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清廷與鄭氏的外交折衝
[打印本頁]
作者:
chaosc
時間:
2007-6-7 11:35 PM
標題:
清廷與鄭氏的外交折衝
鄭成功起兵抗清後,清軍與其交戰多年師疲無功,遂轉而有意談判。鄭氏與清廷間的議和,大致可分為兩階段,一是鄭成功在大陸時期,有跡可循的大概有五次;二是鄭經在台時期,雙方共有十次接觸。
鄭成功在大陸與清軍之五次接觸分別如下:
1.1653年8月:鄭芝龍派人傳達清廷有意議和的消息,鄭成功表示如果清方願以三省(應是閩、浙、粵)相讓,他暗示將不再騷擾地方,可以與清方和平相處。但鄭成功實無意就撫,僅利用和議氣氛、口實,趁機派兵在福建地方大肆強掠糧餉。
2.1654年2月:清朝派兩位大臣南來,鄭方由廈門派出兩位官員為正、副使登省接待,是雙方首次面對面接觸。鄭方堅持以平等的賓主禮相見,並要求更大的土地控制權,清方不願接受,談判破裂。和第一次一樣,鄭成功又利用議和大肆徵糧,並攻擊清軍與百姓。
3.1654年8月:這次清方改以親情攻勢為主,派成功弟弟鄭渡、鄭蔭來見,泣告說:「二史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難矣,我等復命,必無生理,並太師(芝龍)爺亦難。」但成功堅持不願薙髮,土地也堅持三省,至於親情問題則說:「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談判仍無結果。
4.1657年1月:清廷逮捕芝龍逼成功降服,成功回信希望清朝能「略其小者而計其大者,安插兵將,地廣足以處,糧裕足以養」,清廷以芝龍性命要脅亦復失敗。
5.1659年8月:因鄭軍北伐失敗,鄭方派禮都事蔡政進京議和,但鄭方目的是在緩兵之計,藉和議牽制清兵追擊。當年12月,蔡政自京回報議和不成,清方決定武力解決,徹底解決鄭、清間的問題。
鄭經來台後,與清廷的談判共有十次,其概況如下:
1.1662年7月:清方得知鄭襲、鄭經叔侄爭位,人心動搖,於是派人向鄭經招撫,條件是遵制削髮,繳偽勒印,造投誠官兵、船隻、器械、人民戶口文冊。鄭方希望求傚朝鮮例,不削髮,稱臣納貢。8月時,鄭經考慮到台灣政情不穩,決定暫借招撫為由換取時間,派人攜帶各州縣學印15顆表示願意和談,但台灣底定後遂無下文。
2.1665年5月:清荷聯手攻下金、廈後施琅進攻澎湖失敗,於是議和再起,由李率泰遣使招撫,但鄭方堅持執朝鮮事例,議和不成。
3.1667年5月:清廷派孔元章來台,同意沿海地方通商,鄭氏則稱臣奉貢並遣子入京為質。鄭經答以:「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先王在意亦只差『薙髮』二字。若照朝鮮事例,則可。」和議又止。
4.1669年7月:清廷下詔派刑部尚書明珠及兵部侍郎蔡毓榮南來主持和事,但雙方還是在政治定位議題上無法突破僵局。不過鄭經首次明確表達了可以是藩屬的立場,清方雖不接受,但答應鄭經「世守台灣」,實質上承認了台灣的特殊政治地位。
5.1677年3月:鄭經大陸戰事失利,清廷康親王遣人前來招撫。議和內容與前次相同,鄭經仍以「朝鮮例」答覆,結果自是失敗。
6.1677年12月:清廷做出重大讓步,同意「歲時通奉貢獻,如高麗、朝鮮故事;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
」,但鄭經卻造「邊所海島悉為我有,資給糧餉」,清廷以其迷而不悟、狂悖無定見,遂罷和議。
7.1678年10月:鄭軍佔領海澄,清軍無法攻下,閩督姚啟聖遣人議和,要求鄭經退出,鄭經以「海澄為廈門門戶,不肯讓還」,和議不成。
8.1679年7月:清廷允諾只要鄭氏釋甲東歸,海島歸還,則可以澎湖為界,通商貿易,並照朝鮮事例,永為世好。鄭方主張將海澄設為往來公所(時海澄仍在鄭方控制下),現成土地(海島)亦不可棄,但答應年納東西兩洋餉六萬兩。總督姚啟聖答以:「寸土屬王,誰敢將版圖封疆輕議作公所?」加以反對。
9.1680年8月:鄭經戰敗率諸兵眷歸台。清廷主張:「台灣本非中國版籍
……
若能保境息兵,則從此不再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
……
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待市之日本
……
」鄭經同意此提議,但要求海澄為互市,姚啟聖反對,議和又止。
10.1683年1月:台灣在鄭經死後爆發奪權鬥爭,姚啟聖派人前往臺灣議和,答應鄭方「不削髮、只稱臣納貢,照高麗、朝鮮事例」但施琅反對,認為:「奉旨專征,撫不敢主。如果有真誠向化,當必遵制削髮」。結果最後一次議和亦不了了之。
作者:
天痕索隆
時間:
2007-6-10 12:11 AM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回帖!
回帖是尊重,回帖是美德!
美德要發揚,我們要頂帖!
頂帖是好事,千萬莫灌水!
謝樓主發帖,樓主辛苦了!
作者:
gopystar
時間:
2009-3-6 01:04 AM
當時鄭成功德策略是正確的,清朝當政者無能,這正好是時機,等到清朝緩過氣來大軍壓境,一切就不行了。
作者:
abcabc0520
時間:
2009-3-6 10:46 AM
為了留不留辮子,也可以爭論這麼久= ="
作者:
魔鬼井尻
時間:
2009-3-6 06:1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懶得去想
時間:
2009-3-6 08:39 PM
剃髮留辮子的問題
不是以你現在的風氣想法就可以亂定論
古中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深入民心
鄭家是敗在第三代太無能
只能說是典型的
富不過三
作者:
forine
時間:
2009-3-6 09:35 PM
為了留不留辮子,也可以爭論這麼久= ="
abcabc0520 發表於 2009-3-6 10:46
1.漢民族是個講求孝道的民族;[ 身體?膚;受之父母 ] ~
問號代表什麼??
2.國情不同;辮子對漢民來說、是種意識上的侮辱!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