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宗教与人类的迷惘 [打印本頁]

作者: wrsyb    時間: 2011-3-25 02:23 PM     標題: 宗教与人类的迷惘

本人認為:宗教是隨著人類的進步而產生的,是人的重要精神寄托。在宗教發展的同時,人類與宗教之間也產生的一定的結合。
教究竟是什么,似乎我們都對它很迷茫,是神話?是傳說?宗教本身是無罪的,只是我們在用自身缺陷與方式來曲解它,而並不明白宗教對哲學甚至與自然科學及認知的作用,我們對宗教的理解如果能更深一層,你會發現,它原來是一種認知體系,而東方宗教就試圖在建立這樣一個"認知體系"。
           對一切宗教來說,主旨是向善的,不過因為宗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信仰部分占了大部分,對人來說信仰是對人有利的,包含了深廣的內容,但是這種信仰隨著世界文化的推移逐漸出現分歧,而這種分歧往往造成了歷史上不斷的宗教戰爭,甚至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境地。

          如果將宗教與哲學兩者加以考慮,你也許才會發現宗教在某些方面的共同點,從人體神秘體驗,到道德的規范,這些也許是歷代哲學家要做的事情,但沒有一個宗教可以象佛教或者道教那樣,對科學如此眷顧,它們不是科學,不是哲學,而是凝固兩者精華的智慧。
          現代科學已經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宗教”。宗教忽視科學往往是因為神,而科學忽視宗教也是因為"神",當科學家民冥王星剔出九大行星,事實上就在提醒我們不要把教科書當做"神",可是科學主義者寧願不斷號召破除迷信也不願意與宗教握手,各自狂妄自大,科學主義的狂妄自大又讓我們重新審視宗教,宗教間的各自分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法統一宗教的共性,讓科學主義者有一種玉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感覺。這樣就不能將宗教推向科學的高度,或者宗教本身是超越科學的,它讓我們如何把握道德,把神秘的宗教體驗結合統一起來就會發現科學主義在其中的渺小地位。
         "佛"只是一個泛指的詞匯,佛不是神,和神是有區別的,不具有創造萬物的屬性,但他們具有覺悟神通,經典中的卻記載了佛,羅漢,菩薩的存在,他們是修行成得了果。但是,有些經典說一切事物都是幻化,包括人類,人人皆佛性似乎鮮明的說明了這個道理,佛教體現的是一種共知,但佛教中的深奧內容還是讓世界上多數人難以理解,釋迦牟尼是代言人,是他將佛教的深奧元素公開給大眾,作為宗教它的一部分也許很難被大眾認可,研究佛教的人也許也並不明白,但佛教卻沒有象其他西方宗教一樣,具有領導意識,因為佛主張眾生平等,並且在世界科學的不斷發展的今天,佛教也不斷被現代科學所融合證實其合理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天賜的巧合,佛教不再以所謂的宗教自居。正因為如此,道教也沾了佛教一點光,道教為什么如此類似與佛教?是因為在人類史前文化時代對其產生的影響,幾乎所有宗教的建立都是史前文化的遺留而產生,神話傳說才會誕生,它們覆蓋了整個人類的史前歷史,人類的文化曾經面臨巨大的斷層,而中國文化卻因為大陸架的原因,中國的史前文化並沒有被完全破壞,因此當古印度,古瑪雅,古印地安,波斯,印加,古埃及等(失落的文明)紛紛滅亡的情況下中國文化仍然保留的下來,中國人在古代時期的聰明才智並不是偶然的,中國的神秘文化一直困饒著全世界,世界各地紛紛形成了各自的宗教體系,印度原始佛教與道教的相似性也就不難解釋,它們曾經是一種體系的分化,佛教曾公開人類特異現象,並不是取悅人們,因為佛教也並不主推這種現象,只是在告訴我們這是一種體驗,在修身中會體現現象,可以說佛教與道教並不是將特異現象作為主要內容來看待的,他們的共同觀點都是證悟。這是種高度思想辨證的認知體系,也是人類修身練心的重要過程。
        經文就是經文,沒有任何修飾,它是將那些深層修煉者的話記錄下來,我們是否可以把經文看作研究佛學的依據。或者將佛學中的事例與我們的認知作一個對比。當這樣的對比出現時,我們可能又會進入迷茫,不過我們還是要去結合其他宗教體驗,來發現這些共性。一些經文經過了幾千年的洗禮,其中有不少內容已經被現實驗證,但其中還有一部分還沒有被現實驗證,原因是我們認為荒誕或還沒有理解其內容,我們用直覺來判斷一下,一本書如果前半段是真的,那么為何后半段要說假呢?對經文的研究可以發現,不少的是口授的歷史,包括史前文化,或自己的體驗,或總結了的經驗,或體悟道的內容,中國古代奇書《山海經》記錄了史前時代的地理風貌,與神話傳奇,並被現代考古學所重視,《道德經》記錄了老子對宇宙的體悟,並口授給人們,在西方世界已經成為僅次于《聖經》印刷第二大經書,《黃帝內經》融通的中醫學的所有內容,幾乎所有中醫學理論都要參考這本書,只是更多時候我們還沒有辦法接受其中玄學內容。 易經的產生是根據河圖,洛書的產生的,八卦模擬的宇宙萬物的巧妙演變,它曾經被人稱為預測書,也有人認為周易的預測術是巫術的一種類別,但無論怎樣,易經的智慧卻曾幫助過許許多多科學家,其中哲學方面的內容尤其突出,並不次于佛經中的哲學原理,如果說易學是變化哲學,那么佛學就是意識哲學,而這兩者成為了現代哲學的重要核心,沒有一類現代哲學著作可以脫離這兩大類主旨。
