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基督教 [打印本頁]

作者: qoo127127    時間: 2012-2-15 12:05 AM     標題: 基督教

等,於十九世紀中葉把基督教義與社會主義混合的一種派別。認為只要真正實行基督的「博愛」、「互濟」等教義,就能使工人擺脫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災難與痛苦。這種思潮在英國本土不久後被費邊社會主義和工黨取代,但傳至歐陸後卻大盛於世,造成德國基督教社會民主黨、義大利天主教社會民主黨等社會主義教派。



   基督教科學派(Christian Scientists):係美國瑪麗艾迪(Mary Baker Eddy)於一八七九年創立,宣稱物質是虛幻的、疾病是主觀的,是「意識的錯誤」,只能靠「意識的方法」來醫治而不能靠服藥,並自稱這就是「基督教的科學」故名。總會設在波士頓,發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為美國重要文字媒體之一。



   摩門教(Mormons):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係美國人斯密約瑟(Joseph Smith)於西元一八三○創立,迭遭正統基督教排斥。初期行一夫多妻制,後遭政府判為非法。一八四六年創立人被殺,且暴民將摩門教徒在伊利諾州那烏的屯墾地化為焦土後,教徒被迫遷徙至內布拉斯加州的俄馬哈,但經思考後認為亦非久留之地,翌年(一八四七)新宗教領袖楊百翰乃率信徒一四七人,穿越懷俄明州,至猶他州的鹽湖城,全程一千六百公里,至一八六九年方定居,歷時二十二年,現為教會總部,流行於西部各州,支會則遍及海外各地。後來另七萬名摩門教徒以蓬車與步行方式,循先賢拓荒者的途徑到鹽湖城。一九九七年為紀念教祖楊百翰率眾拓荒之旅一百五十週年,二百二十二名教徒都穿著當年服裝,分坐蓬車、騎馬或步行重踏先人步履,沿途教徒不斷加入,歷時三個月餘至七月底到達目的地時增至七百人,亦為宗教人士一項壯舉。摩門教至一九九七年在美國信徒約九百七十萬人,為各宗教中徒眾增加迅速者之一,每十年約增加百分之五○。總部猶他州四分之三人口為摩門教徒,摩門教重視海外發展,現在海外有五萬名以上俗家傳教士,多屬志工,在各地教授語文維持簡單生活,業餘騎腳踏車挨戶拜訪,派送教會傳單,並學習當地語言傳教,海外支會散布一百六十個國家,信徒已超越美國,總數已逾二千萬名。近年在中國大陸收集族譜頗有所獲,經彙集整理展出,所耗人力之大,各方多表重視。



   基督教為推行社會活動,早在西元一八四四年英人喬治‧威廉(George Williams)於倫敦創立「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Y.M.C.A.)簡稱「青年會」。初期在青年工人中提倡宗教活動,傳到美國後逐漸發展成為廣泛社會活動的機構,主張在青年中進行德、智、體的教育,並提倡改良主義。各地會所多經營旅館、餐廳及語言補習教育等營利事業,自籌經費,擴大組織,現會員遍佈世界八十餘國,人數逾一億人。一八八五年自美國傳入我國,一九四八年在台灣設立支會。其次為基督教女青年會(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Y.W.C.A.)簡稱「女青年會」,一八五五年在倫敦創立,主要活動有開辦職業婦女宿舍和組織青年婦女宗教集會等,後來亦發展為廣泛性社會活動,與青年會同。一八九○年自美國傳入我國,一九四九年設立台灣支會。第三為「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World Alliance of Young Men's Christion Association),一八五五年成立於巴黎,經費多來自美國,與西方許多國際性組織保持聯繫,廣泛參與國際活動,辦事處設在日內瓦(註十一)。第四為北美心靈重生的女信徒組織:這是北美洲各地基督教女信徒的組織,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舉行「心靈重生第四屆全國大會」,來自美國四十八州及加拿大女信徒一萬九千名出席,希望使那些要為家庭、居所和職業操勞的婦女促進自己的精神重生。



