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決勝時刻2 奧克角之役 [打印本頁]

作者: zxc2291078    時間: 2011-4-17 12:58 PM     標題: 決勝時刻2 奧克角之役

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以美英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於法國南部諾曼第海灘登陸。開闢了所謂的第二戰場,計劃代稱為「大君主作戰」Operation.Overlord,也有人翻成太上皇或統主或霸主(中國大陸翻)。其實Overlord是指一位英國君主。由於諾曼第登陸的保密措施,許多人並不知道真正的攻擊發起時間,最高當局一律以代號稱之,D日代表攻擊發起日,H時代表發動攻擊時間。盟軍以後的各項攻擊行動都以此模式實施。盟軍並採取大規模的欺敵措施,一項代號為「堅忍」的欺敵行動,誤導德軍,以為盟軍將於海峽最窄處的加萊登陸。同時並實施大規模空襲,削弱諾曼第附近德軍力量。盟軍統帥艾森豪原定於6月5日實施登陸,但因天候不佳,展延至6月6日。

計劃中將諾曼第灘頭畫成五大部分,由西向東分別為猶他(Utah),奧馬哈(Omaha),黃金(Golden),天后(Juno),寶劍(Sword)灘頭。其中的猶他灘頭由美國第4師負責登陸,奧馬哈灘頭由美國第29師與第1師登陸,黃金灘頭由英軍第50師負責,天后灘頭由加拿大第3師負責,寶劍灘頭由英國第3師負責登陸,預定於登陸的頭兩天(D+2day)內使用兵員176,475人,車輛20,110輛完成登陸。為對它們提供支援,共出動達上萬架次的軍機及5,000多艘軍艦和登陸艇。登陸後各灘頭皆能順利登陸,僅有輕微抵抗,唯一的例外是奧馬哈灘頭,由於空襲與岸轟效果不佳,復加上盟軍忽略德軍第352步兵師的增防,導致該灘頭死傷頗重.總計有2,500人傷亡,佔登陸日當天盟軍死傷總數的四分之一強。

大君主作戰計劃中,特別計劃以三支空降部隊先期空降敵後,分別控制各處要道,遲緩德軍增援部隊抵達,以利盟軍地面部隊進攻。空降突擊為求發揮奇襲的功能,決定於夜間實施,一方面以夜色掩護空降行動,另一方面也達奇襲之效。在最高指揮部中初步估計,空降突擊的戰損率極高,可能達50%,部份單位甚至會有高達70%以上的損失.對艾森豪而言,批准空降行動是一個難題,明知損失極高,但又不得不為。在通盤考量下,仍然通過由美國第101及82空降師兩支空降部隊與英國空降第6師共1萬8千多人負責此一艱鉅任務。艾森豪於行動前特別花了一個多小時與空降部隊士官兵談話,在空降部隊出發後,艾森豪將軍凝視著夜空,國家廣播公司記者瑞德.穆勒,意外地發現這位將軍眼中竟充滿盈眶淚水。

事實上盟軍在登陸時天氣還是相當惡劣,許多士官兵皆不耐船隻顛簸,紛紛暈船,嘔吐...在生理上承受極大的負荷。可是憑藉著一股信念,大部份的士官兵還是默默承受下來,並沒有太大的反彈。相反的都希望能早日脫離集結區的等待之苦,早日與德軍作戰。當時,對多數人而言,只有一件事值得他們關心,那就是何時發動攻擊?而在漫長的等待時,為排解無聊與苦悶,士官兵便以賭博為樂,當時以美軍的駐地部隊最為風行,幾乎無處不賭,如果在臺灣,可能早就被送禁閉了。

奧馬哈灘頭是諾曼第一役中最寬闊、也是鏖戰最慘烈的登陸區,全長約10公里。整片灘頭有約30公尺高的連綿懸崖俯瞰著上百公尺寬的開闊沙礫海灘,只有5處谷塹斜坡有路徑可通崖頂。灘頭西部靠近崖底的漲潮線上築有約3公尺高的防波堤。德軍在水底與岸上埋設了許多反登陸障礙與水、地雷。崖上的火力陣地與碉堡間挖了許多壕溝以供德軍掩蔽。守衛這座灘頭的是才剛從東線蘇聯移防至此的德軍第352步兵師。

