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里斯本 [打印本頁]

作者: Goethe    時間: 2010-12-18 04:24 AM     標題: 里斯本

里斯本
Lisbon

葡萄牙語作Lisboa。

里斯本
  葡萄牙首都和里斯本區首府,全國主要港口和最大的城市,商業、政治和旅遊中心。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太加斯(Tagus)河口上游13公里(8哩)處。面積87平方公里(34平方哩)。人口︰市約564,657;都會區1,962,000(2001)。

城市特色
  曾經是一個偏遠的邊區村落,被認為是位在已知世界最遠的邊緣。15世紀時里斯本成為葡萄牙探險活動的中心。雖然這個到處都有白色住宅與優雅的公園、花園和四面環海的城市已不再是一個龐大的海外帝國的首都,但仍是一個繁忙的商業和旅遊中心。
  一些傳統仍然保留。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見穿著長黑裙的魚販,把裝著貨物的籃子頂在頭上。還可以聽到中世紀式的阿爾法馬(Alfama)區的小咖啡館裡傳來的被稱為費多(fado)的憂鬱、浪漫的音樂。在貨船、軍艦、班輪和渡船中,一種被稱為弗拉加塔(fragatas)的船別具特色。這種月牙形的船源自腓尼基人,船身漆黑,有粉紅色船帆,它們仍然擔負著港口內大部分的駁運工作。黎明時分,漁船將他們的捕獲物卸在城市臨海的台階上與批發商們吵吵嚷嚷地討價還價,而魚販們則等著把鮮魚裝滿籃子去沿街叫賣。里斯本雖已步入現代化,但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19世紀城市的風貌。

景觀
城市位置
  里斯本建在位於塔古斯河(即特茹河〔Rio Tejo〕)和斯特勞海(Sea of Straw;即帕利亞海〔Mar de Palha〕)岸邊的一片低矮起伏的小山坡上。城市依山而建,呈階梯形。西北是辛特拉(Sintra)山地,山上覆蓋著地中海和北歐植被,繁茂?翠,綠意盎然,為里斯本人提供了一處理想的休憩場所。在城市西邊,西歐最長的吊橋四月二十五日橋(舊稱薩拉查〔Salazar〕大橋)橫跨塔古斯河。吊橋以東,塔古斯河河面驟寬,形成一個11公里(7哩)寬的港灣,稱帕利亞海。雖然這裡風景如畫,但這個被小山環繞、波光粼粼的港灣,卻因其位於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通道而成為一個繁忙的港口。
  幾個地質斷層穿過里斯本及其周圍地區。1755年的一次大地震使城市遭到破壞,但20世紀以來只有一些輕微的小震。
氣候
  里斯本氣候溫和穩定,年平均氣溫為17℃(63℉)。由於靠近大西洋和經常發生海霧,所以空氣濕潤。雖然里斯本自18世紀以來就被推崇為冬季療養勝地,但夏季卻有些暑氣逼人。年平均降雨量為666公釐(26.6吋)。
城市布局
