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东方时事评论2011年3月20日 [打印本頁]

作者: hhy232830    時間: 2011-3-20 11:46 PM     標題: 东方时事评论2011年3月20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紐約消息】據媒體報道,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于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並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占領利比亞。
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
決議要求利比亞沖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面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吁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于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這段文字包括了這樣幾個要點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段文字包括了這樣幾個要點:

第一,決議草案的“共同提交者”是: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

第二,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

第三,這份決議案是在利比亞政府軍“即將”大舉進攻反對派的大本營--班加西,且卡扎菲基本上穩操勝券的“特殊背景”下,突然通過的。


●處處透露著“古怪”


顯然,通過上述“三個要點”,我們不難看出:在這份決議案漫長“加工過程”中,處處透露著“古怪”:


其一,針對第一,我們想說的是:在這個“大國游戲”中,在“兩個常任理事國--中國與俄羅斯”對“共同提議”不感興趣、因此“其它重要國家”也“深知厲害關系”的無奈下,或許是為了掩蓋該決議案的“純西方”色彩、特別是抹上點兒“阿拉伯味道”,堪稱世界上自主能力最弱、但戰略價值又極大的黎巴嫩,顯然“被”“共同提議”了!


●最為微妙的是:德國與“中俄”這兩個“非美中堅”一起玩“棄權”


其二,針對第二,我們想說的是:“第二”其實也是最為微妙的。作為歐盟經濟中最具實力、或者最能代表歐盟、且還是本輪非常任理事國的德國,是既不參加“西方陣營”玩什么“共同提議”、甚至不舉手“贊同”這樣一份決議,而是與“中俄”這兩個“非美中堅”、以及“印度、巴西”這些個“非美大國”坐在一起,玩起了“棄權”游戲。


●通過的“時間”太精確了,可謂是“早一分嫌早、晚一分嫌晚”!


其三,針對第三,我們想說的是:就通過的“時間”而言,實在是太精確了,可謂是“早一分嫌早、晚一分嫌晚”!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再來閱讀兩則新聞片段。


外交部發言人就安理會通過關于利比亞問題的決議答問


【北京消息】據媒體報道,外交部發言人姜瑜18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方希望利比亞局勢盡快得到穩定,避免出現武裝沖突升級和更為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有記者問,安理會通過了關于利比亞問題的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中方對此有何評價?

姜瑜說,中方一貫強調,安理會行動應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以及相關國際法准則,尊重利比亞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通過對話等和平手段解決利當前危機。我們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對決議中的一些內容是有嚴重保留的。考慮到阿拉伯國家和非盟的關切和立場以及利比亞當前的特殊情況,中方和有關國家一道對決議投了棄權票,沒有阻攔決議的通過。我們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使以及非盟、阿盟繼續致力于和平解決利當前危機。我們希望,利比亞局勢盡快得到穩定,避免出現武裝沖突升級和更為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俄外交部:俄美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立場不一致


【莫斯科消息】據媒體報道,俄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17日表示,俄羅斯與美國就解決利比亞問題的立場在許多方面都不一致。
里亞布科夫在“莫斯科回聲”廣播電台的節目中說:“我們在很多方面的立場都不一致,這很清楚。我們甚至很難接受人道主義干預這個想法本身,而眾所周知的是,美國多年來並且連續幾屆政府都在宣傳、發展與實踐這個概念。”



法國宣布將參加對利比亞軍事行動 “數小時內展開”


【巴黎消息】據報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于利比亞問題的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法國政府發言人巴洛因表示,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將于“數小時內”展開,法國也將加入。


希拉里稱美國不會單方面在利比亞采取行動

【綜合消息】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17日在訪問突尼斯時表示,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會單方面在利比亞采取行動。

希拉里在同突尼斯外長穆勒迪·克菲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說,國際社會應該共同作出努力“迫使卡扎菲結束屠殺”,以保護利比亞無辜平民。她說,國際社會目前正在聯合國安理會審議利比亞局勢,以期“找到阻止卡扎菲清除反對派和屠殺無辜平民的最好方式”。

希拉里說,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會單方面在利比亞采取行動,在利比亞采取的“任何行動都將是安理會協商后作出的共同決定”。她說,美國將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決定,並主張應由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共同參與解決利比亞問題。
希拉里是17日凌晨抵達突尼斯進行短暫訪問的。她先后與突尼斯代總統邁巴扎和外長克菲舉行了會談,表示美國支持突尼斯為爭取民主、繁榮和美好未來的斗爭,並願意為此向突尼斯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

【時事點評】請大家分別注意這幾段文字,原文分別是:


第一段:姜瑜說,中方一貫強調,安理會行動應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以及相關國際法准則,尊重利比亞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通過對話等和平手段解決利當前危機。我們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對決議中的一些內容是有嚴重保留的。考慮到阿拉伯國家和非盟的關切和立場以及利比亞當前的特殊情況,中方和有關國家一道對決議投了棄權票,沒有阻攔決議的通過。

第二段:法國政府發言人巴洛因表示: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將于“數小時內”展開,法國也將加入。


第三段:希拉里說,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會單方面在利比亞采取行動,在利比亞采取的“任何行動都將是安理會協商后作出的共同決定”。她說,美國將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決定,並主張應由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共同參與解決利比亞問題。

第四段:里亞布科夫在“莫斯科回聲”廣播電台的節目中說:“我們在很多方面的立場都不一致,這很人清楚。我們甚至很難接受人道主義干預這個想法本身,而眾所周知的是,美國多年來並且連續幾屆政府都在宣傳、發展與實踐這個概念。”


●它們分別說明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真實態度”


顯然,我們之所以羅列上述新聞、並摘要上述幾段文字,在于它們分別說明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俄、美、法、英)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真實態度”。

