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是真定府欒城縣,於公元1192年生於大興城。父親李遹曾在大興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讀過醫學律學,後又改學六經詞賦,博學多才。母親王氏,是李遹的第三個妻子。李冶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兄,和兩個同胞姐妹。李冶原名治,後來發現與唐高宗相同,於是改為冶。童年的李冶在元氏縣求學,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李冶喜愛讀書,「手不釋卷」,性格聰穎,「有成人風」。
1213年,胡沙虎廢黜衛紹王完顏永濟,將其毒死,另立宣宗。李遹目睹朝綱敗壞,心灰意冷,託病辭職回到陽翟隱居。這件事對李冶影響很大。李遹隱居後,李冶也遷來河南居住,並與常常登門求教李遹的元好問結交。
興定元年(1217年),李冶隨元好問到汴京向禮部尚書趙秉文求教,並拜趙秉文為師。後來又一起拜翰林楊雲翼為師。楊雲翼通曉曆法算學,曾在司天台任職,後任禮部尚書,和趙秉文合稱「趙楊」。到了正大年間,兩人已與趙楊齊名了。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李冶赴洛陽應試,中進士,同年得高陵主簿官職。但由於蒙古軍已經攻入陝西,於是被派往鈞州任知事兩年。
1232年正月,蒙古軍攻破鈞州,李冶不願投降,只得微服北渡黃河,流連於忻山和崞山之間,生活十分辛苦,最後在桐川定居。在此期間,李冶父親病逝。1234年,金朝滅亡。李冶至此無心做官,潛心研究學問。這時李冶生活艱苦,但仍以研究學問為樂。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文學、歷史、天文、哲學、醫學。1240年,他得到一本叫做《洞淵九容》的算書,主要探討勾股容圓(也就是現代幾何學里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的問題。這本書使得李冶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數學之上。1248年,李冶寫成《測圓海鏡》十二卷,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出「天元術」,以「天元」作為未知數的記號來求解方程。
李冶在桐川與元好問來往甚密,常常在一起吟詩唱和,世人稱為「元李」。這個時期元好問的詩作中如《桐川與仁卿飲》、《和仁卿演太白詩意二首》等等中的「仁卿」就是指李冶。
李冶隱居著書時,生活艱苦,有時也要求諸他人。當時當地的管理和名儒都賞識他的學問。聶珪、張德輝、王鶚等都曾經給予他不同程度的幫助。
1242年,李冶到河南陽翟領父親遺體,安葬於祖塋,並請元好問為父親作墓誌銘。
李冶寫成《測圓海鏡》後不久,曾遷居太原。藩府官員曾請他出仕,被他拒絕。後來又流落平定,平定侯聶珪很敬重他,把他接到帥府居住,而並不勉強他做官。
1251年,李冶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便回到元氏縣居住,在封龍山下買田隱居講學。後來學生漸多,達到數十人,家中已經容納不下,於是在北宋李昉讀書堂故基上建起封龍書院。李冶不僅教授數學,也教授文史儒學。王德淵稱讚李冶「於六藝百家,靡不串貫」[10]李冶在封龍書院講學共二十餘年,門下學生極多,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在李冶門下求學的有日後的元朝中書右丞相史天澤、集賢學士焦養直、廉訪僉事張翼、翰林纂修承直郎王德淵等等。李冶與張德輝、元好問一起,號稱「龍山三老」。1257年,忽必烈曾在上都開平召見李冶,向他請教用人治國之道以及對不久前發生的地震的看法,李冶對答有度,稱治國之道不外乎「立法度、正紀綱」,主張用人唯賢,賞罰分明,被忽必烈嘉許。1259年,李冶寫成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
1260年忽必烈登位後,欲聘請他為官,但李冶以老病為名,婉言拒絕。1264年,元朝為編寫遼、金、元歷史,設立翰林學士院。1265年李冶被召為翰林學士,就職一年之後,又以年老多病為理由辭官,繼續在封龍山隱居。
1279年,李冶在家中去世,享年88歲。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