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拉威爾 [打印本頁]

作者: Goethe    時間: 2010-11-10 06:13 AM     標題: 拉威爾

拉威爾
Ravel, Maurice

(1875.3.7,法國 錫布爾~1937.12.28,巴黎)
全名作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 Maurice Ravel)。
瑞士巴斯克裔法國作曲家,以其所作《波烈露》(1928)、《帕凡公主舞曲》(1899)、《西班牙狂想曲》(1907)、芭蕾舞劇《達菲尼與克羅埃》(1912年首演)和歌劇《兒童與魔法》(1925)中的音樂技藝和完美的形式與風格著稱。出身藝術家庭,父為瑞士人,母為巴斯克人。童年即表現出明顯的音樂才華,其父對此鼓勵有加。1889~1905年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創作了幾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帕凡公主舞曲》、鋼琴《小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所有這些作品,尤其是後兩首,展示出拉威爾的整個創作所特有的令人驚訝的完美風格和技巧。他的早期作品幾乎和成熟期的作品同樣成熟,這在作曲家中並不多見。在音樂學院3次競爭人人嚮往的羅馬大獎,都因評委中幾位極端保守的成員認為其作品「過激」而落選,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包括羅曼‧羅蘭在內的一些有自由主義思想的音樂家和作家都支持拉威爾,結果音樂學院院長杜巴(Theodore Dubois)不得不引咎辭職,由拉威爾的作曲老師、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e)接任。
拉威爾其實並非革新音樂家;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於運用當時約定俗成的曲式與和聲手法,仍然是植根於調性概念的。但是他運用和處理傳統音樂語彙的手法非常富有個性和特點,因此完全有理由說他營造了自己獨特的語言。他以一系列傑作豐富了鋼琴音樂文獻,從早期的《水之嬉戲》(1901年完成)和1905年的《鏡》到《夜之幽靈》(1908)、《庫普蘭之墓》(1917)及兩首鋼琴協奏曲(1931)。純管弦樂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和《波烈露》最為知名,表現出他的無懈可擊的高超配器技藝。但是他的創作生涯中的高潮是其與俄羅斯演出經理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和法國作家科萊特(Colette)的合作,為前者的俄羅斯芭蕾舞劇團寫了傑作《達菲尼與克羅埃》,而後者則是他的最著名歌劇《兒童與巫師》的台本作者。他在歌劇方面所作的唯一的另一次努力是卓越的諷刺劇《西班牙時刻》(1911年首演)。作為歌曲作家,拉威爾以富於想像力的《自然界的歷史》、《馬拉梅詩三首》和《馬達加斯加歌曲》而為世人矚目。
拉威爾的一生基本上順順當當,始終未婚,雖樂於與少數幾個摯友交往,但他主要過著半歸隱的生活。1928年開始其為期4個月的加拿大和美國之行,同年又赴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生命的最後5年患失語症,不但從此未能再寫一個音符,而且喪失語言能力,甚至連簽名都不行。他的真正的悲劇也許在於︰這時他仍保留著像以前一樣活躍的音樂想像力。旨在緩解腦血管血栓的手術沒有成功。史特拉汶斯基和其他一些知名音樂家與作曲家參加了他的葬禮。對拉威爾而言,音樂是一種宗教儀式,有它自己的規律,應該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未經許可的入侵者休想入內。當與拉威爾同時代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將他比之為「最完美的瑞士鐘表匠」時,事實上他可能是在讚揚他本人也非常重視的那種錯綜複雜而又精密準確的特點。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