而要厘清中、俄、美、法、英等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真實心態”,我們不妨先回顧之前點評中的數組重要觀點,即:

第一組:

第一:從“美國利益(或者美國資本利益)”事先沒能防止“巴林之亂”、且在“利比亞之亂”中也無法代言“北約”、北約核心成員(比如法國)與“中俄”以及“阿拉伯聯盟”一道,公開“反對未經聯合國授權軍事介入利比亞”之情況來看,在將“埃及之亂”導向“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或者“東亞海上運輸線之亂”、特別是“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的過程中,盡管“美國資本”一再向“歐洲資本利益”、特別是“歐盟國家利益”示好,但出于“互不信任”、且“彼此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或者“很難調和性”等原因,這一“導向進程”明顯脫離了“原稿”。

第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也就為“非美勢力”利用“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做“埃及之亂”的“后續文章”提供了“操作空間”。


第二組:

第一,由于埃及國內反美勢力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特別是隨之而爆發的“巴林之亂”,都已說明:盡管“策動者”極力想將“埃及之亂”的后續發展導向“歐亞海上航線之亂”,但在其它勢力(比如、伊朗、土耳其、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特別是策應這些國家的中俄、也包括歐盟等)的“絕不坐視”下,其“后續發展”不僅沒有完全按“美國策劃稿”走,且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埃及之亂”及“其后續發展”已經“脫稿”運行、且正在失去控制。


第二,我們認為,在“埃及之亂”及“其后續發展”已經“脫離”策動者的“預案”運行、且正在失去控制的同時,已然“因”直接傷及對“美國中東安全框架”而言非常重要的“中東維穩”、從而正在迅速瓦解美國主導的中東安全格局,以及同時迅速強化的“歐美中東和平雙邊決策框架”之“歐盟權重”,最終將令“歐盟的中東安全角色”迅速吃重。如果“西方資本內部(歐、美資本)”屆時能達成某種共識的話。


第三,我們還認為,從歐盟(法國)公開與美國的利比亞政策保持距離、並強調“重建地中海聯盟、強化歐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強與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伙伴關系,將是今后法國外交的重點”的最新發展來看,歐盟的“地中海計劃”顯然“在打算”借助歐盟的“中東安全角色吃重”而“迅速成型”,且“在打算”繼續掩護“歐盟全面整合進程”進一步展開、以利其“加速完成”。


●那“四段原文”折射出安理會“五大常委”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真實心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對照“上組觀點”,那么,那“四段原文”所折射出的安理會“五大常委”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真實心態”也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僅“局限于地中海方向”考慮問題,那么,美國人的意圖在于


對美國而言,通過利比亞這個點,如果僅“局限于地中海方向”考慮問題,那么,其意圖在于最終順序實現如下步驟:

第一步:以“已經肢解”的蘇丹為“模式”,將“有待肢解”的利比亞作為“變量”,將非洲大陸沿“歐亞海上運輸線”的諸多國家視為一個“大蘇丹”。


從蘇丹已經被肢解、聯合國在最后關頭通過了設立禁飛區決議案的情況來看,利比亞已經處于“待肢解”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一步已經實現;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先循“蘇丹模式”肢解利比亞,再利用“肢解后的利比亞”這個“變量”作用于整個“大蘇丹”,再循“瓦解索馬里中央政府、在亞丁灣批量產出海盜”的模式,將目前“國境線”都非常完整的“大蘇丹”先弄成一個“大索馬里”,即逐一瓦解“大蘇丹”區域內各國中央政府的權威,再循“索馬里模式”瓦解這些國家的中央政府,期間,再“操縱”包括這些國家的“國家之間”及“國家內部”交雜的民族、宗教、歷史、現實利益等“任何因素”,盡可能地“混淆”“大蘇丹”內部的國境線,使整個“大蘇丹”地區最終像索馬里一樣,陷入一種“廣泛的無政府狀態”。

從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于利比亞問題的第1973號決議的“決議內容(並未授權采取陸上軍事行動)”來看,利比亞只是“待肢解”,最后是否會“被肢解”,還有待觀察!


也就是說,站在美國人的角度看問題,要想實現第二步,還得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換種說法、還得支付更大的代價!這一點,稍后再進行展開。



第三步,就是在實現了第二步的基礎上,提供、或者制造一切必要條件,一方面,破壞歐盟、特別是中國自非洲獲取石油、礦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歐亞海上運輸線”的“非洲段”全線推進“海盜”的“批發業務”,以破壞對歐盟、特別是對中國極其重要之“歐亞海上運輸線”的穩定運行。


●如果我們在全球層面觀察問題,那么,美國實現上述三步的意圖又在于:


上面是僅局限于地中海層面觀察問題。如果我們在全球層面觀察問題,那么,實現上述三步的意圖又在于:


在“努力追逐上述三步”的過程中,如果“歐美資本利益之間”那種“很難調和的矛盾”得以調和、或者“歐美國家利益之間”那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得以緩和,也就是說,如果“西方資本內部”達成了“彼此暫時妥協、合力對付非西方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共識,“歐美(北約)”內部達成全力進行“南亞破局”的話,那么,“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也就成了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且就等同于將“已經移至中東方向的大國間戰略利益主要交換平台”又給推回到中國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也就可以再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壓力,從而令中國面臨要么接受“G2”、要么直面“南亞破局”的境地。

在這里,我們再次強調,所謂“南亞破局”已經有包括“明修棧道式(政治與軍事層面破局)”與“暗渡陳倉式(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面破局)”的三種方式。


其中,對中國而言,威脅最大的是“第三種方式”--用“巴基斯坦之亂”特別是“印度之亂”將中國拖入“中印軍事沖突”。


●何以選擇利比亞作為“觀察點”?



