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用軍刀鑄就輝煌的哥薩克 [打印本頁]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1-2-5 12:01 PM     標題: 用軍刀鑄就輝煌的哥薩克

哥薩克無疑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群之一:
----- 哥薩克不是獨立的民族,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與民族個性
----- 哥薩克不是正式的軍隊,卻有著比正規軍更強的戰鬥力
----- 哥薩克不是一個國家,卻進行著拓展國家版圖的瘋狂的領土擴張
----- 哥薩克的歷史不長,卻創造了遠比自身歷史驕傲千百倍的輝煌
----- 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哥薩克,在他們的血管裏卻湧動著歐亞多民族的血液同吉普賽人一樣,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著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裏,在俄羅斯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提到哥薩克,就會使人想起蘇聯早期電影《克楚別依》和《夏伯陽》中響遏行雲的史詩般的哥薩克英雄形象。在俄羅斯有不少反映哥薩克的文學作品,其中較著名的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尤其是肖洛霍夫的鴻篇巨制《靜靜的頓河》所描寫的頓河哥薩克那橫刀立馬、衝鋒陷陣的英姿,視槍林彈雨如閒庭信步的灑脫,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氣,在倒映著篝火的靜靜的頓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極具浪漫而富有張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衝動。


哥薩克不是獨立的民族,而是一種軍事團體。其成員主要是斯拉夫人(如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波蘭人,特別是俄羅斯人占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少數韃靼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卡爾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概括地說,哥薩克就是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構成的社會群體,簡稱族群
哥薩克一詞首見於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語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薩克人這一稱謂。關於哥薩克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的歷史早于古羅馬的伊特魯利亞人。從遺傳學上看,他們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關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是西元4---5世紀起,斯拉夫人、日爾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遷移中,以斯拉夫人和東正教為基礎形成的;得到普遍公認的說法則是蘇聯史學家的觀點:哥薩克是在14----17世紀出現的自由民,是隨著俄國農奴制的確立而形成的,後逐漸演化成一種軍事組織並在1820世紀初發展到了它的全盛時期。

14世紀初,古羅斯和波蘭-立陶宛的貧苦農民由於無法忍受封建農奴制的壓迫開始大量南逃。
早期的哥薩克主要從事幫工或在邊境服役,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為了求生存、禦強敵,他們結成團夥打家掠舍、劫富濟貧,在黑海和亞速海一帶的哥薩克則成為海盜。頓河哥薩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幅大型油畫,描寫的就是哥薩克海盜滿載俘虜和戰利品歸來的情景。
15世紀下半葉---16世紀初,這些分散的自由民為了對抗封建國家的壓迫和抵禦外族的入侵,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東南部的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帶出現了由貧苦農民組成的,獨立於中央政府的名為自由哥薩克的自治村社,16世紀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繼建立了哥薩克軍事州,從而使流動性極大的哥薩克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對於他們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個時期,哥薩克開始從事捕魚、狩獵、養蜂和采鹽等生產活動,後發展到畜牧業和農業。
時代的驕子,戰爭的寵兒
15世紀中葉,南方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對斯拉夫國家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這時,在抗擊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進犯中捷報頻傳的哥薩克名聲鵲起,成為波蘭公國和羽翼未豐的莫斯科大公國在同南方異族的征戰中越來越倚重的力量。正是這個時期在組織結構、軍事風格、宗教信仰、民族特點、生活習俗和文化心理上奠定了哥薩克未來發展的軌跡。