  里斯本的詩人們傳統上把蜿蜒曲折的塔古斯河比作城市的情人。的確,這條河流確實與城市休戚與共。里斯本的正式入口是一道寬闊的大理石台階,從水邊一直通向巨大的帶有拱頂的商業廣場(Praca do Comercio)。廣場不朝海的三面被相同的18世紀的海綠色和白色的建築所環繞。建於一個世紀之後的一座雄偉拱廓打破了這種刻板的巴洛克風格的布局,這是進入市中心的標誌。廣場中心矗立著一座約瑟夫一世國王騎在馬上的青銅雕像。因此,英國水手們戲稱這個地方為「黑馬廣場」。
  廣場位於里斯本中心區拜克薩(Cidade Baixa,意為「低城」)南端。1775年地震後,拜克薩地區全部重建。街道呈格子狀分布,中間被寬闊的廣場所隔斷。一系列平行的街道從商業廣場向北延伸到佩德羅四世(Dom Pedro IV)廣場,該廣場常被稱為羅西奧(Rossio)廣場。每一條街道都以其最初的居民命名(如金匠住的街被命名為「黃金街」(Rua Aurea))。羅西奧廣場是傳統的活動中心,還是「自由大道」的起點。自由大道非常寬闊,坡勢平緩,是主要的散步場所。
  拜克薩以東的阿爾法馬區是城市最古老的部分,這裡有狹窄彎曲的街道,穿過雜亂無章的房屋通向河邊。在這一地區,從最初建立里斯本的聖喬治城堡上俯瞰著全城。和阿爾法馬區大多建築物一樣,這座城堡也是摩爾風格,用一位英國守護神的名字命名,以紀念1368年的一次結盟。城堡下面簡樸的白色聖文森特(St. Vincent-Outside-the-Walls)教堂守衛著這位聖徒的遺骨。
  數個街區向拜克薩以西的貝倫(Belem)郊區延伸。每一街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反映出所建造的那個時代的特徵。例如,「上區」(Bairro Alto)最早可推溯至17世紀。它的一些街道非常陡峭,只好改為階梯,行駛纜車甚至升降車(一種由法國工程師埃菲爾〔Gustav Eiffel〕所設計的鐵製構造物)。
住房
  新的住宅工程、旅館和辦公樓開始改變城市面貌。那個曾在40年代為20萬戰爭難民提供一個中立的19世紀式避難所的色彩淡雅、睡意朦朧的里斯本,已經在新建築施工的喧囂聲和飛揚的塵土中消失殆盡。里斯本已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大都市。
  蓬巴爾(Pombal)的拜克薩仍嚴格保持原有風貌,但自由大道兩旁的4層樓房及其附屬街巷已被清一色現代風格的10層樓建築所代替。新建築一直綿延至山上,甚至到達阿爾法馬。那裡的居民們仍然在狹窄的街道上晾曬衣物和在門口台階的火盆上烤沙丁魚。
  城市當局已經在城市北部和西北部建造了新的街區。另外,新的建築還向西面貝倫方向推進以更新那些破敗的街區。這些現代化的建築有些高達14層,是由里斯本的建築師們設計的,一幢幢漂亮的現代化建築在他們手中誕生。大部分新住宅留給最貧困的家庭(一部分是免費進住的)和收入微薄的人們。謝拉什(Chelas)住宅區建在歐石楠叢生的荒地上,從前認為這種地面很難建房,現在該住宅區卻為里斯本10%的人口提供了住房。儘管如此,住房不足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數個貧民窟在城市邊緣地區發展起來。許多富裕的家庭已經搬離該城,越來越多的別墅出現在被稱為「葡萄牙的里維耶拉」的鄉間,它位在里斯本和埃什托里爾(Estoril)之間,在城西25.7公里(16哩)處。