   南韓基督教盛行:據世界日報洛杉磯版報導南韓一九九八年基督教徒增至一千一百萬人左右,近全國人口總數四分之一,係一九七○至八○年代激增,乃教會在政治黑暗期帶領抗議獨裁政府。九○年代初因經濟大幅成長,人民生活、工作日益緊湊,上教堂人數漸趨下坡,但未必影響其宗教信心。九八年遭逢有史以還最大的金融風暴衝擊,經濟低迷,尋求宗教慰藉者增多,不單是基督教、佛教及其他宗教都顯此情況。



   南韓現共有六萬個基督教會,至少有二十幾萬個教會的教徒都在兩萬到五萬名之間。最大的漢城尤伊都全福音(Yoido Full Gospel)教會,教堂樓高十層,教徒七十萬人,宣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教會,乃四十年前五名信徒合作創辦,是基督教在南韓儒學社會迅速成長的象徵。又據南韓全國教會委員會稱:全球五十個最大的教會,有半數在南韓。其中「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簡稱統一教會),已為世界性大教會,係南韓文鮮明牧師所創立,教義強調:「以神為中心的家庭」。自一九六○年起,統一教會每二年舉辦一次集體婚禮,由文鮮明代表神給予新人祝福;後來又擴大為國際集團結婚式,由文鮮明在神的「旨意」下,為部分素未謀面的青年配對。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由文鮮明牧師為未婚男女配對,已婚夫婦宣誓不淫亂、不外遇的祝福,共有三百六十萬對已婚、未婚男女參加,為一九六○年首次配婚時三十六對的十萬倍。參與未婚男女涵蓋一百八十五個國家地區,五大洲的各色人種,其中台灣地區參加未婚男女共有一千多人,已婚夫婦也不少出席,透過衛星連線全球播報,顯示該教會三十七年來迅速成長。一九九四年台灣青年男女參與集團婚禮者一六四對,嗣後正式結婚,共創美滿家庭者不少,但也有部分因為雙方未盡合適而宣告放棄神的配對(註十二)。





   (2)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s):亦稱羅馬公教,與正教、新教(前述各教派)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基督教創立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拉丁語地區的西派。西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羅馬主教逐漸成為整個西部教會的領袖,後更自稱教皇。一○五四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自稱「公教」,即天主教;與自稱「正教」的東部教會相對峙。該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穌基督外,還尊瑪利亞為「聖母」。強調教徒必須服從教會權威;聲稱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權力,可以代表天主對人定罪或赦罪;並有一套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是西歐各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反抗羅馬教皇的新教派後,在歐洲一部分國家喪失優勢地位,主要分布於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蘭、美國及中南美洲各國(註十三)。總部梵蒂岡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擁有獨立主權,各國派駐使節,教宗為最高精神領袖,由樞機主教團選舉,設立教廷處理事務。神職人員區分為樞機主教,為一國天主教領袖,下轄主教、神父等神職人員,全球教友多達九億人。一九九九年一月廿七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舉行一場彌撒參加信徒約十萬人,還有一千名神父和二百名以上的主教及樞機主教,其影響力之大於此可見。天主教以信德、望德、愛德為實踐教義的法門。教宗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就職二十周年紀念前夕,發表他就任以來第十三項通諭(Encyclical),他呼籲教會應領導眾生發現真理,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神學的求真求實精神,切勿陷於懷疑論的流沙。在現實世界中他對波蘭團結工聯的支持,是掀起東歐反共勢力風起雲湧的主因。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曾經公開承認:蘇聯和東歐陣營的解體,教宗正是「推動歷史的手」之一。在反暴力、反獨裁之同時,他更強調公平、正義與人權,對於資本主義造成物慾橫流、人倫失序的弊端,也不時發出譴責。



