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跟死神開玩笑的禪師 [打印本頁]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0-9-20 09:58 PM     標題: 跟死神開玩笑的禪師

金碧峰禪師

金碧峰禪師自證悟實相後,能放下對諸緣的貪愛,唯獨對一隻皇帝御賜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入定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禪定境界。

一天,閻羅王因為他世壽已盡,應該到地獄把業報還清,便差無常鬼差要來捉拿禪師。但金碧峰禪師預知時至,想和閻羅王開個玩笑,就進入甚深虛空定境界,不來不去、四大皆無,與法界同體。幾個無常小鬼來到他的住處左等右等、上看下看,整個三界之中就是找不著金碧峰禪師,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羅王交差,就去請教當地的土地公,調查調查,請他幫忙想個計謀,找出金碧峰禪師。

土地公想想,說道:「這位金碧峰禪師是位明心見性證悟的聖僧,禪定功夫了得,平常也修持些密咒,想必現在正入於禪定之中。但平時最喜歡的就是他那隻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起心動念,就會出定了。」無常們一聽,就和土地公商量了一個對策,請土地公派幾隻老鼠去找到禪師的玉缽,並將玉缽整的乒乒乓乓的響。金碧峰禪師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乒乒乓乓地響,心念一動,就出定來看個究竟。無常鬼使見他出定,就紛紛拋出奪魂鎖套住了禪師的脖子,就拍手笑道:「你死期到了,竟然還讓你託了這麼多天,害我們沒法子回去向閻王老爺交差。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王老爺吧!」

金碧峰禪師一聽,了知凡是一起心動念即落入因果,於是求無常鬼差行行好先把奪魂鎖解開讓他辦一件事,事情辦好他立刻跟他們去見閻羅王。無常在百般叮嚀他不許耍花招後,金碧峰禪師獲得頸上的自由。於是金碧峰禪師立刻一手高高的將玉缽提起,說道:「玉缽啊!玉缽!想不到我和你之間還有因果!」說完便將玉缽摔的粉碎,再次結跏趺坐入於深定,緩緩住於虛空,身呈半透明狀,留下一偈曰: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當下住入無住涅槃境界。

金碧峰禪師能和業力挑戰,能和閻羅王開玩笑,是自仗有「自受用三昧」境界,在自受用三昧裡,他能滅除時空、人我、生死等一切對待境,證得人空、法空、我空,不受後有。假如對缽起了愛憎執取,在境界上生起了涉境心,起心動念即落入因果,生死就會現前,無常小鬼就可捉拿。所幸金碧峰禪師已了生脫死、禪功深厚,立即入於三昧境中不執不染,安住自性不來不去,與法界同體無形無相,所以他能自豪的說:「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修行恐落斷常坑」,凡修佛行人需自「明信因果」深入「了徹因果」,於行持中建立一切善因果,離避惡因果,而不是斷滅因果。凡未證言證者,或借幾句高僧見性話禪機,或寄用數句經藏法義,即妄言空論一切皆空的話,皆易落入斷見或常見而偏識障道。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了即是確實證到、住於實相無相的法身境中,而非口頭理論,否則如未實證那因果必然分毫不爽,待無常因果來時依然要受業償報。已明心見性者,亦只是證得素法身境,尚須依此深入清淨法身、圓滿法身,就是圓滿法身已證得有餘依涅槃之聖者,也還有此肉身住世,也還落入因果之中。所以,凡修行者必先從建立基本道德品質為首要,落實於五戒、十善、三聚淨戒、六度、四無量心的實際行動中,日日自觀心念、修正行為慚愧自居;並深入三般若,於日常中常養素法身,遇緣對境不執不染,漸次深入,才能從堅實的地基建立起萬丈高樓。


作者: ytl9031110    時間: 2010-9-27 03:34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ason6566    時間: 2010-9-27 10:15 AM

可是如果此位禪師真為得道高人,死後應不是要小鬼捉拿吧!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0-9-29 11:38 AM

回復 2# ytl9031110

回復 3# eason6566
修行就是要解決貪、瞋、癡的問題
故事中的禪師
就是癡迷在玉缽及名(皇上御飭)
所以生死無常會抓到他
倘若一念癡迷放下
應該就真正證實相了吧

故事中應該是用小鬼來作譬喻
事實上應該是夜叉勾魂吧
作者: alvin1206    時間: 2010-9-29 07:01 PM

有餘依涅槃??

在下曾經在古印度瑜珈相關書籍看過這名詞
他們叫做"有餘依三摩地"~還有"無餘依三摩地"以及更少見的"撒哈佳三摩地"

這..居然有雷同的名詞~應該是印度語翻譯過來的~
作者: instnt    時間: 2010-9-30 10:36 AM

有餘依涅槃??

在下曾經在古印度瑜珈相關書籍看過這名詞
他們叫做"有餘依三摩地"~還有"無餘依三摩地"以及 ...
alvin1206 發表於 2010-9-29 07:01 PM


佛教的很多名詞本來就是引用印度教的
如九次第定
只是內涵、層次不同
佛陀當年面對的都是印度教的高手
祂自然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教化他們   

最後附上關於涅槃的說明
「有餘涅槃」是羅漢的涅槃,有餘就表示還沒有清淨;「無餘涅槃」表示清淨,但也還沒有完全清淨;要進入「無住涅槃」才完全清淨,到佛的境界才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嚴格講不叫涅槃,因為眾生講名相,所以給它一個名稱叫無住涅槃。真正到佛的境界時,其實沒有涅槃的問題,經典說「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就是講這個。你要進入不生不滅,你要「進入」,表示你剛剛開始要進入而已;到佛的境界是沒有進、沒有出的,不像我們眾生要有個進、有個出。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