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戊戌变法前的民心 [打印本頁]

作者: chaosc    時間: 2011-3-17 08:23 PM     標題: 戊戌变法前的民心

何如璋(1838——1891)首任駐日公使,寫《使東述略》。在記述自己用“三鞠躬”的西方禮儀向日皇遞交國書過程之后,他議論說:“日本前代儀文,尊卑懸絕;其王皆深居高拱,足不下堂,上下舌隔。明治之初,參議大臣久保幣藏上表,有曰:‘請自今不飾邊幅,從事于簡易。’后用其議,至易服色,改儀制,質勝于文矣。”
   相信何如璋不會不知道日本開國的復雜性及明治改革緣由,但他敘述中所反映的觀點卻實際說出了由弱變強的簡單過程。“質勝于文”,去掉形式而講求實質。所謂復雜,完全由形式所致。形式包羅萬象,應該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物。確實,如果這些物質和精神,只代表面對西方文明時的落后,則“神馬”都是浮云。
   黃遵憲(1848——1905)作為何如璋的駐日參贊,花了近十年寫了《日本國志》。他在《職官志》一章中引用《周禮》之語:“禮失而求諸野”,認為這與西方和日本的官制是相通的:西方“設官立政,……其官無清濁之分,無內外之別,無文武之異,其分職施治,有條不紊,極至纖至惡,無所不到。”《周禮》中的“禮”,從詞義分析,不是后來儒學曲意引申的“禮儀”和“等級”,而應該是相對于諸侯各國的對外“禮策”,即對外策略,“求諸野”則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民主。中國自始皇帝大一統以后,對外的“禮”失去了它大部分的意義,因而轉為對內的“禮”,但皇朝六部的“禮部”,還可以辨出它對外的本意。在《禮俗志》中,黃遵憲說:“嘗考其國俗,無一事不立會,無一人不結黨;眾人皆知其利,故眾人各私其黨。雖然,此亦一會,彼亦一會,此亦一黨,彼亦一黨,則又各樹其聯合之力,相激而相爭。”黃遵憲的“雖然……則”,實則表達了“相激而相爭”的同一目標性,其雖敘日本而用意仍在中國,這是明顯的。
   由上述兩種思想的國民性憧憬,釀成了戊戌變法期間眾多的學會和群體,也釀成了后來康有為“易朔改元”的主張。現在有個別學者非議康有為這種主張,實是割裂了當時士紳輿論因果聯系的片面觀點,康的觀點不會是憑空而來的,這種主張來自除對外屏蔽的皇權者的體制之內。這是外在因素促成內在因素發生質變的過程,這應該是歷史發展在沒有外在阻力下的必然規律。

引自 http://blog.sina.com.cn/u/6a504aac0100pchp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