居民
  雖然里斯本地區只占葡萄牙總面積的大約3%,但卻容納了這個國家20%以上的人口。同樣,城市市區大約占里斯本地區面積的3%,而這一地區大約居住著40%的居民。城市人口以葡萄牙人為主,也有一些外國居民,主要是外交官和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商人。根據家庭純收入計算,里斯本是西歐最貧困的居民的首都。
  幾個世紀以來,里斯本人一直在討論著一種憂鬱的症狀。據說這種憂鬱為伊比利半島這塊狹長地帶所特有,被稱為「紹達德」(saudade),通常譯作「憂鬱症」。它是一種由於相信宿命論而產生的焦慮心態。這種憂鬱據說在費多(fado)中反映了出來,只有在里斯本費多才以其最原始的方式演唱。
  葡萄牙基本上是一個天主教國家。世界上只有3個地方的天主教首席教士具有大主教的稱號,里斯本便是其中之一。里斯本人通常不像北方的葡萄牙人那樣虔誠,他們主要在舉行家庭儀式如洗禮、婚禮和葬禮時才使用教堂。

經濟
工業
  除了歷史悠久的肥皂製造、軍需品和鋼材等地方工業外,又增加了玻璃、電子、人造奶油和鑽石切割工業。主要由國家資助的煉油業也有很大發展。近年來工業的最大發展集中在城區以外,塔古斯河的南岸。這一地區已經成為葡萄牙最重要的製造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廠之一坐落在較遠的河岸上,附近還有穀物倉庫,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一家軟木工廠和一家塑料工廠。擁有30.6公里(19哩)碼頭的里斯本港,現已擁有裝卸貨櫃貨物的設施和汽車擺渡設施,而且仍在不斷擴大。棉花、穀物和煤炭為重要的進口商品。
商業與金融
  旅遊業和商業在里斯本的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旅遊業的收入使經常發生的國家貿易逆差得到補償。隨著人口的增長,飯店、辦公大樓和公寓住宅的街區在全市到處湧現,銀行的數量猛增。商店集中在加爾雷特街(Rua Garret)和拜克薩區,但好的購物中心大都在機場方向的新住宅區中。凱斯多索德里(Cais do Sodre)火車站附近的河濱廣場是城市的主要市場。
交通運輸
  鐵路和公路把里斯本與葡萄牙內地及歐洲的其他地方連接起來。飛機場位於薩卡文的波爾特拉(Portela de Sacavem)。四月二十五日橋自60年代中期建成後就一直是通市區的主要通道,這是里斯本有史以來第一座橫跨塔古斯河的橋梁。索塔之間長2,277公尺(7,470呎),中央跨度為1,012.8公尺(3,323呎),懸在距水面70公尺(230呎)的空中。

行政與社會狀況
政府
  由於是葡萄牙的首都,共和國所有重要的機構都坐落在里斯本及其周圍的郊區。國家議會在全國大會宮開會,國家檔案館也在宮內。阿爾圖區(Bairro Alto)西側的那些17世紀建築最初是聖本篤女修道院。再往西,朝貝倫的方向是建於18世紀中葉的內塞西達迪什宮(Palacio das Necessidades),現為外交部所在地。1700年建於貝倫的一座皇家宮殿現在是葡萄牙總統官邸。
  和葡萄牙其他21個行政區一樣,里斯本行政區由一位文職總督管轄。總督是由中央政府通過內政部長任命的,並對中央政府負責。行政區畫分為市(concelhos),市再畫分為區(bairros)和教區(freguesias)。教區議會的代表經由地方選舉產生,然後由他們選出作為行政機構的教區委員會。里斯本的市議會由教區委員會選定的代表和由當地公民直接選舉出來的成員組成,為地方政府的立法機構,負責選舉行政機構市政府。市政府由行政區總督任命的主席領導。市政管轄範圍之內的公共服務部門有︰城市供水、道路維護和環境衛生。這些部門的費用來自中央政府撥款和地方稅收。
保健
  作為主要的中心城市,里斯本比葡萄牙其他地區擁有更多的醫生和其他保健專業人員。市內醫院有國立醫院、私立醫院和軍醫院。國內醫院由於公共資金不足,處境艱難。英國醫院、法國醫院和猶太醫院主要為各自的小社區提供服務。
教育
  葡萄牙規定對6~14歲的孩子實行免費強制性教育。但是,里斯本公立學校的數量不能滿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私立學校緩和了這一矛盾。里斯本大學建於1290年,16世紀之前一直是葡萄牙唯一的一所大學。1537年遷至孔布拉(Coimbra)。因此,在1911年第二所里斯本大學建立之前,里斯本一直沒有大學。里斯本技術大學建於1931年。70年代期間又建立3所大學。雖然為擴大教育機會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申請上大學的人數仍遠遠超過招生名額。

文化生活
  里斯本的賈洛斯泰‧古爾本金(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會和博物館是以其捐贈者──一位亞美尼亞石油巨商──的名字命名的文化中心,這裡演出音樂和芭蕾舞並展覽美術作品。市內另外還有十幾座博物館,包括現代藝術、古代藝術、宗教藝術、裝飾藝術和民間藝術博物館。民間藝術博物館珍藏著許多當地優美的工藝品。
  里斯本市交響樂團成立於1971年。國家音樂學院提供高等音樂和戲劇教育。市內有兩座大劇院,聖卡洛斯劇院和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但是,這兩座大建築都不如1755年地震以後新建或重建的那些教堂的內部那樣具有劇場效果。這些教堂的內部分別用黃金、大理石、木雕和珍貴的瓷磚以巴洛克、洛可可或羅卡爾(rocaille)風格裝飾。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16世紀的聖羅克(Sao Roque)教堂,它那樸素無華的外表,使人絕想不到其內部豐富且色彩豔麗的瓷磚、繪畫和鑲嵌著不太貴重的寶石的馬賽克。
  由紅磚砌成帶有摩爾風格拱門和圓頂的古老的鬥牛場,仍以其壯觀的鬥牛場面吸引著大批觀眾。
  居民們可以向北或向西走數哩來到3個主要的足球場當中的任何一個。許多新住宅區都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分布其中的小公園使里斯本原有的40多個公共公園的數量又有所增加。市內還有兩座植物園和一座動物園。