16----17世紀上半葉,對哥薩克鞭長莫及的俄國統治者為了利用哥薩克的力量保衛邊疆,向其提供戰鬥裝備、給養以至軍餉,例如早在1618年沙俄政府就開始向頓河哥薩克發放軍俸。隨著軍事活動在哥薩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增,戰利品和俸祿成為其重要的生活來源,但卻在相當程度上遲滯了當地區經濟
哥薩克軍不僅拿著御賜俸祿、免交土地稅,而且在18世紀初以前擁有相當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權,成為俄羅斯歷史上享有最多特權的群體,但這種特權是哥薩克以為沙皇效力為前提,以生命及和平生活為代價的。
18世紀初,隨著沙俄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從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強了對哥薩克的控制和利用。1722年沙俄政府決定,將哥薩克事務由外交委員會轉歸軍事委員會管理。18世紀70年代爆發了震撼全俄的哥薩克農民起義之後,沙皇在對哥薩克實行懷柔政策的同時,進一步消減了它的自治許可權,從而將這匹桀驁不馴的野馬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哥薩克作為有組織的軍事團體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期,如俄羅斯南部地區的頓河哥薩克軍和捷爾斯克哥薩克軍等,但大多數則是隨著18世紀上半葉彼得一世的軍事改革於19世紀中期陸續建成的。到20世紀初形成了頓河、庫班、捷爾斯克、奧倫堡、謝米列臣、阿斯特拉罕、烏拉爾、後貝加爾、西伯利亞、烏蘇裏和阿莫爾等11個主要軍事分支,此外還有建於1917年的葉尼塞哥薩克軍和雅庫特哥薩克軍等若干較小的軍事分支。
哥薩克這支在內憂外患中拚殺出來的驍勇之師在沙俄統治者的扶持和利用下,在西起黑海、亞速海,東至黑龍江、太平洋,橫貫歐亞大陸一萬餘公里的廣袤疆土上迅速拓展著,到20世紀初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5300萬俄畝土地(約合5780萬公頃),440萬哥薩克,轄區總人口超過1000萬的龐大的軍事集團。
獨具特色的軍事體制
俄羅斯地域廣闊,分散在各地活動的哥薩克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各地哥薩克軍首領,即阿達曼是該軍及其統轄的哥薩克軍事州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州下轄若干村鎮,其最高首長也叫阿達曼,經由村民選舉產生,約每三年選舉一次。
哥薩克軍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野戰軍,其主要任務是戍邊和對外征戰;二是內衛軍,擔任警衛和維持地方治安。其基本建制有團、營和百人隊(相當於連),團的編制約600---900人。在長期的征戰中,哥薩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戰結合體制。村民們平時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一有戰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出征者自備武器、馬匹和乾糧。每個哥薩克的服役年限大約20年左右,如頓河哥薩克最初規定30年, 1875年減為20年,1909年後又減為18年。哥薩克的男人實際上從15歲就開始了軍事訓練,但正式服役要從18歲算起:3年預備序列,12年作戰序列和3年後備序列,36歲退役後轉為民兵。
軍官的選拔早期來自軍士,條件是服役12年以上並經考察合格者。但是通過這種方式選拔的軍官素質不高。為了培養專業化的軍事人才,各地哥薩克相繼建立了軍事學校。建于1869年的哥薩克士官學校是頓河哥薩克的第一所軍校。該校學制為7年,學生畢業後或加入作戰部隊或選送到俄羅斯其他軍校進一步深造。到1905年該校共培養出180名士官。除了這類專業軍校外,還建有若干普通中小學軍事學校。
這種平戰結合的獨特體制和軍事訓練與教育體系有效地保證了哥薩克平時生產與戰時出征的需要。
血雨腥風鑄就的虎膽雄師
一部哥薩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哥薩克人從最初的成群結夥、打家掠舍到後來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在其五、六百年的發展史中,戰事幾乎沒有間斷過。例如,頓河哥薩克從1552年參加伊凡四世奪取喀山戰役到1920年作為軍事組織被解散的368年間,僅大規模的戰爭戰役就參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戰爭打了26年。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20世紀前半期俄國和蘇聯的所有戰爭,如彼得大帝發動的俄瑞北方戰爭、亞速海遠征、克里米亞遠征、波斯遠征,兩次俄波戰爭,六次俄土戰爭,僅20世紀頭20年它就參加了三次戰爭,即俄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中,哥薩克有90個團參戰。 在一戰期間,哥薩克投入了164個騎兵團、54個營、30個特種步兵營、9個騎步營、179個百人隊、78個五十人隊、63個後備百人隊和3.5個炮兵連,總兵力近30萬人。
在和平時期,哥薩克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在漫長的俄國邊界上守土戍邊、保一方平安。如頓河哥薩克軍鎮守南部邊界,捷爾斯克哥薩克軍防守高加索一線,烏拉爾哥薩克軍負責東南邊界。為了抵禦准格爾人的侵擾,于1808年建立了西伯利亞防線哥薩克軍,並構築了5條防線,其守衛的邊防線由1787年的2400公里增加到1803年的5038公里。哥薩克所擔負的守土任務之繁重由此可見一斑
哥薩克之所以在腥風血雨的征戰中所向披靡,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他們一樣只為戰鬥而生,這支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鋼鐵之師總是在最關鍵的戰役中贏得關鍵性的勝利。他們以自己的鮮血、生命、勇敢和智慧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沙皇曾賜予其擔任御林軍的殊榮。無論在沙俄還是蘇聯時期,哥薩克都是被授予錦旗和近衛軍稱號最多的部隊。在長期征戰中,哥薩克戰將如雲、群星璀璨,湧現出眾多出類拔萃的軍事將領。頓河哥薩克軍首領普拉托夫將軍就是其傑出的代表人物。在1812---1814年的抗法衛國戰爭中,他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莫斯科近郊博洛迪諾戰役和進軍巴黎的作戰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令拿破崙這位打遍西歐無敵手的天才統帥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我的軍隊有這些哥薩克,必將橫行於天下!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革命與反革命的廝殺中,無論紅軍還是白軍,最能打仗的恰恰是哥薩克。如鄧尼金、高爾察克、克拉斯諾夫等都是著名的白衛軍哥薩克將領;而紅軍哥薩克中也有眾多戰將,如前文提到的庫班哥薩克將領克楚別依,烏拉爾哥薩克夏伯陽,以及紅軍頓河哥薩克騎兵軍團司令弗拉基米爾諾夫將軍和紅軍混成騎兵軍團司令勃?杜緬科將軍等。最著名的則是傳奇英雄、蘇聯元帥布瓊尼,他指揮的紅軍第一騎兵集團軍所向披靡、威振四海。哥薩克將軍們那滅強敵於談笑間、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氣概給人以極大的威懾力。

