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詹宏志:網路道德危機 [打印本頁]

作者: u12345    時間: 2007-6-7 06:43 PM     標題: 詹宏志:網路道德危機

滿口講網路道德危險的人可夠多了,愛指責別人在網路上敗壞道德的人也夠多了,特別是那些在議事殿堂上的代議政客們,動不動就以「道德糾察隊」的姿態,拿出一、兩張圖片或圖表,藉由議會質詢或者召集媒體,高唱網路的種種危險與危機,好像網路上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在幹見不得人的勾當似的,並常常以此指責行政單位缺少對網路的控管作為。

我一開頭先說這些話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同樣的「假議題」窠臼。

在我看來,指稱網路上色情氾濫或詐欺橫行,進而指稱網路上道德敗壞或成為犯罪溫床的,大部份都有「假議題」之嫌。

這些議題大部份是「社會問題的網路化」,根本不是真正的網路問題或道德問題。

什麼是「社會問題的網路化」?

我指的是某些社會現象,有時候與網路應用的普及同步交叉演進,變成一種「網路依賴」的狀態。

就拿網路色情問題來說吧,色情並不是網路特有的問題,而是真實人生的「社會問題」(或者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因為色情被法律禁絕,產生違禁利益,乃有共生的犯罪,如誘拐、脅迫、暴力等)。但網路世界既然是真實人生的「忠實鏡像」,它當然如數在鏡中顯示出來,一樣也不比真實人生為少。

網路世界並不特別敗壞或危險,網路就是我們自身,世界原來有多敗壞、多危險,網路就有多敗壞、多危險。

色情氾濫問題並不因網路而生,只是有可能因網路無與倫比的傳播擴散能力而放大,這是一種「技術問題」,而非「網路道德問題」。

這樣的問題有點像是「電話詐欺犯罪」,它的問題起源當然不能只歸因於電話的存在與應用,處理問題的方向常常也不應該是禁絕電話或重新讓電話使用變得不方便,但畢竟犯罪本身應用了電話的技術,你的確也得從技術上去尋求某些阻擋或追蹤的可能性。

不過,我們可不能天真地以為提高電話詐欺犯罪的難度就能消弭電話詐欺,更不能消弭社會上的詐欺犯罪。

如果我們不會把社會問題和網路問題混為一談,對於網路道德問題,我認為反而該注意是否有一些網路世界獨有的道德危機,特別是追問:是否網路環境有可能誘發或放大某些不道德的行為或現象?

在我看起來這也是有的,譬如說網友們的語言。

如果網路世界是真實人生的一種鏡像,有時候這個鏡像顯然是扭曲歪斜的。在網路上使用的語言,當然或多或少也揭露真實人生一些潛伏的真相,但我還是必須說「憎恨語言的橫行」,是網路世界獨有(或增強)的一種現象。

網友在網路上有時候(甚至是常常)會使用極端不禮貌、粗鄙、偏激、仇視、歧視、以及反社會的語言,這個現象是巨大而普遍的,普遍到所有的網友甚至都「習以為常」,不覺得它是一種問題,而後者無疑是更駭人的現象。

它之所以是獨特而深刻的網路道德危機,是因為這些網友們離開網路之後,並不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使用這樣的語言。我不是說人們不在日常生活使用粗鄙、偏激、仇恨或歧視的語言,至少台灣的政治人物就是明顯的反證。

我是說我們平日語言的使用,受了社會規範一定的約束,某種程度的禮貌、節制、體貼不冒犯別人是普遍被承認也被實踐的價值。但人們一進到網路,彷彿體內另一隻囚禁的野獸被釋放一般,他們變成另一種人,對自己的語言不再節制,而是盡情使用語言暴力,使用那些他們在日常生活未能啟齒的「不良語言」。

憎恨的語言帶回來的是,加倍憎恨語言的「回報」。沒有人喜歡被以不禮貌語言對待,被侍候不禮貌語言的人,也許就更理直氣壯地回敬以更加不禮貌的語言,傳染病一般,一句憎恨的語言引來十句仇恨的語言,網路上的粗暴語言就變成大規模的傳染疾病了。

它之所以是一種網路獨有的現象,可能因為網路能夠「匿名」的緣故。社會規範對粗暴語言的節制,約束力來自於「失禮」或「無教養」的羞恥感,但羞恥感是以「實名」為基礎的,如果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沒人看見我的失禮與失體,羞恥感的嚇阻作用肯定是要小很多的。

網路的道德危機不只一個。在網路上,「物的竊取」的不道德行為也很普遍。

嘿,坦白承認吧,你在網路上取得的東西的確有一些是不合法且不應該的。在這裡我指的是各種擁有著作權的音樂、圖像、影片、軟體等「他人的財物」。難道不是嗎?你難道不曾下載一種內容,你明知是屬於別人的財物嗎?這種行為也是巨大而普遍的。一樣的,這些在網路上竊取財物的年輕人,下了線大部份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好青年,他們這樣的行為僅限於在網路上。

如果我們要追問為什麼在網路竊取財物會變得罪惡感稀薄?我猜想,原因是那些「他人財物」就明明白白「擺在那裡」,太輕易可得了(特別它看起來好像是電腦在做「竊取的動作」,而不是你自己),更何況「每一個人都在做」。

是的,我的確看到也相信網路上有道德危機,特別是在網路上帶來的新特性(譬如匿名性)或新能力(譬如偷取無形資產的便利性)上,社會還來不及發展一種涵化力量,為網友的對應找到新的規範或約束,所以我們眼睜睜看著各種「道德分際」的模糊與瓦解,甚至衝擊到我們原有的道德觀。

關於「網路公民社會」的建立,或者所謂的「網路治理」,其實都是想在網路環境下重新確定「群己界限」、重新認識「自由」與「責任」。如果我們相信「網路共和」應該由網友自己建立,網路上的參與者就要自己尋找一種網路時代的道德觀、一種自我要求,因為只有內在能抵抗外在。

我想到古人講的一種自我要求:「慎獨」(在別人看不見你的時候,更要戒慎恐懼約束自己,因為不孤獨的時候別人會約束你,單獨的時候只有你能約束自己)。

在網路時代裡,也許這個內化要求的思想應該改寫成「慎匿」和「慎群」:要小心匿名的時刻(只有你知道自己是誰),要小心群體行惡的時刻(因為犯罪感被群體淹沒了)。

網路時代的道德課題:我們必須維持「上線的我」與「下線的我」的一致性、完整性、正直性,它的英文都是integrity。



數位時代雙週 2007/05/08
作者: ack0011    時間: 2009-5-23 12:30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