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北方雄獅~火槍線式戰術大發威 三兵戦術-歩兵、騎兵、砲兵運用戰術大震撼
[打印本頁]
作者:
abcabc0520
時間:
2009-7-1 10:45 AM
標題:
北方雄獅~火槍線式戰術大發威 三兵戦術-歩兵、騎兵、砲兵運用戰術大震撼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Gustavus II Adolphus,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瓦薩王朝(House of Vasa) 國王,生於斯德哥爾摩。其父為
卡爾九世
(Karl IX)。
他是歷代瑞典國王中唯一可以稱為"大王(the Great)",被清教徒稱作「
北方雄獅
」。
古斯塔夫年輕時曾化名
嘎斯上尉
微服遊歷歐洲各地,目的是游學和在潛在的盟國和敵國參謀旅行。嘎斯這個名字是拉丁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 Rex Sueciae)的首字母縮寫。
小說中常有國王自低身份化名平民旅行的情節,但史上真正以次付諸實踐的君主只有古斯塔夫一人。
古斯塔夫
是一個高度啟蒙化的統治者,他嚴格控制瑞典貴族,並扶持工商階級對抗貴族階級。
中世紀,隨著采邑制的出現,歐洲封建國家實行騎士兵制。在幾百年中,軍隊組織制度無重大發展,騎兵在戰場上佔據統治地位。中世紀末期,隨著封建割據狀態的消除,中央集權的相繼建立,騎士組成的軍隊被國家統一的常備雇傭軍取代,步兵又逐漸成為主要兵種。
16世紀,出現了由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組成的步兵團。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進步兵團的編制,
古斯塔夫二世
·實行義務兵役制度。
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中各國軍隊都是雇傭軍,紀律性和忠誠度很差,古斯塔夫實行徵兵制後,戰鬥力明顯加強了,紀律也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軍隊。
古斯塔夫
還是最早讓士兵統一軍裝的。其次,他對作戰時的方陣進行了改造,將作戰面拉長,縱深減少,有利於火器密集地發揮威力。
他還使炮兵成為獨立的兵種,同時提高炮兵作戰的機動性,減小炮身重量,使炮兵能夠與騎兵、步兵更協調地聯合作戰。當然,這一切還依賴於古斯塔夫對軍隊高效的實戰操練。
德意志三十年戰爭
是一場歐洲新教與天主教勢力的大搏殺,實際上也是一場德意志統一與分裂勢力的大搏殺,在前兩個階段——波希米亞階段(1618——1624年)和丹麥階段(1625——1629年),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傑出軍事家
華倫斯坦
和
梯里
的領導下,新教聯盟均遭到慘敗。
與新教聯盟的戰爭使帝國開支劇增。到1625年,儘管有來自西班牙和教宗的資金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二世
仍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就在此時他得到了三十年戰爭中最具威力的人物之一、捷克豪強阿爾佈
雷希特·馮·華倫斯坦
(Waldstein)的幫助。
華倫斯坦
接受了帝國統帥的任命,附加條件是他的軍隊的維護開支完全來自他個人和在戰鬥中的劫掠。
這支軍隊的給養大部分靠掠奪佔領地的財富和糧食﹐因此又有“
華倫斯坦蝗群
”之稱。
三十年戰爭初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將領
梯里
(Tilly)伯爵和
華倫斯坦
(Albrecht vonWallenstein)都是以其堅固無敵的
西班牙式戰術
,擊敗波西米亞地區的新教民兵和日爾曼新教諸侯的傭兵部隊,乃至短暫參戰的丹麥軍。
