有多發性關節腫痛,分部在手指關節、腕關節、踝關節、和足關節。血液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很高,且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抗體高度陽性、手部X光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但超音波發現關節、肌腱發炎,同時有早期的骨頭侵蝕現象。醫師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三個多月後,其病情並沒有明顯改善,發炎指數同樣也是很高;解釋後,開始使用最新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病情即獲得明顯的控制。
病患在此之前過去沒有任何疾病,但是上班偶爾會腰痠背痛、雙膝蓋疼痛,不過休息之後會改善。
醫師表示,部分由免疫問題引發的關節炎,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等,在過去大都被視為難治疾病。
發炎性關節炎對關節破壞力相當大,以全身對稱性之週邊關節慢性發炎為主要症狀,但有些免疫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也會伴隨有內臟器官之發炎。若未好好治療,病患會成殘廢,內臟病變影響所及,也使其平均壽命較短。醫界過去對這類疾病比較悲觀。
醫師解釋,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在三十年前幾乎無藥可治,依據當時之研究,類風濕關節炎宿命不佳,約三分之二病人,週邊關節到處受破壞,注定殘廢。醫師及大眾對類風濕關節炎曾頗為悲觀,而有一日得病,終身與病為伍的看法。不過,現在所能使用的藥物選擇更多,效果更好,沒有必要抱持太悲觀的想法。
醫師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起初只有一些不典型的不適,例如疲倦、噁心、全身無力、骨頭肌肉隱隱作痛,之後才出現滑囊膜發炎。關節僵硬則出現於長期間不活動之後,例如清晨剛睡醒時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病人起始是以局限在一個或數個關節炎。少數人是以急性多發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來表現,伴隨有全身性症狀,包括發燒、淋巴腺腫大或脾臟腫大。
典型的侵犯關節是在手腕,早期的手肘侵犯會引起伸屈不良,膝關節侵犯則易引起慢性關節積液,或造成貝克氏囊腫。腳部、腳踝也會受侵犯,但多半是以上肢為主的多發性、對稱性發炎性關節炎。
最常見的發炎性關節炎之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約是男性三倍,平均盛行率約在百分之零點四至百分之一左右,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發病高峰期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