美國之所以選擇利比亞,首先在于利比亞外交政策自伊拉克戰爭后,也就是目睹“美國單邊主義絞死薩達姆”之后,出于一時的恐懼,基本上就陷入了一種“左右搖擺”的“毫無原則”狀態:一會兒因擔心成為“薩達姆第二”而宣布放棄核武計劃、並准備全面投入美國懷抱;一會兒又因“不願意看到利比亞全面倒向美國的歐洲人”願意改善關系、並提供保護、從而迅速倒向歐洲;一會兒又因“歐美”都無力顧它,又“瞬間重拾”“被自己曾經扔掉的尊嚴”,且不將世界任何大國的“核心關切”放在眼里,一副“我有石油我怕誰”、“你們都有求于我我怕誰”的樣子,令世界“主要勢力中心”,特別是距離它最近、絕對有能力、此前也“的確有心”與之搞好關系、並保護它的歐盟,與它的“戰略關系”基本上都停留在“不確定狀態”,與它的“利益關系”基本上維持在“生意層面”。



●對法國而言,利比亞從來就是地中海計劃的攪局者



以法國為例,它在利比亞在大量的能源投資,在“生意層面”,甚至較中國的利益還要大,但是,在“戰略關系”層面,利比亞從來就是地中海計劃的攪局者,甚至是“環地中海國家中”唯一公開的“不感冒者”。



兩年前,當美國出于“南亞破局”急需歐盟的“南亞配合”、以及延緩“俄歐新關系談判進程”、而不得不讓自己的“大中東計劃”向歐盟中東利益做出讓步,從而對歐盟的“地中海雄心”做出一定低姿態,而歐盟(法德共同推動)也抓住時機,一面用“科索沃獨立”這個“試題”迫使美國立下“投名狀”,並同時向旨在離間“俄歐”、“中俄”、甚至“中歐俄”的“美俄關系重啟”打下一根楔子,一面又立刻打出“地中海聯盟”這面大旗,從而在這面“大旗”掩護下、正式提速“歐盟的全面整合進程”。



●利比亞指責“地中海計劃企圖破壞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團結”


大家不要忘記了,當年,當薩科齊在“北京奧運聖火傳遞”中被美國所出賣、最終慘敗、而不得不“自打耳光”地“決定”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之后,想趕在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前,“先”召開一個“建立地中海聯盟的首腦會議”以“廣告天下”並“正式啟動相關進程”,再在北京尋求中國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對”的時候,正是利比亞的公開拒絕、抵制、甚至指責“該計劃企圖破壞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團結”,不僅令薩科齊下不了台、還令“薩科齊外交政策”因“自打耳光地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所承受的“羞辱(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媒體當時稱其在向北京磕頭)”、最終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彌補”。


顯然,那時候的利比亞,也包括許多其它地中海國家,其對“地中海聯盟”的“最終態度”,其實取決于“中美俄”中的“大多數”。


因此,中國“不反對”雖然不足以“一定決定什么”,但在美國鐵定“反對”、俄羅斯的態度也“有待爭取”的情況下,能否拿到中國的“不反對”也就“至關重要”了。

不難想像,拿到中國的“不反對”之后,再去爭取俄羅斯的“不反對”甚至是“支持”,就成了打出了“地中海聯盟”這桿大旗的薩科齊(包括許多歐盟國家領導人,但請注意,德國總理當時並沒有出席)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最現實的動機”。

●別人可以忘記,但法國(歐盟)絕對不可能忘記的是


當“俄美”在“北京奧運回合”結束后便立刻“直接交手(美國為反擊俄羅斯率先發動的旨在結束石油美元結算制的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策動了格魯吉亞戰爭)”,結果卻是美國被歐盟(法國與德國)所出賣,最終慘敗,而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之后;特別是,當“格魯吉亞戰爭”之后、當“俄歐”開始考慮“啟動俄歐新關系進程”、以部分替代北約、成為“未來歐洲安全框架”的三大支柱(分別是歐盟、俄歐新關系、北約)的時候,薩科齊(歐盟)是拿“尚在討論中的俄歐新關系進程”作為“安全支撐”、以“歐盟未來可以忽略美國”的姿態、去啟動“地中海計劃”的。


而從“歐盟全面整合進程”能否啟動、加快、直到完成其實是個攸關歐盟(歐元)生死存亡的“核心問題”,我們就不難看出“地中海計劃”對于法國(歐盟)的重要性。

因此,別人可以忘記,但法國(歐盟)絕對不可能忘記的是:

其一,當年,當法國(歐盟)于2008年7月18日決心召開一個“地中海首腦會議”以“廣告天下”的時候,正是利比亞公開拒絕並抵制了該“啟動峰會”。


其二,在利比亞公開拒絕並抵制該會議的時候,甚至連“以色列”這個美國鐵桿盟友都參加了該“啟動峰會”。


●這種背景下,如此行事,只能讓美國高興



站在法國(歐盟)的角度,這種“舊賬”或許可以暫時放放,但“新恨”不能不提:這一點,從卡扎菲公開警告歐洲(主要就是法國)的“不恰當講話”中就可以看出。我們知道,在“利比亞之亂”后,由于法國(歐盟)在響應“設立禁飛區”的問題上持“附加前提條件的支持(即:堅持要對的黎波里展開軍事行動(這需要中國、俄羅斯的‘不反對’)”之態度,卡扎菲是如此公開警告歐洲的,他說:“(利比亞)准備將歐洲國家在利比亞的經濟利益,轉交給俄羅斯、特別是中國”。

這對在利比亞有大量投資的歐盟國家(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當然是個“公開的警告”,但對“眼下務必維持”的“中歐俄之伊核戰略協調”而言,就有點兒“肆意挑拔”的意味了。這種背景下,如此行事,只能讓美國高興。