美軍將整個灘頭由西向東劃分為Charlie,Dog(Green,White,Red),Easy(Green,Red),Fox(Green,Red) 。登陸主要由美軍第1師負責,再加上29師的116團。第一波登陸在早上6:30發起;29師116團在Dog與Easy.Green區搶灘,第1師16團在Easy.Red與Fox.Green區搶灘。因為天氣惡劣浪濤洶湧,原訂支援116團的29輛改裝兩棲戰車只有兩輛上岸,其餘皆沒入海中。強勁的潮流將登陸艇隊沖離原訂地點,116團只有A連登陸在預定位置,其餘連隊都朝左偏去;而16團更是隊伍大亂,各單位混雜在一處登陸。稍早還有一批精銳特種部隊(本遊戲中第二突擊營)也登陸在奧馬哈灘頭的西側,他們的目標是要由陸路攻佔在奧馬哈灘頭和猶他灘頭間的一處戰術制高點奧克角Pointe.du.Hoc。這是一處俯瞰兩邊灘頭的台地,整個台地海岸都是約三十公尺高的斷崖。德軍在台地上佈署了重炮,兩側的灘頭都在炮擊射程內,而美軍特種部隊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摧毀這些重炮陣地。

搶攻Pointe.du.Hoc的特種部隊是美軍第2與第5突擊營,原計劃是第一波登陸由第2突擊營D、E、F連用鉤索爬上斷崖攻擊;C連(搶救雷恩大兵中,米勒上尉所率領的那一連)則登陸Dog.Green由谷塹攻上再向西攻擊奧克角東側的火炮陣地,第二波由第5與第2突擊營的A、B連組成,他們在海上等待強攻斷崖的部隊發出成功攀登信號後,就馬上跟進爬上斷崖支援,但他們只能等待半小時,第一波搶攻半小時後若沒發出成功信號,就視同搶攻斷崖失敗,所有支援的突擊兵都要轉向到Dog.Green搶灘,由台地東邊的谷塹攻向Pointe.du.Hoc。

當天早上實際的情況是,第一波搶攻斷崖的部隊在惡劣風浪下錯過了攀登點,他們遲了四十分鐘才開始登陸,成功爬上斷崖攻擊,摧毀了重炮陣地。但其他的支援部隊在半小時內等不到信號的情況下,全都衝進了奧馬哈灘頭的血戰場。美軍在灘頭上傷亡慘重,有的連隊甚至遭到全滅的命運,無一生還。往奧馬哈灘頭的登陸輸送行動在早上8:30全部中止,已經登陸的部隊如果不向前殺出一條血路,就只能在海灘上等著被德軍炮火屠殺。慢慢地一小股一小股的美軍部隊奮戰攻上了懸崖,海軍也冒著觸礁的危險,將驅逐艦駛近灘頭,近接炮擊支援。這樣激戰到中午,德軍的陣地炮火才明顯減弱,直到當天傍晚美軍才鞏固了在奧馬哈的灘頭陣地。這一天在奧馬哈灘頭,美軍陣亡了2400餘人,德軍陣亡了1200餘人。當天結束時,美軍已經上陸34000餘人,成功建立了灘頭堡。

補述一段關於第二突擊營突擊斷崖Pointe.du.Hoc的插曲:關於Ranger這個名字,源於美國早年獨立戰爭時期,至南北戰爭時曾發揮極大的戰功,中文有譯為遊騎兵者,但後來一般皆稱為突擊兵(國軍也曾有類似部隊組織編成),本片中,作為戰場背景的奧瑪哈海灘(Ohama.Beach)正是第二突擊營主攻所在。是役中,由美軍所負責攻擊的『猶他』與『奧馬哈』兩個灘頭目標正是德軍防禦重點,搶灘過程中,由於海空軍掩護火力受天氣影響,未能徹底打擊防守兵力,特別是『奧馬哈』灘頭,該海灘縱深非常狹小,海灘旁則是250英尺高稱為『Pointe.du.Hoc』的絕壁,從山頂居高臨下,海灘戰況一覽無遺,德軍的砲兵觀測所,不斷地精確引導射擊,使得搶灘上岸的第一波登陸部隊,被致命的反登陸砲火緊緊地釘死在沙灘上,許多士兵未發射一槍一彈即含恨陣亡。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