歷史
早期
史前至摩爾人時期
  現在里斯本市中心所在的谷地,史前時代是塔古斯河分叉處的河床(現在地鐵仍在同一地點分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誰是谷地周圍小山上的最早居民。雖然看起來這個城市可能是在西元前1200年由腓尼基人作為貿易點建立起來的,但對此並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城市的古代名字奧利西波(Olisipo)可能源自腓尼基語"alis ubbo"(可愛的小港),也可能源自神話中該城的建立者尤里西斯(Ulysses)。
  不論該城的起源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個地區從西元前205年到西元409年處於羅馬人的統治之下,凱撒把這個地區升格為市,並命名為夫利西塔斯‧朱莉亞(Felicitas Julia)。被稱為阿蘭人(Alani)的游牧民族從羅馬人手中奪得了該城,後又被斯維比人(Suebi)驅趕出去,後來西哥德人又征服了斯維比人。
  8世紀時,北非的穆斯林入侵伊比利半島時占領了里斯本。他們占據此地達433年,其間只有在844年受到諾曼人的侵犯和1093年受到卡斯提爾和萊昂的阿方索六世的侵犯。在摩爾人統治期間,該城有幾個接近里斯本這一名字的變體︰路茲波那(Luzbona)、里克斯布那(Lixbuna)、尤利科斯波尼(Ulixbone)和奧利西波那(Olissibona)。一些專家堅持認為穆斯林是以被攻克的羅馬人的城堡來命名這個城市的,但里斯本的歷史學家們則認為這個名字源自"agua boa"(好水)。
葡萄牙的征服
  當城市遭到葡萄牙國王阿豐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率領的由英國人、佛蘭芒人、諾曼人和葡萄牙人組成的十字軍的進攻時,摩爾人躲在城牆背後堅持了好幾個月。1147年葡萄牙人終於攻陷該城並成功地粉碎了摩爾人想奪回去的企圖。摩爾人的宮殿變成了葡萄牙的一座王宮。據傳說,里斯本大教堂原來是一座清真寺。奪取里斯本之後,阿豐索國王在城東北169公里(105哩)處孔布拉的一座峭壁之上建立了他的朝廷。直到1256年,一個多世紀後,里斯本才成為國家的首都。
  迪尼斯一世(Dinis I)國王(1279~1325年在位)宣布波多的地方方言葡萄牙語為國語。1290年他在里斯本建立了大學。在他統治期間,中央谷地周圍小山的山頭也都修建了修道院和教堂。1372~1373年間,里斯本被卡斯提爾人圍困並遭到焚燒。他們逼迫國王費迪南德一世──卡斯提爾王位不成功的爭奪者──斷絕與英國的聯盟。此後,國王迅速地修建了新的防禦工事。他修建的城牆長達5公里(3哩)多,建有77個塔樓,38個城門,圈圍的面積超過247。他死後,這堵牆在1384年再次經歷了卡斯提爾人的進攻。
發現時期
  當葡萄牙發現時期(1415~1578)開始時,里斯本的一次人口普查表明里斯本共有65,000居民,分住在23個教區之中。這些居民中相當數量的人成為富人,城市裡出現了更多更大的豪華建築。非洲奴隸在里斯本隨處可見,奴隸貿易是葡萄牙的主要貿易。偉大的探險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率領一支葡萄牙船隊於1498年到達印度之後,打破了威尼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德國、佛蘭芒、荷蘭、英國和法國的商人們在里斯本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僑居地。1457年當君士坦丁堡落到土耳其人手中時,希臘人、倫巴底人和熱那亞人也失去了在那裡的貿易領地,所以他們也都來到里斯本。
  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1495~1521年在位)統治了這一時期。在他的統治下,葡萄牙繼續對歐洲的建築做出獨特貢獻。那是一種誇張的哥德式晚期的裝飾風格,用以讚美航海探險、曼努埃爾和上帝。這種建築風格的最佳典範是貝倫塔和赫羅尼莫斯(Jeronimos)修道院,它們是里斯本地區建築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坐落在河岸上的5層的貝倫塔,是塔古斯河中段的一個要塞,建於1515年。後來塔古斯河改變了河道。修道院及其教堂和迴廊始建於1502年,由一位法國血統的建築師博伊塔克(Boytac)負責建造。這座建築直到世紀末才告竣工。還有另外4位建築師參與了這項工程的建設,他們的建築風格從哥德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一直到巴洛克式,無所不包。