在哥薩克的11個分支中,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有頓河、庫班和捷爾斯克三支。頓河哥薩克則是其中歷史最悠久、實力最強大、戰績最輝煌的一支,其主要居住地在頓河流域。
頓河位於俄羅斯平原南部,北起圖拉州,南至亞速海,全長1870公里,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頓河流域地勢平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頓河哥薩克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從15世紀起,頓河出現了第一批哥薩克居住點,16世紀末在頓河以及北頓涅茨克河、麥德維查河、霍別爾河、布祖魯克河和熱列別茨河流域逐漸形成了綿延800多公里、擁有150萬人口的哥薩克居民點。20世紀初發展到134個村鎮,353萬人,其中哥薩克149萬,本地農民90萬,還有外來移民114萬。在俄羅斯境內,每三個哥薩克中就有一個是頓河哥薩克。頓河哥薩克擁有哥薩克最龐大的軍隊,其常備部隊約有20個團近3萬人,一旦發生戰事即可擴編,以保證戰爭之需要。在一戰期間,頓河哥薩克投入了60個騎兵團、6個步兵營、136個獨立連、33個炮兵連和5個後備團,總兵力達10萬人,占哥薩克全部參戰人數的1/3,充分顯示出它在哥薩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的頓河哥薩克軍事州轄區包括今日的羅斯托夫州、伏爾加格勒一部、盧契揚克、沃羅涅什州和卡爾梅茨克自治共和國。老切爾克是1644-1805年頓河哥薩克的首府,1570年頓河哥薩克在這裏建立了軍事政治組織。老切爾克在鼎盛時期人口多達3.4萬,19世紀後日漸衰落,到20世紀已破敗不堪。1970年在肖洛霍夫的建議下,當時的俄聯邦政府于同年12月正式將老切爾克列為歷史文物保護區,使這個哥薩克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得以重現生機。老切爾克占地180公頃,現有居民1700多人,歷史文化遺跡100多處。
   1805年頓河哥薩克首府遷往距老切爾克約30公里處的新切爾克。從19世紀初到十月革命前的100多年間,這裏一直是頓河哥薩克的軍事、行政、教育與文化中心,蘇聯時期成為工業重鎮,現有人口20多萬。如果說在老切爾克看到的是逝去的歷史,那麼新切爾克展現的則是現代與歷史交相輝映的雄姿。這裏有高大雄偉的教堂,氣勢恢宏的頓河哥薩克軍事州首腦官邸,富麗堂皇的哥薩克軍官大廳,威嚴肅穆的士官學校和叱吒風雲的人物雕像等等,無不顯示出其歷史上的輝煌。位於市中心的頓河哥薩克歷史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頓河哥薩克博物館,它詳細記錄了頓河哥薩克發展的歷史。
最值得彪炳史冊的是頓河哥薩克因在1812年抗擊拿破崙入侵中的輝煌戰績,而受到沙皇御賜鍍金軍刀和在首府新切爾克城東西入口處各建一座凱旋門的最高獎賞。一個城市建有兩座凱旋門,這在俄羅斯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市中心,民族英雄普拉托夫將軍的紀念雕像和凱旋門與博物館一起向世人炫耀著頓河哥薩克輝煌的歷史。
沙俄對外擴張的急先鋒
一部哥薩克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侵略擴張史,在輝煌的背後哥薩克也有著極不光彩的一面。哥薩克是一個極具破壞性、侵略性和擴張性的族群,被歷代沙皇利用為抵禦外敵和領土擴張的重要工具。沙皇對哥薩克奉行的優厚土地政策更助長了他們的貪婪,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哥薩克不斷地遷徙和對外擴張。
縱觀哥薩克的征戰史,除了19和20世紀兩次抗擊外敵入侵的衛國戰爭外,其餘大多是領土擴張性質的征戰。其中向遠東地區的擴張持續時間最久、侵佔的疆土最多。早在16世紀,翅膀尚未長硬的哥薩克就開始了向東方的遠征。1584年,頓河哥薩克首領埃爾馬克將軍率領哥薩克騎兵從庫丘汗人手中奪取了西伯利亞並將其歸入俄國版圖。在頓河哥薩克首府新切爾克的那尊巨型埃爾馬克銅像,就是為了表彰他的這一“豐功偉績”而建的。
到了17世紀中葉,哥薩克騎兵進入黑龍江流域,在沿江兩岸洗劫村莊、殺戮居民、搶築城寨。19世紀40年代,沙俄利用鴉片戰爭之際大肆入侵我國黑龍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在那裏設哨所、建村屯。
1858年,阿莫爾和後備加爾哥薩克軍的締造者、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將軍親率哥薩克遠征軍進犯我璦琿城,迫使鎮守黑龍江的奕山將軍簽訂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但沙俄政府並沒有就此甘休,1900年哥薩克遠征軍又製造了令人髮指的江東64屯慘案,強行佔領了黑龍江左岸的舊璦琿城。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從我國掠奪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哥薩克還參與鎮壓了1900年中國的義和團運動。
在16世紀80年代以前,俄羅斯的東部邊界沒有超過歐亞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脈,從1584年埃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到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短短一百年間,其東部邊界已推進到太平洋,領土擴大了三倍以上。如果說一個世紀以前俄國還是一個地道的歐洲國家,那麼一百年後它已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在沙俄長達數百年的領土擴張中,哥薩克充當了沙皇侵略的幫兇和急先鋒。
消失了的哥薩克
1917年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俄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面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哥薩克是什麼態度呢?哥薩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而是有著鮮明的階級立場。富人哥薩克大都參加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而貧苦哥薩克則堅定地站在革命一邊。十月革命後,在頓河、庫班、捷爾斯克和西伯利亞等哥薩克聚集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哥薩克為贏得國內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國內戰爭後期,隨著蘇維埃政權的日益鞏固,俄共(布)中央做出了解散哥薩克的決定。從1919-1924年,各地的哥薩克相繼被遣散,許多紅軍哥薩克將領遭到逮捕、關押和槍殺,如前面提到的勃?杜緬科和弗拉基米爾諾夫將軍先後于1920和1921年被處死。在30年代末的大肅反中,哥薩克更是難逃厄運。例如:在哥薩克最集中的頓河州有許多人遭到無端清洗,僅在肖洛霍夫的故鄉維什卡區就有數百名幹部被捕或被殺。作家試圖營救也險遭株連,幸虧史達林出面干預才倖免於難。
30年代中期,隨著德國納粹黨的上臺,國際局勢日趨險惡。1936年史達林下令在頓河、庫班和捷爾斯克重建哥薩克部隊。這些哥薩克軍團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令德軍聞風喪膽,其中最著名的有第4近衛庫班哥薩克軍和第5近衛頓河哥薩克軍。這些能征善戰的哥薩克軍團從蘇聯的達吉斯坦自治共和國一直打到位於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脈。英勇的紅軍哥薩克為保衛年輕的蘇維埃政權,為粉碎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創立了不朽的功勳。二戰結束後,哥薩克部隊再次被解散。