●為利比亞“積攢”了一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糟糕處境”



不僅如此,當“埃及之亂”演化為“利比亞之亂”之后,利比亞“對外政策”的“毫無原則性”再一次爆發出來:卡扎菲在為自己辯護時,竟然拿中國的“內政”說事兒。

事實上,從“突尼斯之亂”再到“埃及之亂”等一系列之亂,東方評論員從來、且也無意評論這些國家的內政,因為,這是它們自己的事兒。因此,卡扎菲在為自己辯護的問題上,其對與錯我們無意評論,但它拿中國的“內政”說事兒那就不是一個“錯”字可以簡單帶過的,這說明,直到經過“利比亞之亂”,利比亞政府的“對外政策”仍然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仍然不懂哪些“國際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即:你可以維護你的核心利益,但不要以此為由、去損害別人的核心利益。特別是在“你根本就是一個小國,根本就沒有資本”去傷害實力較你強大得多的別人、且還有求于別人的情況下。


長期以來的無原則行事,累積下來,卡扎菲自然就為自己、也為利比亞“積攢”了一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糟糕處境”。



●維護、並延續卡扎菲政權、才是利比亞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利比亞政府的底線


而從利比亞外交政策的“毫無原則”性可以看出:維護、並延續卡扎菲政權、才是利比亞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利比亞政府的底線。



●利比亞何以被“大國們”無一例外地選為“觀察點”?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熟知利比亞對外政策的“無原則性”,且洞悉“上述底線”,也就成了“利比亞游戲(請大家注意這個說法)”的能夠持續下去的要點,至于這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利比亞,也就被“大國們”無一例外地選為“觀察點”、從而“進一步觀察”“埃及之亂”之“后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個人安全”的重大壓力下,卡扎菲“似乎”又開始搖擺了!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卡扎菲個人、及其親信的“個人安全”始終“沒有什么問題”的情況來看,特別是,從卡扎菲公開將“基地組織”視為“利比亞之亂”的“主要策動者”、而刻意忽略“美國因素”這一“主要因素”的情況來看,在“個人安全”的重大壓力下,卡扎菲“似乎”又開始搖擺了!



●對卡扎菲最終是否因“再度恐懼”而重新倒向美國的“可能性”,我們將密切關注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于這一幕曾經因目睹薩達姆被“美國單邊主義”處以、並執行了絞刑,而令世人大跌眼鏡地上演過。因此,對卡扎菲最終是否因“再度恐懼”而重新倒向美國的“可能性”,我們將密切關注。


要知道,對卡扎菲自己也好,對其親信也罷、更或者其它政府、軍隊高官,在他們“敢于”頻繁地露面于媒體面前的背后,恐怕是“確信”一向奉行“國家恐怖主義”的“美國利益”無意、至少暫時無意在其“個人安全”的問題上做文章。


●最高效、且代價最小的一種方式



顯然,對美國人而言,其“利比亞政策”最現實的需要就是“肢解利比亞”,如果卡扎菲政府的存在妨礙了這一意圖的話,那么,在卡扎菲幾乎在與天下為敵、而卡扎菲卻“偏偏認定”主要是“基地組織”在搞鬼的背景下,在其“個人安全”問題上做文章,就是最高效、且代價最小的一種方式。



●前面曾經提及的一個問題



前面也說了,站在美國人的角度看問題,要想實現“第二步”,還得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換種說法,美國還得支付“更大的代價”!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美國而言,這個所謂的“更大的代價”恐怕就是“埃及之亂”后的埃及政局的突然變化。


●“利比亞之亂”后的“美國利比亞政策”開始暴露出一個極大的隱憂


事實上,在之前的點評中,通過對利比亞這個“觀察點”的密切觀察,我們已經給出一個觀察結論,即:通過利比亞這個“觀察點”,站在美國決策層的角度,那么,“利比亞之亂”后的“美國利比亞政策”開始暴露出一個極大的隱憂。



●“設置禁飛區的方案”在“利比亞之亂”初期是“最為有效控制局勢”的手段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巨大隱憂源于這樣幾個層面:


第一層面:在于利比亞內部局勢的可能演化。旨在“肢解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利比亞局勢的“包括設置禁飛區的方案”,在“利比亞之亂”初期是最為有效的,因為,這個時候,一方面可以為利比亞反對派武裝提供切實的軍事支持,另一方面,可“合法地”威懾利比亞軍隊,促其分裂,令卡扎菲最大限度地失去權力;最后,也是非常關鍵的,就是可以“合法地”在軍事層面“伺機”消滅卡扎菲的政治生命、甚至個人生命,特別是“以這種模式相威脅”;


值得強調的是,從卡扎菲因薩達姆被處死而突然搖擺、徹底放棄核武器計劃、並全面倒向美國的“真實歷史”來看,這種“威脅模式”一旦建立起來,其效果自然是“非常值得美國人所期待的”。



●如果.......“卡扎菲勢力”就會立刻成為美國人手中的一枚制衡“歐盟在利比亞擴大影響”的棋子



顯然,一旦“上述威脅模式”能早點兒建立,那么,在仍然保留下“卡扎菲勢力”的前提下,基本可確定“利比亞將被肢解”。毫無疑問,“現在與美國關系不錯,但在地理與心理上‘將’距離歐洲、以及‘中俄’更近(這就是世界潮流所致)”的“利比亞反對派”一旦取得政權、上台執政,那么,屆時已經下台、但又絕對沒有“穆巴拉克式避難模式”可供選擇的“卡扎菲勢力”、就會立刻成為美國人手中的一枚制衡“歐盟在利比亞擴大影響”的棋子。



●卡扎菲強調“基地組織”策劃了動亂、其實也是一種面對現實的“無奈選擇”



在東方評論員從這個層面看問題,卡扎菲強調“基地組織”策劃了動亂、並堅稱他“寧可像烈士戰死在利比亞、也絕對不會離開”,其實也是一種面對現實的“無奈選擇”。特別是“前者”、更是如此!