  曼努埃爾一世推進了里斯本小山之間中央谷地的都市化進程。他在中央谷地修建了羅西奧廣場。這裡立即成為一個大家喜愛的聚會場所。他還在塔古斯河岸建造了里貝拉宮(Pacos da Ribeira)。不久,在羅西奧廣場與宮殿台地之間,出現了縱橫交錯的街道。街道兩旁出現了新的商店、教堂和醫院。這些都標誌著一個繁華城市即將誕生。
  但是,繁華變成了幻想。1537年繼承曼努埃爾王位的虔誠的約翰(John the Pious),永久性地把大學遷到孔布拉的王宮,遠離首都。他還邀請耶穌會和宗教法庭到葡萄牙來反擊里斯本邪惡的實利主義。坐落在羅西奧的宗教法庭對猶太人的迫害特別殘忍。這些猶太人主要是當時的銀行家、金融家和放債人。許多有錢的猶太人的財產和商品被沒收。有的人帶著他們理財和金融的專長,移居到荷蘭和其他國家。結果,里斯本與外國市場的關係中斷,國家的經濟遭受到財政的嚴重困擾。
  在這個時期,里斯本遇到了鼠疫和地震的襲擊。但是,這些災難比換來50年繁榮的代價更容易對付。實際上,整個國家一半的人口都到新的殖民地去尋找財富去了。農田荒蕪,食品靠從其他歐洲國家進口,價格昂貴。由於有一技之長的人大量外流,工資急遽上漲,建築材料和生產材料價格也隨之猛漲,從殖民地攫取來的財富一度使里斯本成為驕奢淫逸的海上女皇,但最終也讓它付出了比這些財富更昂貴的代價。
  1578年葡萄牙的塞巴斯蒂昂(Sebastian)國王在摩洛哥一次災難性的入侵中被殺死。兩年之後,西班人進入葡萄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兼任兩國的國王。1588年無敵艦隊從里斯本起航進攻葡萄牙最古老的盟國──英國。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里斯本是西班牙本土的有錢人的港口,一直平安無事。1640年里斯本的貴族密謀為爭取自由而戰,他們將西班牙人趕走,恢復了葡萄牙的獨立。
  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美國給予葡萄牙人軍事援助。後來,根據1654年的《克倫威爾條約》,在里斯本經商和生活的英國商人建立起一家公司,後來被稱為不列顛商行。商行與葡萄牙政府進行談判,要求貿易特許權和其他特權,並籲請英國政府在必要的時候對葡萄牙當局施加壓力。英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葡萄牙都有強大的影響力,不列顛商行一直存在到1810年。
現代都市的演變
災難和重建
  18世紀前半葉,從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種植園和黃金及鑽石的開採中獲得利潤,使里斯本處於新的樂觀和激動的狂熱之中。但是這種狂熱在1755年11月1日早上便告結束。當時所有的教堂都擠滿了在萬聖節追念亡者的人群,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使整個城市陷入災難。一共發生兩次震動,間隔40分鐘。塔古斯河的河水高出河床,咆哮著淹沒了城市,接著便是大火。據信有30,000人死亡,9,000多座建築物被毀。
  從城市的外表來看,里斯本恢復的速度在當時來說是驚人的,但是這次地震在後來幾代人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重建在約瑟夫一世的首相德卡瓦略(Sebastiao Jose de Carvalho)領導下取得成功,並獲得許多外國資助。德卡瓦略首相是實際上的國家統治者。他讓國家總工程師達邁阿(Manuel da Maia)領導5個建築師,不久就製定出重建被徹底毀壞的城市中心拜克薩的計畫。河邊的宮殿也遭到破壞,它的台地被擴大修建成新的商業廣場。從那兒往北,48條棋盤式街道網通向羅西奧和鄰近一個新的廣場菲古埃拉(Figueira)。清一色的兩層樓房上面都有兩層屋頂窗從鋪了瓦的屋頂上凸出來。屋檐的犄角按里斯本的傳統,向上翹起,有些像塔。這種為適應快速廉價建房而形成的建築風格是基本上不帶裝飾的巴洛克風格。在首相被授與蓬巴爾侯爵(marques de Pombal)稱號後,這種風格被稱之為蓬巴爾式(estilo pombalino)。