        八卦是二進制的早期系統,古人通過觀察象來確立卦象,周易的“八卦”作為一組“既表時間又表空間”的符號,在古今中外的各種符號中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符號能“同時具備”這兩種功能。伏羲通過觀其天,觀其地,觀其鳥獸,觀動靜,近觀其身,遠觀其物,就開始作八卦,找到共通點與分類后而畫出卦象,八卦來源于靈長類動物的一種通天靈性,這種靈性逐漸被帶到了人類身上,而並非外星人之手,這種“通天”的品質是一種“能力”,它有強有弱,有大有小。而八卦發明者,在當時就是具有一種強大的通天的靈性的能力的人,八卦發明出來必然用于實際生活,以觀吉凶禍福。請注意:如何來“判斷”,從而作出“選擇”,從而作出“選擇”,是關鍵所在。這種選擇通過陰陽五行之氣來決定,什么是氣,並不是指空氣,而是事物之間互相制約,相互產生,相互克滅的規律,而最主要的思想來源就是五行,到文王時演成八八六十四卦,卦象似乎簡單的告訴你將來可能發生的概率型事件,以便取吉避凶,正確的選擇可以讓你向好的方向發展,有兩者相互矛盾的觀點,一.是否有"宿命"的存在,二."正確的選擇是否可以改變"宿命",有一種順天知命的方法讓君子的行為得到天的認可,逐漸將人的品行提升到一個善德狀態,這本質上與佛教中的行善改命是茶不多的,但是后來八卦被作為一種所謂的"法術"來運用,成為了一種占卜,而不是去立命,生物向來有的本能就是趨吉避凶,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生物本能上都知道,但正確卻受到這種環境及自身條件的制約出現偏差,什么叫正確,自然的科學發展的也是這一概念,我們必須找到正確的,排除錯誤的,一種正確的東西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只不過自然科學與周易的不同在于裂變或分化,雖然科學的主旨也是將我們帶往正確方向,或者說“軸心期”后,逐漸形成的“分析性的”和“實證性的”“單元文化”的堆積物,而不是古代文化思想的整體性思辯,換句話說,現代的科學預測也不是周易的預測,他們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對自然科學來說,宗教似乎是遙遠而不可及的,但是中國宗教哲學內涵卻改變了我們以往對宗教的看法,它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科學,甚至超越了自然科學。
         現在談談西方分形與混沌學與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關系,自組織行為的產生是因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形成的,在進化道路上淘汰不好的,保留住好的,那么生物機制就從混沌中建立了,那么什么是好的,應該留下來的呢?達爾文主張的是一種戰略文化,是事物之間的種類斗爭,所謂的優勝者就是可以得以延續的那部分,可是自然科學者沒有注重整體性原則,就好象個體是整體的反映,分形學認為人體單細胞可以成為胚胎就是共性的演化體系,個體必定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只不過這種個體存在太多偏差而無法回到整體狀態中,而這種回歸卻需要時間過程,而這種時間過程就是趨吉避凶的過程,事物從簡單發展到復雜中的發展,實質上一直在做“是”與“否”的選擇,它是趨向真理的過程,個體永遠保留的整體的共性,但因個體無法反饋全息信息就必須在進程中摸索,其中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分解整體與回歸整體,自然科學的預測將分類與統計進行論證,也許可以找到易學的影子,但這絕不是易學,因為它將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幾乎忽略不計了,我們知道了明天下雨的概率,發生犯罪人群的概率,發生沙塵暴的概率,但卻把握不住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八卦就是把握了兩種關系,將一只鳥在樹枝上的某種運動延續成另一個事物發生的可能,無數種可能的叠加,推演了個體意義上的占卜與預測,計算機是人腦邏輯推算的延續,因此計算機可以代替人腦實現許多人腦無法實現的功能,比如存儲,人腦的存儲功能有限,但計算機擁有驚人的存儲能力,雖然沒有將事物歸納的本領,但卻具有二進制推演能力,也許我們可以得到的不是卦象,而是一連串的是與否的信息數據,它也許可以在某一個具體事物中起作用。易經看似一種占卜,但它在一定意義上是去建立一種宗教,趨吉避凶的過程在時間上就是棄惡揚善的過程。善在易學中不斷被放大,它的思想影響到諸子百家,其中影響到的包含道家,墨家,與儒家,並出現了一群德品兼具的代表人物。
          在東方哲學中,佛家與道家對善似乎有各自兩套不同的理解體系,佛家是從心出發,通過心識哲學的悟證來調整自己行為,而在易學卻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創造易變之數,從而來達到順天命而立善來提高自己的德行,雖然兩者的認識方式不同,但卻向一個終點前進。這種方向本質上達到了對整體的互動與回歸。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