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唯一的一本佛經,這真是有點諷刺,因為見地非凡的禪宗六祖 惠能大師,竟然不識文字!
一個不識字的人,
為什麼一聽到《金剛經》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開悟?
為什麼給了母親十兩銀子,忍心就此遠赴他鄉,朝見 五祖去也?
為什麼面對 五祖質疑,他直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有何差別呢?
為什麼一首開悟偈,就此開展出師徒二人,夜傳衣缽,密授心法?
究竟 惠能大師一生行誼與自性流露,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此經最大優點,就是直述佛之本懷,把 釋迦牟尼佛弘法四十九年所傳之宇宙觀、生命觀、方法論的重點,幾乎全濃縮在經文之中。一個不識字的人,因「自性」流露,居然能把無上佛法作如此精闢、簡要之詮釋,這將帶給眾生無量解脫、證道、成佛的機會,故此經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書是以「直解」方式,闡釋經文內容。所謂直解,即是對於瑣碎且與佛法無關處不多著墨,在此主要講真正的「經義」。一般文字解,由於缺乏實證,致未能真正深入佛經之真諦,因此對於眾生的幫助自然有限。
所謂實證,是要信解行證,實際下功夫證明到佛經所說之真理,而非僅是理悟。實證境界非一般文字解所能及,一位實證者之直解,必可助您快速掌握修行關鍵。盼藉此書之出版,使讀者見地得以提昇,福慧更為圓滿。
實證境界非一般文字解所能
內容節錄
★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惠能就是惠能!「打三下」就知道半夜三更要去見五祖。到了五祖的禪房裡,五祖慎重地以袈裟將禪房遮圍起來,不讓人看見,並為惠能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大悟「原來一切萬法,是不離自性的」。
其實,五祖經常講《金剛經》,但此時為什麼要遮起來,不讓別人聽見?這是因為當下具有「加持力」,亦即具有某種程度的「密」,必須根器、因緣福德具足者,才能「相應」。
惠能當初在家鄉,聽到客人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也悟了,但是當時只悟到本心的邊緣而已。對眾生而言,悟有層次之分,但以實際見性的人而言,沒有層次之分。禪宗有很多記載,經常有人小悟三十幾次,但是真正的大悟只有一次。惠能這下大悟了,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悟到自性的內涵,亦即證明了「眾生自性本具」。
★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惠能後來到曹溪時,又被惡人追逐,到廣東四會時,就在那地方的獵人隊裡,避難了十五年,在這段期間,他經常對獵人隨緣說法。獵人也常叫他幫忙守網,但是惠能不殺生,所以常把網裡的動物統統放生。每到吃飯時,就只吃肉邊菜。
從表面看來,惠能好像在躲惡人,實際上他是在做很重要的「保任」功夫。所謂惡人,是指想要搶衣缽的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護持神秀的,他們認為衣缽應該傳給神秀才對。
所謂保任,就是在修行的每一個階段都可分為入、住、出三部分,當達到某一層次時就是「入」;接著要趕快保任,保任就是「住」;必需突破才能超越原有的層次,此突破就是「出」,但大部分的人要「出」真的很難!
例如,證相似法身就是「入」,「住」了之後,接下來要「出」,要趕快超越,而不是「住」在相似法身裡過過癮!要「出」此境界後,再「入」更高層次。但根器高的人,可以不「住」而直接「出」,此即「一立一破」。所謂「立」,就是進入某個境界當下就破、就超越,而能否當下超越,決定於每個人的根器及決心。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此偈是漸修的功夫,並未見性,講的是差別相,是意識作用,未達「體」的境界。話雖如此,神秀也已經很不簡單,所以不能小看他,否則就會起我慢之心。所謂「我慢一結斷時,餘一切結皆亦隨斷」,學佛修行之人勿起「我慢」之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