第二層面:在于利比亞外部局勢的可能演化。


我們知道,“美國資本利益”之所以將“突尼斯之亂”率先引至“埃及之亂”,在于“原本親美”的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出于埃及國家利益也好、個人利益也罷,在美國絕對實力與相對實力均已衰落的情況下,在“中歐俄”已經合力將中東局勢推至“破局邊緣”的情況下,順應潮流地向“非美勢力”靠近,並有意像土耳其、伊朗那樣,像“地方王”一樣行事,像“地方王”一樣“多方漁利”,甚至重拾“泛阿拉伯主義”的大旗而重新成為中東最有影響力的阿拉伯國家,而不僅僅是“吃美國的救濟”。

●對埃及而言,不論今后誰上台,恐怕誰都要順應這個潮流,除非美國人有本事去改變這個潮流



而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隨著“非美勢力”在“巴林之亂”中隱約期間,隨著最終須“海合組織”出兵巴林維穩,這說明,美國僅憑自己之力、甚至已經不能維護這個中東盟友的政體”。


因此,在經過“埃及之亂”后,目睹穆巴拉克被美國所輕易拋棄、特別是、目睹穆巴拉克最終選擇歐洲也不選擇美國避難,對埃及而言,不論今后誰上台,恐怕誰都要順應這個潮流,除非美國人有本事去改變這個潮流。


●美國、以色列的另一層擔憂


事實上,由于“埃及之亂”后埃及國內政治氣氛絲毫沒有朝向有利于“美以”方向發展,反而在“聯合控制國際社會進出加沙第二條路線”的歐盟的默許下,繼續著穆巴拉克政府之前的“慣性(這從埃及新政府不顧以色列(其實是美國)的強烈反對、允許伊朗軍艦前往敘利亞進行軍事演習就可以看出)”,這樣,“埃及之亂”后的“埃及對外政策”是否加速離開美國、加速靠近歐盟、靠近中俄、加速回歸“阿拉伯利益”,就成為美國、以色列的另一層擔憂。


因此,如果卡扎菲的存在不妨礙“肢解利比亞”,且還可以重演“處死薩達姆、就可以控制卡扎菲”的話,那么,“打跨了伊拉克、成就了伊朗”的教訓就值得“吸取”,並用于實踐之中,即:在一個“肢解的利比亞”里,保留一個與埃及有“歷史恩怨”、且極具個人政治野心的卡扎菲勢力,是有助于牽制“埃及新政府”的政策走向、甚至在”已經分裂的蘇丹”問題上、已經發生過“之亂”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繼續制造麻煩。


●歐盟在“中俄”的策應下,拒絕在“利比亞之亂”初期就迅速設立“禁飛區”的深層考慮


值得強調的是,盡最大可能防止這一點,也正是歐盟在“中俄”的策應下,拒絕通過聯合國授權、讓“美國軍事力量”在“利比亞之亂”初期就迅速設立“禁飛區”的深層考慮。

顯然,這是為了阻止美國獨自掌控利比亞整個局勢的必要之舉。


如果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么,“中俄歐美”之間在聯合國層面上,圍繞“是否設立禁飛區”、特別是“何時設立禁飛區”的一系列博弈,也就不僅“非常必要”,也顯得“非常精確”了。



●“中俄”進行“策應”的理由也是那么地“自然而然”



非常清楚,歐盟在上述“深層考慮”指導之下所施展的“阻止方式”是“附加前提條件(即要求“必須進行軍事打擊”)”,而“中俄”進行“策應”的理由也是那么地“自然而然”---堅決反對以軍事手段解決來國際問題。


就這樣,隨著利比亞局勢的進一步演化,特別是,隨著卡扎菲政府重新掌握利比亞國內局勢,並准備進攻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時,歐盟與阿拉伯聯盟,其實也包括俄羅斯與中國中的“多多數”的“共同利益”也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在“卡扎菲全面倒向美國的可能性”經過了最危險的“利比亞之亂的初期、中期、甚至相對可能性已大降低”的“晚期”之后,“非美勢力”也必須掌握一種制衡卡扎菲政府的“有效手段”,顯然,這就是確保利比亞國內有那么一支可以制衡卡扎菲的力量,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至于實現這意圖的手段,也就是“聯合國授權設立包括海、空軍事打擊手段的禁飛區”。

●正因為如此,在臨近最后一刻也就上演這樣的奇怪畫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因為如此,在臨近最后一刻也就上演這樣的奇怪畫面,即:一邊是卡扎菲通過他的兒子、面向世界新聞媒體聲稱“幾個小時就會解決問題”;一邊是卡扎菲控制的、有能力幾個小時就解決問題的利比亞軍隊“偏偏”在班加西外面躊躇不前;一邊是聯合國“五大常委”終于開始“加班加點”地開會,並在最后一刻達成共識:通過了包括上述手段的決議案。

期間,最為微妙、也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此前在“設立禁飛區”問題上最積極的美國,最后時刻基本上落于一種“雖然不曾忘記,但已經不願提起”的“被動響應態度”了。


最后,同樣微妙、也頗能說明問題的是,度過了“政治生命”與“個人生命”最危險階段的卡扎菲,居然公開感謝“玩棄權游戲”的五個國家。值得強調的是,這五個國家恰恰是“非美大國”中最具實力的五國:中國、俄羅斯、德國、巴西、印度。