哥薩克這個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族群,在風雲激蕩的時代大潮中時而被推上浪尖,時而跌入深淵,命運多舛、歷經滄桑,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那熱情豪爽、好勇鬥狠和放蕩不羈的性格。
哥薩克人從不堪忍受封建農奴制壓迫而逃往之日起,就註定了他們是俄羅斯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群。無論在沙俄時代,還是在蘇聯時期都發生過哥薩克的反抗行為。在中世紀的俄國,哥薩克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隨著自身的發展,內部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方是擁有大量土地、享有種種特權的上層首領階層;另一方是下層貧苦的哥薩克農民。連年征戰和繁重的軍役使他們苦不堪言,哥薩克農民曾多次舉行暴力反抗並成為俄國歷次農民起義的主力軍,如1670---1671年拉辛領導的農民戰爭和1707---1709年的布拉文起義等,其中1773---1775年普加喬夫領導的武裝起義是俄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這次席卷俄國東南60余萬平方公里、有10萬人參加的武裝起義極大地震撼了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起義雖然失敗了,卻對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哺育了俄國革命的先行者——十二月黨人。
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對哥薩克組織的取締和鎮壓,特別是30年代初大規模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的過火行為,引起了一些地區哥薩克的激烈反抗。
哥薩克的這種鮮明的性格特點是由其所處的歷史地理環境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宗教,哥薩克的靈魂
東正教和天主教同屬基督教,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大教派。西元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將東正教正式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紮根於俄羅斯大地綿延千年而香火不斷。
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哥薩克早就皈依了東正教。1354年在頓河上游地區建立了新梁贊教區和薩拉依斯克教區,這是哥薩克地區最早的東正教區。但是由於早期的哥薩克流動性很大,每一代人在同一地方居住的時間平均沒有超過25年,因此在16世紀末之前哥薩克沒有自己的教堂。直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哥薩克居住的相對穩定,才漸漸有了規模較小的簡易教堂。
俄國統治者非常重視利用宗教來加強對哥薩克的控制。1652年在頓河哥薩克首府老切爾克建成的耶穌禮拜堂,就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依洛維奇賜建的,這是頓河流域第一座正規教堂。到18---19世紀,東正教堂已遍佈哥薩克大大小小的村鎮。   
早期的教堂均為木質結構,既不結實又易起火,耶穌禮拜堂就曾兩次因失火而焚毀,直到1706年在老切爾克新建的耶穌禮拜軍事教堂才改為石頭結構,這是彼得大帝撥專款敕建的。建築材料專程從莫斯科運來,並由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師按照烏克蘭巴羅克的建築風格設計建造的。教堂內部用金銀珠寶和鑽石鑲嵌,神像和器具均為彼得大帝所贈,整個教堂雍容華貴、金碧輝煌。教堂建成後,彼得大帝曾親臨拜祭,此後歷朝歷代有不少沙皇和王公顯貴來此做過禮拜。