  斯埃(Se)和大多數教堂都得到修葺或重建,但14世紀建的卡爾馬(Carmo)教堂仍保持原來面目,這座雄踞在小山頭之上俯視拜克薩的哥德式建築的沒有屋頂的殘垣,現被闢為考古博物館。而它的修道院現在則作為半軍事性質的保安部隊國家共和衛隊的營房。宗教法庭所在地在地震中夷為平地,當蓬巴爾擴大和重新規畫羅西奧時沒有將其重建。90年以後,在它的原址上矗立起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蓬巴爾廢除了耶穌會等宗教團體並將他們的住地改建為聖約瑟夫醫院以代替遭到毀壞的萬聖醫院。醫療學校也擠在聖約瑟夫醫院裡直到19世紀末有了自己的校舍。耶穌會見習修士的房屋則被改建為貴族學校。後來政府又驅逐了更多的宗教團體,他們的房屋改建成營房、醫院、皇家學會和政府辦公樓。
19世紀的擴張
  19世紀初葉在伊比利半島戰爭期間,里斯本處於法國和英國的交替控制之下。拿破崙戰敗後,它又捲入內戰直到1834年。此後,又是10年革命動亂。但19世紀時里斯本仍繼續擴大,到1885年它已擁有面積20,378,人口在100年之中也達到300,000人。新的市政廳和阿尤達(Ajuda)皇宮等公共建築建立起來。港口實現了現代化,在河灘開墾出的荒地上建成了碼頭,修建了鐵路,也建起了由馬車作交通工具的公共交通系統,為下城服務。
  1880年自由大道的開通,是城裡最大也是對其今後發展最重要的變化。這條中間有6個車道的通衢大道兩旁是帶藍色鑲嵌磚的寬闊人行道,沿街栽有棕櫚樹,濃蔭匝地,還有噴泉和養著金魚和棲息著天鵝的水池。這條大街至今仍保持原樣,街道兩旁樹蔭下又增加了露天咖啡館。
  和這條新的通衢大道相接的是一系列新的街道,它們使城市向北擴展,自由大道兩旁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街區。1901年,電車的出現,使更多的人可以住到離他們的工作場所拜克薩更遠的地方去。3道纜車在毗鄰的小山之間上下運行。埃菲爾設計的巨大的升降車昂然地運行在城市的上城與下城之間。
  從阿爾維拉(Alviela)引進的新水源,使阿瓜斯利弗雷斯(Aguas Livres)那些1748年的導水管得以延長。因此,通過管道水可以直接通到家家戶戶,古時運水工人的叫喊聲便未再聽到。
20世紀
  1908年葡萄牙國王和王儲在商業廣場的西北角遇刺身亡。兩年後,新國王曼努埃爾二世退位,共和國宣布成立。接著是一段全國局勢不穩定時期,1932年當薩拉查(Antonio Salazar)接管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時,他建立起一個合作國家。他獨攬決定政策大權。直到1968年退休。在這期間,里斯本得到相當大的發展。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里斯本能夠為200,000外國人提供避難之所。
  進入1960年代,國家政策開始改變,允許經濟擴張。長達30年之久的嚴格的穩定和自給自足政策(公認的低投資低消費政策)有所緩和,也開始接納國際旅遊者和國際性公司。1966年,薩拉查大橋(現稱四月二十五日橋;美國給予77,000,000美元的援助)提前竣工建成。
  1974年4月25日,薩拉查的繼任者卡埃塔諾(Marcelo Caetano)的政府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推翻。到80年代初,政治上的不穩定和經濟上的困難仍然是很嚴重的問題,阻礙著國家和里斯本市進行社會和經濟上的改革。對撥給里斯本市的政府資金的限制導致市議會中的激烈鬥爭,反對投機性建築計畫的呼聲不斷高漲,這些計畫將影響城市中一部分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區的環境。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