●對“中國的利比亞政策”而言,“一定”會與“國際社會”中的“大多數”保持一致



而對“中國的利比亞政策”而言,基于中國與利比亞之間的關系現狀,特別是“埃及之亂”的“后續發展”將極大地影響“歐亞海上運輸線的穩定與否”,而這,依賴于沿線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合作,因此,我們早在“利比亞之亂”的第一時間就說過:在這個問題上,出于維護“中歐俄”戰略協調的重要性,中國“一定”會與“在以色列襲擊土耳其國際救援船隊”問題上所形成的“國際社會(主要是中歐俄、阿拉伯聯盟)”中的“大多數”保持一致。

因此,在阿拉伯聯盟基于“阿拉伯利益”支持通過決議案的背景下,在“利比亞之亂”經過了對美國最為有利的階段之后,在“最后一刻”,中國與俄羅斯、出任本輪“非常任理事國”的德國一道,收起了“阻攔索”、玩起了“棄權”游戲。


●“歐盟利比亞政策”的“真正面目”



前面討論了美國利比亞政策、中國與俄羅斯、阿拉伯聯盟之利比亞政策的真實心態。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歐盟利比亞政策”的“真正面目”。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事實上,“歐美”是否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其實與“北約”繞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的情況類似:只要“北約”內部達成共識,沒有人能阻止它發動“利比亞戰爭”。“科索沃戰爭”不就是在聯合國的譴責聲中爆發的嗎?


但實際情況卻是:“歐美(北約)”內部恰恰沒能就比照“科索沃戰爭模式”、盡早發動“利比亞戰爭”達成共識!



●國際格局與當年“北約”一致同意發動科索沃戰爭有本質不同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是因為國際格局、特別是大國間實力對比的情況,與當年“北約”一致同意發動科索沃戰爭有本質不同。這表現在這樣幾個層面:

其一,當年,對“通過發動科索沃戰爭、肢解前南聯盟”最積極的是歐洲核心國家,特別是法國與德國,為什么?因為它們想在歐元啟動之前徹底拔掉“巴爾干半島火藥桶”的“導火索”,從而為歐元營造一個盡可能好的“啟動、成長環境”。


而這也正是美國政府遲遲不同意發動科索沃戰爭的原因。同樣,這也正是美國政府一直“等”到歐元于1999年正式啟動后才突然改變態度、同意率領歐洲國家、以北約的名義、繞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的原因。

●再談美國“最后終于同意”帶領歐盟發動科索沃戰爭的“時機”與“動機”



至于美國“最后終于同意”帶領歐盟發動科索沃戰爭的“時機”與“動機”,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討論得極其詳細了,在此,我們不再重復,但想借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供大家進一步思考。


●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早就說過的一句話



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早就說過,“歐元作為一種儲備貨幣將成為美元的對手,但歐元先要走一段下坡路,因為必然會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


顯然,歐洲國家在“歐元啟動”苦苦哀求美國率領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肢解前南聯盟、就是為了盡可能清除“不確定因素”。



●歐盟明知如此,卻不敢拒絕“美國的歹意”的一段歷史


歐盟核心國家非常清楚,對歐元而言,“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巴爾干火藥桶”。

至于“歐元”的意義,歐盟核心國家更是非常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也曾經有過非常詳細的論述,由于篇幅關系,在此也提供一組簡單的、歐元啟動前后的“金融數據”,供大家進一步思考。

即:1998年,在歐元啟動之前,在歐洲金融市場發行的美元證券總額為4090億美元,第二年歐元正式啟動后,達到4700億美元,增幅15~20%。而在同一時期,以歐元計價的證券總量則從1998年的2210億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220億美元,增幅高達“136.19%”。


值得強調的是,上述“金融數據”還是在歐元被“美國突然同意打的科索沃戰爭”給打進“下坡路”的背景下產生的。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就不難“最直觀地”知道,歐元對美元的威脅是如何之大了?更不難“最直觀地”感覺到:“歐洲資本利益”特別是“歐洲國家利益”對“美國資本利益”、特別是“美國國家利益”最大的威脅是什么了?


“歐美”雙方對上述內容都心知肚明,這“即”表現在“歐盟急于、而美國偏偏不急于在歐元啟動之前發動科索沃戰爭”,更表現在“美國願意、而歐盟也不得不同意在歐元啟動之后發動科索沃戰爭”。



●“跳坑”也就是為了“爬坑”



通過對比“歐美”在發動科索沃戰爭的“時機”與“動機”,特別是,通過回顧美國在最終同意發動科索沃戰爭時,所需要的就是將歐元打進“下坡路”,而歐盟明知如此,卻不敢拒絕“美國的歹意”這一段歷史,我們想強調的是:


為了歐元、為了歐盟,“歐盟國家”總體上還是能“知難而上”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明知別人在挖坑,自己也要往里跳,因為歐盟知道,在歐盟全面整合的道路上,那個“坑”終究無法繞過去,因此,“跳坑”也就是為了“爬坑”,為的是“只有跳下去、將來才能有機會爬出來”。


而從“歐元”自科索沃戰爭開始一路走到今天,從歐盟自借助美國力量解決南聯盟問題開始、一直走到今天開始考慮吸收塞爾維亞等前南聯盟國家“入盟”的整個過程來看,不能不說,不論是歐元、還是歐盟,其實都受益于“充滿了美國歹意的科索沃戰爭”。

●我們已經可以觀察到歐盟“還未跳坑、就准備爬坑、甚至是一躍而起”的“具體方案”了


如果從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么,在美國決策層出于“美國資本利益”將“埃及之亂”導向“利比亞之亂”的問題上,對歐盟而言,其實也相當于一個坑,一個表面上“只”坑中國,其實“也”坑、甚至“更”坑歐盟的“坑”。至于原因,可參考我們在“美國南亞破局多重戰略意圖”問題上的詳細論述。這些內容,散見之前多期討論紀要中。