哥薩克地區的教會通常直屬于莫斯科羅斯大牧首,由其直接向哥薩克教區下指令。為了便於哥薩克在行軍打仗時做禮拜,在軍中設有神職人員------神父。但是在1819世紀以前,無論教堂或軍隊都沒有專職神職人員,而是從普通哥薩克中挑選出來的,他們基本沒有受過正規的神學教育。直到19世紀下半葉上述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
宗教是哥薩克的精神支柱與靈魂。它對於哥薩克來說,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而且是一種世界觀。哥薩克把宗教視為精神積極性的源泉,斯拉夫人固有的靈魂和東正教的靈魂這兩種靈魂的融合構成了哥薩克人的世界觀,從而決定了其本質上的特徵;第二、哥薩克地處歐亞兩大洲,來自東西南北的多種教派彙聚在這裏,因此東正教對於抵禦外來宗教文化,尤其是西歐天主教的侵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三、哥薩克長期處於征戰廝殺的環境當中,生活艱苦、生死未蔔,面臨著極大的精神壓力,因此宗教對於其團結內部、鼓舞士氣、戰勝困難就顯得尤為重要。
弘揚東正教、效忠沙皇和保衛祖國是沙俄時代哥薩克的三大任務。把弘揚東正教放在三大任務之首,可見它在哥薩克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當時信奉東正教的哥薩克占其人口的97%,只要到哥薩克最集中的羅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諾達爾斯克邊疆區走一走,你就會看到,在頓河沿岸星羅棋佈的哥薩克村鎮,無論其大小貧富,每個村鎮最高大、最氣派、最漂亮的建築就是教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於頓河哥薩克首府新切爾克的軍事升天大教堂。該教堂始建於1805年,1905年建成,歷時整整100年,其間三次重建。軍事升天大教堂高74.6米,可同時容納5000人做禮拜,是僅次於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和聖彼德堡伊薩基輔大教堂的全俄第三大教堂。這不僅顯示出哥薩克在當時俄國社會的顯赫地位,而且表明了宗教在其精神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哥薩克的出征、慶典和生老病死等眾多儀式都要在教堂舉行。
在上世紀20 --- 30年代宗教曾一度遭到封殺。由於歷史的原因,俄羅斯東正教的上層人物與沙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十月革命後,他們中的大多數或公開或暗中支持白衛軍反對蘇維埃政權,結果導致許多教堂被毀,財產被沒收,貴重物品被拍賣。在30年代,隨著蘇共黨內極左思潮的氾濫,一場滅神運動使宗教面臨著更大的厄運 哥薩克地區的教堂也有不少被毀或挪作他用,例如庫班哥薩克著名的巴克羅夫教堂在內戰時期曾被當作馬廄,1932年成為無神論博物館,直到1948年才得以恢復。

