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墨家衰微之因 [打印本頁]

作者: 天痕索隆    時間: 2007-6-22 11:25 PM     標題: 墨家衰微之因

墨家學說湮沒的原因
1.不合時宜:墨家的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是由戰國混亂局勢中發展出來的,以濟世救民為目的,但到秦漢已是大一統的帝國,政治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好,人民不再受戰爭流離的苦,故墨家理論已不合時宜,故日趨式微。
2.後繼無人:墨子死後,墨家並沒有偉大的領袖,故難有如儒家般的發展。加上在公元前三八一年,墨家鉅子孟勝為楚貴族守城,抗拒政府軍,結果孟勝和弟子一百八十多人全部殉難,經此重創,墨家勢力大受打擊,後更分裂為相裡氏、相夫氏和鄧陵氏三派。三派相互傾軋,墨家更從此一厥不振。
3.教條苛克:墨家的教條,過份限制其信徒的行動自由和生活享受,教徒要「茅草不剪,釆椽不刮,....,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這麼刻苦的生苦,自然難為一般人所接受。
4.缺乏宗教號召力:墨家雖相信鬼神,但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因而缺乏宗教所具有的號召力,故難吸引信徒。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墨家“兼愛”思想的基本要求和特徵是“愛無差等”,要求不分等級、無差別地愛一切人,這實際上具有打破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法觀念的作用,理想很崇高,但在當時的社會中,這種設想根本不可能實現。講究“愛無等差”,必然會招致統治階級尤其是上層統治階級的反對。
其次,墨家反對驕奢,認爲“節儉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倡導 “節用”、“非樂”。在消費方面,墨家主張“有財者勉以分人”,不多占取,要求人人都以滿足生活之需爲目標,要求人人有足夠的給養。這種“絕對平等”的思想主張,如同套在統治者脖子上的一副枷鎖,有哪個皇帝老子願意接受呢?
再次,墨家主張“尚賢”,抨擊宗法制的世卿世祿制度,說“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臣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墨子尚賢下》)他主張舉賢不分門第,“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顔色”。(《墨子尚賢中》)他還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尚賢上》)這種不分親疏貴賤、以賢能爲用人標準的思想,是一種進步的觀點,但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這樣的主張無異於癡人說夢。
最後,墨家的“兼愛”學說,本是一種原始的大同平等觀念,這種理想很崇高,但單靠代表小生産者利益的墨家根本不可能實現。墨子心中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把實現理想的希望寄託於最高統治者,“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照此理推之,衆人以天子之是非爲是非,一切均服從於天子,哪還有“兼愛”可言?在當時那種集權主義、專制主義的社會中,天子是根本不可能實行“兼愛”的。墨家的這種思想反映了經濟根基極爲脆弱的小生産階級對貧富懸殊、戰禍災亂的本能恐懼,而甘願將命運交給幻想中的明君聖主。這種以“天下尚同於天子”爲歸結的思想,便成了對其以平等爲特徵的“兼愛”思想的內在否定。這種“二律背反”的現象,再加上後來儒家絕對尊君的集權主義思想的衝擊,墨學衰微便成了必然。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