梯里
(Tilly)伯爵和
華倫斯坦
在
呂特爾會戰
中(Lutter),擊潰丹麥軍主力,單獨贏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華倫斯坦
很快他組建起一支至少30,000人的隊伍,並與天主教聯盟軍隊的總指揮官梯里伯爵協同作戰。
華倫斯坦
用這支軍隊在西里西亞和安哈特打敗了新教聯盟和魯莽地介入的丹麥。
由於來自天主教聯盟其他領袖、尤其是深受寵信的巴伐利亞選侯
馬克西米連
的猜忌,又因推行歸還教產敕令,引起諸侯不滿,于1630年瑞典派兵入侵之際被解職。
斐迪南二世於1630年解除了
華倫斯坦
的職務。
這時,歐洲各個新教國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輕的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阿道夫
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時機已經成熟。
1630年,古斯塔夫僅率領1.3萬瑞典軍,在德國登陸,正式開啟了三十年戰爭的第三階段——瑞典階段。此時古斯塔夫的對手是
梯里伯爵
。戰爭開始階段,古斯塔夫採取穩打穩紮的策略,鞏固波羅的海河岸地區作為後方基地,然後沿著奧得河一步步上溯,在一些小的戰役中打敗帝國軍隊。
1631年,因形勢所迫,原來保持中立的德意志新教國家勃蘭登堡和薩克森先後倒向瑞典一邊,使得
古斯塔夫
十分有利,開始放膽攻入德意志心臟地帶。是年9月,瑞典主力同
梯里
的帝國軍隊主力在萊比錫附近的
布賴滕費爾德會戰
(Breitenfeld)相遇,進行了一場會戰。
1631年春天時,古斯塔夫在日爾曼諸國境內的波羅的海沿岸已經建立了基地,可是卻由於勃蘭登堡和薩克森兩選帝侯的觀望態度,使他無法去救援正遭受提裡所圍攻的馬德堡。
5月21日馬德堡被攻陷了,提裡率領的天主教傭兵可能是由於欠餉的關係,在軍紀失控下洗劫了該城並且導致它被燒成一片焦土。
由於古斯塔夫曾經對馬德堡作出協防的承諾,他遂用強力手段逼迫勃蘭登堡加入新教的一方。接著在
威爾本
(Werben)發生了一次戰鬥,瑞典軍依托設防陣地並以強大的砲兵火力擊退了提裡的攻擊,使天主教軍損失6000人。
由於馬德堡被焚燬,而兩軍此時所在的梅克倫堡地區的糧草資源也已消耗殆盡,又無法擊敗新教軍取得糧草,
梯里
的軍隊有糧草耗竭之虞,遂被迫帶領麾下四萬人的軍隊進入薩克森,並要求萊比錫城投降。
結果是使得
薩克森選侯
放棄了中立,投入了古斯塔夫一方。9月15日薩克森與瑞典軍在
墨爾德河
(Mulde)上的
杜本
(Duben)會師,總計集結了四萬七千人向萊比錫進軍。
杜本距離萊比錫只有35哩,而且
梯里
的軍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飢餓後,已經四散去搜括糧食,所以不可能把軍隊拉走迴避與新教軍的交戰。他只有龜進城裡或者集結兵力迎戰兩種選擇。
由於
梯里
的部將
巴本漢
(Count Pappenheim)急於立功,遂說服
梯里
在萊比錫以北四哩的
布賴滕費爾德
(Breitenfeld)佔領一個有利陣地,準備迎戰。
布賴滕費爾德會戰 (Battle of Breitenfeld)
爆發
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天主教軍就在瑞典騎兵和火砲的夾擊中崩潰了。 總計此會戰中天主教軍戰死了七千人,負傷和被俘三千人,全部的火砲和九十面軍旗以及補給車隊被擄獲。
新教軍包括薩克森軍在內只損失了三千人,大部分都是死於會戰初期的砲擊。
古斯塔夫親自率領了五百名騎兵持續追擊,9月19日又在
梅爾斯堡
(Merseburg)俘獲三千人,然後又持續追擊到21日才停止。
這場戰役中,雙方的左翼都被對方擊潰,但古斯塔夫的軍隊顯示出更高的戰術素養,在左翼薩克森盟軍潰散之後,迅速填補了缺口,穩固了陣地,最後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華倫斯坦大反擊
「北方雄獅」剋星-華倫斯坦 雄飛
1632年春,