上帝賜予俄羅斯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其豐腴的土地、充沛的雨量、廣闊的原野與秀美的山河生成了哥薩克直爽、豪放,富於激情和缺乏理性的原生態族群特徵。然而,哥薩克的特性更多地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
哥薩克的發源地頓河流域和黑海沿岸地區平原與高山相伴,陸地與海洋相連,民族雜居、小國眾多。這個地區長期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13---15世紀又有韃靼蒙古人對羅斯人長達近240年的統治,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奧斯曼帝國又侵入了這一地區,而克裏米亞韃靼人的劫掠和騷擾則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東方文化、拜占庭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裏交彙與融合。
以蒙古人為代表的亞洲各遊牧民族能騎善射、粗獷豪放的馬背文化和以土耳其人為代表的穆斯林民族驍勇鬥狠、爭強好勝的伊斯蘭文化,賦予了哥薩克不同于傳統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徵,猶如美國開發西部的牛仔,把自己變成了半印第安人,彪悍而富有野性。
俄國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果戈裏在他的小說《塔拉斯?布林巴》中有關哥薩克人特有的生活場景的刻畫,就是對這種性格特徵的生動寫照:平日裏,哥薩克除了幹活就是拚命地遊蕩、喝酒,盡情地放縱、歡樂。只要村長站在廣場上振臂一呼:耕田的人,制蕎麥的人,牧羊的人,跟娘兒們胡攪的人!你們別再跟著犁耙走,把黃皮靴踩在泥土裏;別老膩在婆娘身邊,消耗騎士的精力啦!該是去獲得哥薩克光榮的時候了!於是男人們立即放下活計、扔掉酒杯、離開女人溫柔的懷抱,拿起武器,縱身上馬,晃動著閃亮的馬刀呼啦啦絕塵而去……
   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和東西方多種文化的交彙與碰撞賦予了哥薩克以下族群特性:一是文化的多重性;二是多種文化價值觀集於一體的衝突性。專制與自由、暴力與人道、國家至上與無政府主義、盲從與極端個人主義等等處於經常不斷的矛盾與衝突之中;三是多重性與矛盾性使其具有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搖擺性;四是易於衝動而缺乏理性;五是侵略擴張性。由於長期遭受異族侵擾和險惡的生存環境,使他們為了擺脫異族的奴役轉而奴役其他民族。幾百年來,在沙皇的縱容和利益的驅使下,哥薩克的領土擴張從未間斷過。
開放與自卑、善良與殘酷,對神靈的虔誠與褻瀆、對統治者的忠誠與反叛、對弱小民族的同情與壓迫