因此,在“設立禁飛區”的條件與時機問題上,我們其實已經不難看出,在俄羅斯、是中國的策應下,在法國(歐盟)在一邊力主“包括軍事打擊手段的設立禁飛區方案”,德國(歐盟)卻在另一邊強調“不參與軍事行動”的“矛盾”中,我們已經可以觀察到歐盟“還未跳坑、就准備爬坑、甚至是一躍而起”的“具體方案”了。



●借“一經聯合國授權”之后“美國就不能控制”的環節,將“利比亞問題”從“北約框架”中抽出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該方案”明顯包括這樣幾個要點:


第一要點:我們知道,利比亞雖處于非洲、但又距離歐洲非常之近,是歐洲常規軍事力量“力所能及”之處。

不僅如此,利比亞雖然距離歐洲非常之近,但中間又隔了個地中海,這與前南聯盟與地處歐洲腹地、稍有不慎,就會危及歐洲社會穩定有本質的不同。


最為關鍵的是,利比亞與俄羅斯、中國的關系都一般。這與俄羅斯視前南聯盟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且固有的“斯拉夫情緒”有本質不同。


因此,這就與當年打科索沃戰爭時,面對前南聯盟強大的軍事力量,外加俄羅斯的因素,令歐盟自覺沒有力量獨自解決問題,從而不得不求美國幫忙,在“北約框架”而不是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問題,其處理進程當然是“北約(美國)”主導。


因此,“該方案”的第一要點就是:在俄羅斯、特別是中國,以及依賴歐亞海上運輸線的“非美經濟體(比如印度、德國)”,有意在其它戰略方向(比如南美)充當“地方王”的國家(比如巴西)”的策應下,借“一經聯合國授權”之后“美國就不能控制”的環節,將“利比亞問題”從“北約框架”中抽出,放進聯合國框架內進行解決,為的是拿到“合法性”與“主導性”。

顯然,今天的聯合國,美國已然成了“多極中的一極”。



●除去拿到制衡卡扎菲的手段之意圖外,最大的意圖還在于借此“全面推進歐盟軍事整合進程”



第二要點:在“第一要點”的基礎上,在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的策應下,拿到“附加了軍事打擊內容的決議案”,為的是“一躍而起”,換句話說:在法國(歐盟)力主“附加了軍事打擊內容的、設立禁飛區決議案”的背后,除去拿到制衡卡扎菲的手段之意圖外,最大的意圖還在于借此“全面推進歐盟軍事整合進程”。

顯然,與當年歐盟無力獨自解決前南聯盟問題時最大的不同是:

首先,利比亞軍事力量遠較前南聯盟弱小,且非常靠近歐洲大陸,完全處于歐盟軍機作戰半徑之內,即便展開地面軍事介入,在后勤保障方面也不是問題(這一點,美國自己就做不到了)。



●“這種動員”與其說是為軍事打擊卡扎菲軍隊,還不如說是正式走出“全面整合歐盟軍事資源”的第一步來得准確!


因此,歐盟幾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完全可以勝任建立禁飛區、甚至軍事打擊利比亞的角色。而在美國最后“附合同意”決議案通過之后,拿到“合法性”的歐盟,是完全可以拋開美國,在“阿拉伯聯盟”的配合下,在“中俄”的策應下,在印度、巴西等“非美勢力”的默認下,出于“國際社會”中“大多數”的“共同利益”,去獨自設立“禁飛區”的。

一句話,如果美國因“不想為它人做嫁衣裳”而“最后不想介入”,那么,歐盟的態度就是:請便!走好!歡送!

而歐盟將以美國未參加、需要全面動員為由,“借機”盡全力動員歐盟的軍事力量,顯然,“這種動員”與其說是為軍事打擊卡扎菲軍隊,還不如說是正式走出“全面整合歐盟軍事資源”的第一步來得准確!

而一旦“歐盟軍事力量”獨自完成“設立禁飛區”的工作,那么,也就等同于完成了接替“北約(美國)”維護“科索沃問題”的“進行和平處理進程”的“准備工作”。


●如果美國參與,由于“最好時機”被“中歐俄“強行錯過,勢必為它人做嫁衣



顯然,這將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即便不願意,美國可能也會有限度參與設禁飛區的軍事行動。坦率地講,局勢發展至今,如果美國參與,由于“最好時機”被“中歐俄“強行錯過,勢必為它人做嫁衣,如果賭氣不參與,則“北約(美國)”被邊緣化的趨勢就此明朗。可謂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美國國家利益”恐怕又要“悔不該初”!



●“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么,在包括了“美國力主要求”的“設立禁飛區”的“聯合國決議案”通過之后,在美國突然強調“美國不會單方面軍事打擊利比亞”的背后,其“參加又不是、不參加也不是”之“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的“無奈心理”,是昭然若揭!



●如果.....則歐盟就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積累了資本



第三要點,由于利比亞距離歐盟、特別是南歐非常之近,而利比亞又是“地廣人稀(全國管150萬平方公里,只有600萬人口”,且富有石油資源,且油品極佳,一旦利比亞局勢走向穩定,如果卡扎菲政府仍然可以合作,那么,歐盟(法國)就會將“外交發言人人”的角色交給德國,這個時候,在此次表決中“棄權”、也被卡扎菲“公開感謝”的德國人,就可以“非常自然地”代表歐盟與卡扎菲政府尋親建立正常關系。利比亞也就可以成為歐盟重要的石油供給基地,從而減弱對中東、俄羅斯的石油依賴。




這樣,歐盟也就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積累了資本。



●在“決議案”通過之后,“中東和平進程”有多難,歐盟在利比亞問題得到的阿拉伯聯盟的支持就會有多大!