古斯塔夫
渡過了多瑙河開始威脅奧地利。4月16日他在萊希河(Lech)上擊敗了梯里,使
梯里
在兩星期後傷重去世。因此天主教軍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
華倫斯坦
身上了。
接著,古斯塔夫進軍天主教聯盟的大本營巴伐利亞。
在這種情況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得不重新任用心存顧忌的
華倫斯坦
為統帥。瓦倫斯坦在要求更多權力並獲得滿足之後開始領導軍隊。華倫斯坦複出後打敗薩克森軍隊,進軍薩克森,準備切斷古斯塔夫的退路。
古斯塔夫
熱衷於親臨前線帶隊衝鋒, 頸、喉、腹部都受過槍傷,有一發子彈留在他頸部靠近脊椎的地方。因此他不能穿常見的金屬胸甲,因為胸甲壓迫槍傷導致劇痛。古斯塔夫在呂岑戰役佩戴的是輕便的生皮盔甲。
華倫斯坦
此時正率軍進攻古斯塔夫交給薩克森軍去佔領的波希米亞,並奪取了布拉格。於是他折向西進,6月27日與巴伐利亞選侯會師,集結了超過古斯塔夫的六萬人之眾。
由於瑞典軍力不及,古斯塔夫遂退往紐倫堡,而華倫斯坦也隨後跟進。7月16日兩軍在弗爾斯(Furth)開始進入對峙。這次對峙中,換成古斯塔夫陷入補給不足的窘境。
9月4日,古斯塔夫對天主教軍陣地發動了一次突擊,結果損失了3000人左右的兵力。於是他決定放棄對峙,開始向維也納佯動。華倫斯坦認為他已被擊敗,遂把古斯塔夫留給巴伐利亞選侯去對付,自己召集提裡的部將
賀克
(Holk)和
巴本漢
等人的部隊,打算去對付薩克森。
殊不知古斯塔夫此時忽然折而向北,在10月22日又回到了紐倫堡。在會合了一些盟軍後,他在11月8日佔領了勞門堡(Naumburg)的柯森(Kosen)隘口,並催促薩克森選侯領軍前來會合。
如果薩克森選侯軍抵達的話,古斯塔夫在會戰中就會擁有較華倫斯坦強大的兵力優勢。
此時華倫斯坦已經攻佔了萊比錫,並且在
呂岑
(Lutzen)地區紮營準備過冬,其前鋒巴本漢已經率領了8000騎到西北方的哈雷(Halle)去徵收物資。
由於
華倫斯坦
二度分散了兵力,古斯塔夫試圖以奇襲本陣的方式來尋求會戰,可是卻在李巴赫(Rippach)與天主教軍的外哨遭遇,讓他失去了這個奇襲。
華倫斯坦這時罹患腳氣病,兼在得報之後忙於防禦部署,直到半夜兩點才向巴本漢發出命令,要他回援。此時天主教軍的營地前方有一條東西向的道路,路基高出地面,道路兩側都有排水溝。
華倫斯坦
遂佔領了這個陣地,把內側的排水溝掘為戰壕。
會戰開始時,
華倫斯坦
把右翼依託著呂岑城外的一個小山丘,左翼則直到城東方的一條小溪。他的總兵力只有兩萬五千人,於是他把除了負責防守山丘和呂岑城以外的步兵集中成四個大方陣(應該是每陣三千人的規模),而把火槍兵全都部署到戰壕裡。
由於右翼有山丘跟城市,因此他左翼的騎兵較多,而右翼則較少。同時他也把六十多門砲分成兩群,分別部署在山丘上和方陣前方。
如此的部署方式,首先是使火槍兵取代了長矛兵擔負起阻絕的任務,而使長矛方陣能使用於衝擊。另外則是在右翼依賴火力防守,使左翼集中了較強的力量來對付古斯塔夫的騎兵。
在沒有充分的時間重新編組訓練他麾下的軍隊的情況下,
華倫斯坦
卻成功的運用已有的作戰方式把這個戰場變成一個對付古斯塔夫式戰術的陷阱。
古斯塔夫
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由於他尚未與薩克森選侯會師,因此他想的是把華倫斯坦趕出這個陣地,迫使華倫斯坦朝西敗退。
這樣能使
華倫斯坦
遠離其後方根據地,同時古斯塔夫自己又能與薩克森選侯會師來取得優勢。
古斯塔夫的總兵力只有一萬八千人,於是他把步兵分成兩線,其正面大約與華倫斯坦的步兵方陣所佔正面相等。
至於騎兵則被
古斯塔夫
以平分的方式部署在兩翼,由於兵力不足,在中央後方只留下了少數騎兵擔任預備隊。瑞典軍的26門重砲和40門步兵團屬野戰砲都集中在步兵的前方。
於是,
古斯塔夫
被迫回師薩克森,雙方均在萊比錫附近集結軍隊,又一場決戰到來了,這就是著名的
呂岑戰役
(Battle of Lutzen)。
這場大戰是在大霧中展開的,一開始瑞典軍進展順利,但由於大霧使戰鬥變成了沒有秩序的混戰,當
古斯塔夫