俄羅斯地域遼闊,由於哥薩克各分支系長期分散在不同地區,因此形成了不盡相同的風俗習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頓河、庫班和捷爾斯克三支哥薩克。他們的習俗主要是在西起位於今日烏克蘭境內的紮波洛日耶,東至頓河流域的斯拉夫自由民和北高加索各民族的家庭與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形成的。
節日。如聖尼古拉‧丘多特沃列茨騎士節、聖喬治十字騎士勳章紀念日、各哥薩克軍的建軍日,以及出征、凱旋、慶功和授勳等特殊紀念活動。聖喬治十字騎士勳章節是1769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為表彰戰功卓著的將領和軍事家而設立的,是沙皇時代級別最高的軍事獎章。聖喬治勳章共分為四級,其中一級聖喬治勳章只有24人榮獲,主要授予沙皇和王公貴族。頓河哥薩克首領普拉托夫曾榮膺二、三級聖喬治勳章。聖喬治勳章是沙俄時代最高榮譽的軍事獎章,據說這種勳章目前在俄黑市一枚可賣到1萬美元以上。服飾。哥薩克的服飾不是統一的和一成不變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演化。最初它與俄羅斯服裝大同小異,後受異族文化的影響,到了17---18世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哥薩克服飾。18世紀哥薩克男子的服飾,上衣主要有四種:一是鑲銀邊和珍珠鏈的天藍色緞面長衣、二是縫有土耳其金紐扣的錦緞面長衣、三是天鵝絨無袖短長衣、四是鑲絲邊黑扣無領呢上衣。但不論何種裝束,哥薩克人都喜歡在腰間紮一條土耳其絲織寬腰帶,腳穿黃色皮靴,頭戴天鵝絨*鼬皮帽。可見土耳其服飾文化對當時的哥薩克影響是很大的。
19世紀以後,隨著哥薩克軍事化的進程,軍裝已逐漸成為哥薩克男人的標準服飾。最初多為藍色,後又出現了黑色和綠色等。身穿軍裝、頭戴黑羊皮高帽、腳蹬馬靴、再加一件氈制的寬肩大披風,成為哥薩克留給人們最典型的形象。可以想像,當哥薩克揚鞭策馬,揮舞著軍刀沖向敵陣,寬大的披風在風馳電掣中向後高高掠起時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女子上身穿 “庫比列克”上衣。這種用段子縫製的上衣長過膝蓋,但高於腳面,胸前還綴有包金銀的紐扣;下身穿燈籠褲,腳蹬山羊皮靴,頭戴用珠寶鑲嵌的緞面高帽。全身裝束具有典型的韃靼風格。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哥薩克所創造的歷史,那就是“光榮與野蠻”的歷史;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哥薩克人的個性,那就是張揚而又宿命的個性;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哥薩克的文化,那就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哥薩克人的藝術,那就是哥薩克堅毅和樂觀精神的集中體現與昇華;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哥薩克這個族群,那就是世界文化人類史上天才而奇特的一族。


作者: louis8864    時間: 2011-2-5 01:20 PM

他們的騎兵十分強勁,很多遊戲都有他們的身影
作者: st851430    時間: 2011-2-8 09:47 AM

個人比較好奇的事  哥薩克騎兵與哈薩克騎兵是不是同樣的軍種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2011-2-8 06:26 PM

哥薩克是哥薩克 哈薩克是哈薩克
兩者並不相同
作者: nangongqun    時間: 2011-2-9 03:40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王阿喵    時間: 2011-2-10 06:02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d819367    時間: 2011-2-12 10:57 PM

跟蒙古人一樣
為生存打仗
作者: 超級獵人    時間: 2011-2-13 12:04 AM

痕傳奇的一群人,很少聽過!!!!
作者: barine    時間: 2011-2-13 03:11 AM

回復 1# holmeslee

怪不得世紀三的哥薩克騎兵
性價比這麼高....
作者: 卡先生    時間: 2011-2-26 06:38 AM

現在才知道哥薩克是一個武裝集團,不是民族。謝謝了。
作者: 第三國際    時間: 2011-2-27 10:16 AM

難怪很多戰爭遊戲有他們的影子 謝謝大大的分享
作者: 奧馬哈機槍手    時間: 2014-2-8 01:34 AM

哥薩克軍刀比較好的都是由德國索林根(Solingen)製造的。
雖然哥薩克軍刀很帥,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刀身更彎的英國1796輕騎兵軍刀......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