而前面說了,在“埃及之亂”及“其后續發展”已經“脫離”策動者的“預案”運行、且正在失去控制的同時,已然“因”直接傷及對“美國中東安全框架”而言非常重要的“中東維穩”、從而正在迅速瓦解美國主導的中東安全格局,以及同時迅速強化的“歐美中東和平雙邊決策框架”之“歐盟權重”,最終將令“歐盟的中東安全角色”迅速吃重。如果“西方資本內部(歐、美資本)”屆時能達成某種共識的話。


顯然,一旦歐盟借此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積累了資本,那么,如果“西方資本內部(歐、美資本)”屆時能達成某種共識的話,那么,歐盟的中東安全角色將會更加吃重,這一點,從“埃及新政府”在伊朗軍艦經過順利完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來看,特別是,從巴勒斯坦主席准備訪問加沙,幾年來首次著手彌合巴勒斯坦內部分岐的情況來看,“歐美資本利益之間”、“歐美國家利益之間”屆時“均不能”達成某種共識。

這樣,為了強迫美國交出更多的中東利益(比如,實質性推進中東和平進程,以利于歐盟換取阿拉伯聯盟在利比亞問題上的支持),歐盟就會更好地在中國之后,接替俄羅斯、去玩那個迫使美國在“中東戰略交換平台”上進行戰略交換的“盜版游戲”。


不難想像,在“決議案”通過之后,“中東和平進程”有多難,歐盟在實現中東和平問題上的調子就會有多高,而歐盟在利比亞問題得到的阿拉伯聯盟的支持就會有多大!


第四要點,前面說了,我們還認為,從歐盟(法國)此前公開與美國的利比亞政策保持距離、並強調“重建地中海聯盟、強化歐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強與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伙伴關系,將是今后法國外交的重點”的最新發展來看,歐盟的“地中海計劃”顯然“在打算”借助歐盟的“中東安全角色吃重”而“迅速成型”,且“在打算”繼續掩護“歐盟全面整合進程”進一步展開、以利其“加速完成”。


因此,要“決議案”于最后一刻通過之后,在前面“三個要點”的基礎上,法國(歐盟)很可能在中國與阿拉伯聯盟的配合下,全力推進“地中海聯盟”,而這個推進過程,顯然是個“歐盟全面整合”的“全面加速過程”。

●美國決策層也在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做准備



另外,通過第三要點,我們不難看出,在歐盟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積累資本的背后,是中東局勢在“埃及之亂”的“后續發展”中,可能因“美國資本利益”不滿“利比亞這個觀察點”的“觀察結果”而再使手段、最終急劇動蕩。

從“美國國家利益”近來“突然極其重視南美(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國務聊都將訪問南美,卻對軍事打擊利比亞不太熱心)”的情況來看,美國決策層也在為“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破局”做准備。


顯然,南美即有石油、也有市場,還有美國經濟所需要的實物產品。



●中國也有必要為中東局勢的全面混亂做准備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各方角力于“利比亞這個觀察點”,且“埃及之亂”的“后續發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的背景下,中國也有必要為中東局勢的全面混亂做准備。顯然,這個准備工作可以放在“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的問題“在亞洲大陸進行處理”的進程之中。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日本大地震的“后續發展”無疑為中國提供了這種可能。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再次重復兩點:

第一,在日本大地震的“后續發展”中,在幫助日本經濟穩定、繼而繼續發展的問題上,中國力推的“東亞經濟一體化”遠比“一不能吃、二不能喝、且關鍵時刻還掉鏈子”的“日美東亞軍事同盟”要多得多,也重要得多!



第二,由于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且雙方經濟高度互補,因此,在“歐美”均在為“中東局勢”可能全面混亂,“歐美”均在為自己准備替代中東的后備能源基地的時候,特別是,在“歐亞運輸線之亂”可能演化為“東亞海一運輸線之亂”的背景下,為什么不能借“日本震后重建”之機,談談“東亞經濟一體化”方面的事情?


在我們看來,如果“願意求生的日本經濟與韓國經濟”能夠推動“之前一直在找死的日本政治與韓國政治”、願意借此機會推動之前被“天安號事件”嚴重毒化的“中日韓三邊、特別是中日雙邊合作氣氛”,那么,中日、甚至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在東海、南海共同進行能源開發,共同整合市場,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非要“以攻為守”而將中東“提前”推進“全面混亂”之中,那就讓它“全面混亂好”了,畢竟那兒一亂,首先亂掉的不是別的,就是那個“石油美元結算制”。



●在日本核危機中所透露的“日本核武原料”問題,那“更”應該是“仍然占領著日本的”美國所該擔心的



第三,我們再次強調:在日本核危機中所透露的“日本核武原料”問題,那“更”應該是“仍然占領著日本的”美國所該擔心的,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即便是將核沾染防范區從“80公里”劃到“800公里”也沒有用,中國完全可以繼續“無視”。如果“美國人”只是熱衷于“劃線”而沒有任何“實質性行動”,甚至違心地“贊賞”日本政府的“救災”的話,那么,中國又有什么理由替“最應該著急”的美國去阻止“日本核武計劃”?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說過:如果美國想將“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弄成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從而尋求“南亞破局”,進一步對中國施展“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的話,那么,那就是“中國告訴日本:現在是你擺脫美國絕對控制的時候了!”。


顯然,對今天的這種極不對稱的“日美軍事關系”而言,日本擺脫美國最好的方式,恰恰是迅速跨進核門檻!在這個問題上,從“中美”雙方對“朝鮮第一次悍然核試驗”的“一系列台面反應”來看,中國遠比美國來得自信!自信得多!
作者: luyidest    時間: 2011-3-21 10:28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