   天主教盛行於歐洲,在美國則次於基督教,據一九九九年一月教宗到美國牧靈之前,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ORC)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六千二百萬名天主徒對教會的忠誠度已普遍降低」;天主教在美國的二百三十所大學,也意圖脫離教廷的控制,早在一九九○年間教宗針對天主教高等教育的改革發表文告指出:「至少百分之五○的教員必須是忠誠的天主教徒,校長都必須發誓忠於教會,地方的主教在學校董事會中必佔有席位。但是大學校長們雖然歡迎認同天主教,惟反對這些大學是教會財產,也反對直接向地方主教負責的做法。一九九九年五月每位天主教大學校長都將在全國主教會議中,對該文告提出正式回覆,由二八○位主教選出的委員會整理,十一月前完成向教廷報告的草稿,這是反映大趨勢的行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時代雜誌聯合於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與二十一日抽樣調查二五三名十八歲以上的美國天主教徒,百分之八四肯定教宗扮演教會領袖的方式、百分之五四認為他太保守、百分之四七認為教宗與他們脫節、百分之四五不同意此種看法、百分之四五認為教宗與現代世界脫節,但持反對者佔百分之五四,百分之八○認為天主教徒在生育控制、墮脫等道德的議題上可以自我決定,百分之八六認為在信仰條款上不同意教宗觀點之教徒,仍然可能為最好的天主教徒。



   法國CSA民意調查機構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廿四日、廿五日對全國一、○○三名十八歲以上民眾問券調查的結果,百分之四九認為天主教會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於教宗在職的二十年中已見削弱,百分之二七持相反意見。又贊同教宗之行動,或支持其主要方針者為百分之三二,保留或強烈反對卻高達百分之五三;又贊同者一九九六年有百分之三七,八八年則高達百分之四八,十年來支持教宗者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希望教宗辭職者亦高達百分之五三,一般規律性上教堂的天主教徒也有百分之四一,顯示法國民眾及天主教徒都對教宗持否定的評價(註十四)。



   天主教的政治意識比較濃,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指出「蘇聯和東歐陣營的解體,教宗正是推動歷史的手之一」,在亞洲的菲律賓也同樣有此情況。馬尼拉樞機主教辛海梅與艾奎諾夫人曾於一九八六年二月帶領民眾推翻前菲國獨裁者馬可仕總統二十年的統治恢復民主,馬可仕被控為自己的權勢利益而侵犯人權,他和他的黨羽掠奪了菲律賓,將大筆屬於國家的財富納入私囊,這些指控都是事實,馬可仕被迫流亡美國夏威夷。艾奎諾夫人原是家庭主婦成為反對黨領袖,當選總統維護脆弱的菲國民主,抗拒七次政變威脅,幸賴樞機主教辛海梅的支持,菲律賓人五分之四信奉天主教,他是人民的精神領袖。現任菲總統艾斯特瑞達堅持要修改菲國憲法中有關外國人擁有菲國公用事業及資本密集產業的股份不得逾百分之四十,及持有土地的限制,以利與鄰國競爭引進外資。但是辛海梅主教及艾奎諾夫人深恐修憲將被用來去除總統任期六年的限制,也耽心可能國會議員任期延長。因之,於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又帶領近五萬名民眾在馬尼拉金融區馬卡地示威要求停止修憲。艾斯特瑞達總統願意會見他們兩位,保證憲政改革計畫將局限於化解外資進入菲國的部分。其次為越南於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五日在天主教聖地拉翁教堂斷垣(越戰時遭破壞)聚集二十餘萬教徒,慶祝聖母瑪利亞在廣治省顯靈二百週年,由主教引導在市區遊行。越南天主教在主教領導下為打擊日益惡化的毒品氾濫、色情、貪污等社會問題,與政府態度一致,政教關係隨之改善。



(3)正教

 

   正教(Orthodox Church),亦稱東正教,與新教、天主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基督教創立後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拉丁語地區兩派。至西元一○五四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意為「正宗的教會」,與自稱「公教(即天主教)的西部教會對立。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權力。主張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教義信條在細節上與天主教略有分歧。中世紀時,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希臘語,故也稱希臘正教。十六世紀末莫斯科設立大主教後,又逐漸形成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十八世紀後,東歐部分國家的正教也陸續宣告在行政上對君士坦丁堡獨立。現在主要分布於希臘、塞浦路斯、南斯拉夫聯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等獨立國協共和國。西元一七二七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後,俄羅斯正教正式派遣傳教士前來我國,並在中國北部一些地方建立了東正教會。

作者: xxxox    時間: 2012-2-17 06:39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