從戰線右翼回援中央過程中與隊伍脫離,衝入敵軍防線,寡不敵眾格鬥中陣亡。
瑞典軍的左翼就被及時趕回來支援的巴本漢的8000騎兵趕回會戰開始時的位置。不過
巴本漢
實在不是成功的騎兵將領,他在跟上次會戰一樣失敗的衝鋒方式下陣亡了。
古斯塔夫
陣亡的消息傳開後,瑞典軍改由古斯塔夫的盟友
貝納德
(Bernard of Saxe-Weimar)指揮。此時會戰開始變成一場狂熱混戰,瑞典軍的步兵以原本的兩線部署輪流衝擊天主教軍的正面,而華倫斯坦的方陣也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們擊退。
最後是由於瑞典軍是以兩線輪流攻擊,而天主教軍卻是始終不休息的以方陣隊形作戰,再加上裝備的重量加劇了方陣步兵的疲勞,才使得華倫斯坦軍在傍晚因為疲累而崩潰──要不是因為巴本漢是個失敗的騎兵將領,
華倫斯坦
可能會打贏這一仗。
瑞典軍隊在
貝納德
的率領下繼續奮戰,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慘勝。
1632年11月在關鍵的
呂岑戰役
(Battle of Lützen) 中,雖然
華倫斯坦
的軍隊失敗,但瑞典人的天才領袖
古斯塔夫二世
陣亡了。接下來的發展十分戲劇化:在1633年戰事顯然沒有確定結果時,
瓦倫斯坦
謀求與瑞典人會談。
1634年,很可能是由於巴伐利亞選侯
馬克西米連
的慫恿,也許是斐迪南二世本人的意願,
華倫斯坦
被指控叛國並於1634年被其下屬刺殺。
古斯塔夫
雖然壯志未酬身先死,但瑞典人在他的精神鼓舞下一直堅持到三十年戰爭結束,成為勝利的一方,坐在了分贓大會的主席臺上。瑞典由於這場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波羅的海南岸的大片土地,儼然成了北歐頭號強國。
三十年戰爭中,
古斯塔夫二世
在瑞典軍隊中首次採用了荷蘭軍事作戰-
線式戰術
,使用炮火攻城,促進了築城技術的發展。海軍作戰由船體衝撞和接舷戰為主發展到炮戰為主,產生了海戰的
線式戰術
。
三十年戰爭是第一次對立集團間爆發的歐洲大戰,反哈布斯堡集團取得勝利,法國取得歐洲霸權,瑞典取得波羅的海霸權,荷蘭和瑞士徹底獨立;德意志遭到嚴重破壞,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西班牙進一步衰落,葡萄牙獲得獨立。
這場戰爭初期各國軍隊的主力都是雇傭軍,戰爭中盲目擴軍財力無法負擔導致了大規模搶劫和巨大的破壞,戰爭中一些新興國家逐漸實行徵兵制,建立了有後勤體系的常備軍,提高了軍隊持續作戰的能力,各國後來都相繼頒佈了不得侵犯個人財產的條令。
軍隊編制逐漸精幹和武器的發展也逐漸輕型化,適應了機動作戰的要求。
古斯塔夫
開創三兵戦術-(歩兵、騎兵、砲兵運用戰術)與發揚荷蘭火槍線式戰術。造成近代的
軍事革命
(Military Revolution)。
古斯塔夫
對軍隊和戰術進行了改革,火槍手的數量首次超過了長矛兵,採用了集中使用炮兵進行火力準備,繼而用騎兵突擊,最後由步兵擴大戰果擊敗敵軍的三段式戰法,成為滑膛槍時代的標準戰法。
作者:
w22503
時間:
2009-7-1 09:02 PM
好利害的軍隊以及領袖啊,這再史書上是十分少見的人物
作者:
saladin08
時間:
2009-7-1 09:40 PM
古斯塔夫以一個小小的瑞典,可以玩到這麼大,原因何在?
就是他只負責打仗,軍費由別的國家出,就是這樣子,他愛玩多久都可以.....因為是拿別人的錢在玩。
三十年戰爭把日耳曼蹂躪成一片焦土,文明倒退兩三百年。
所有參戰的各方,都是打到哪裡就搶到哪裡。
想想看,別人出錢給你玩,邊玩還邊有得吃,吃不完還可打包帶走....
作者:
mignon1222
時間:
2009-7-1 09:58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belizesky
時間:
2009-7-2 09:23 AM
唉 再厲害的戰術 也不過是用來對付人類自己
再厲害的武器 殺害的對象也是人類自己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