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中國文學 [打印本頁]

作者: ABCXZ456    時間: 2011-6-22 01:06 PM     標題: 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在其文字誕生以前就已經產生了,就是神話和傳說;可惜在上古時沒有加以整理,大多散佚了。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文學中得到最為充分發展的體裁。《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四言為主的句式和重疊反復的章法,是那時代詩體的主要特色。緊接著,在南方的楚地又興起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是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以屈原為代表作家。自古以來,「風」、「騷」並稱。就創作方法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




        隨著楚辭逐漸向接近於散文的賦體演變,另一種詩體──樂府,帶著民間文學特有的剛健清新的風格步入了漢魏六朝詩壇。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有強烈的現實感。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佚名詩人作的《古詩十九首》出現,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詩的產生稍後於五言詩;其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



  經過了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準備,到唐代,近體詩確立了,中國詩歌進入了黃金時代,偉大詩人輩出。



  中國詩歌與音樂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二者關係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以樂從詩」、「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三個階段。後來的詞和散曲都是沿著「倚聲填詞」的途徑發展過來的。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子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詞成為一代文學。詞人在作品中「言詩之所不能言」,表現人的歡愉愁怨情緒。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的能力。



  同時,北方少數民族的樂曲不斷傳進中原,這種「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語言,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散曲。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發展。散曲和傳統詩歌有顯著區別,就在於它大量地吸收民間的方言俚語,有濃厚的市民通俗文學的色彩。



  當宋詞、元曲在文壇上居於主導地位的同時,傳統的詩歌仍創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詩,其數量十分多,並有自身的特色,但從總的成就上說,沒有超過唐代。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正宗的,還有散文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集子是《尚書》,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詞、政府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以及一些記敘文字。《尚書》的文字大都是佶屈聱牙,不過已初具文學特質,並略能敘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散交迅速發展。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不過,由於儒、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的影響是最大的。這時期的散文的基本特點是:一、感情激越,論辯性強;二、文章宏麗,辭藻華美,結構嚴謹;三、多用寓言和比喻。這時,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



  漢代繼承了戰國時代的散文傳統,但更講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在進入這個小高潮的同時,也暗伏著駢文的生機和散文的危機。然而,正是在漢代,產生了司馬遷的《史記》這部巨著,達到了史傳文學的高峰。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它的生機和地位。



  明清的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這時期的小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遊記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導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它有詩的韻腳,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追求句式的整齊,強調對仗的工穩乃至音律的和諧,不要求押韻。



  魯迅曾說:「小說和戲曲,中國向來是看作邪宗的。」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分正宗的文學和邪宗的文學。小說,總是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一般也難登大雅之堂,一直未受重視。所以,中國的小說和戲曲發展得比較晚。在元、明、清時代,小說和戲曲才迅速發展起來,並出現了一些偉大的作家和作品,如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戲曲中的《竇娥冤》(關漢卿)、《西廂記》(王實甫)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西遊記》(吳承恩)等,也是藝術中的珍品。《紅樓夢》(曹雪芹)更是輝煌的紀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



  中國古代文學儘管在不斷發展,但其特點顯得異常穩定和凝固化,與西方文學相比,表現出一種相當明顯的統一性和單一性。這種特點是與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這種密切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命運:



一、中國文學大部分是煇煌的成就;

二、中國文學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實施嚴格控制的國家中獲得發展;

三、即使改朝換代,但中國文學在三千多年中始終沒有中斷過;

四、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繫相對來說比較少,在大部分時間裏處於封閉的自生自滅的環境中;

五、除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外,總的來說與宗教的關係相當淡漠,主要世俗的色彩。

        這樣的背景和命運,使中國古代文學表現出凝重、穩健的風格。


近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發展到清代中葉,作家作品眾多,風格流派各異,但大都因襲舊的藝術形式,缺乏新的思想內容。因此,已走向末路。

  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陷入空前的危機,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文學上出現了以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為代表的「開明派」;在戊戌變化運動的前後,中國文學在觀念上產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是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明確主張,同時還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由於和政治上的改良運動相配合,梁啟超還特別提倡政治小說,主張用小說的形式號召人民起來革命;一方面產生了以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為代表的,以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為主的「譴責小說」。與此同時,當時為了救國圖存,出現了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懮國懮民而慷慨悲歌的愛國詩人,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






現代文學


  經近代文學的準備,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五四」時期與「五四」以後的文學,被稱為「現代文學」。它的主要特徵為:

一、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同時又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

二、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

三、關注人民和民族的命運。

四、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

五、作家和讀者之間有更廣泛和親切的交流。

六、廣泛地接受了世界文學新潮的滋養。

        由於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的各種複雜原因,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自「五四」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一直處於艱難的探索和實踐中,但這個時期的文學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當代文學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新的作家帶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反映現實。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家湧現,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獲得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的開拓,文學內容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這是中國文學新的繁榮。

作者: dannis111    時間: 2011-6-22 07:0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ts79614    時間: 2011-6-22 09:35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iedrices    時間: 2011-10-13 08:08 AM

請多支持伊莉

這篇把課本的重點整理的還不錯
但在閱讀時希望能夠去思考一些問題
例如中國文學如何轉到現代文學
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中國小說與現代小說有何歧異性
何以中國小說例如唐傳奇
最後到了現代變成白先勇 林海音等小說的出現
我只是希望在整理重點的同時
能夠去思考問題
因為我覺得思考問題是重要的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