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卅朱振藩】 雜碎,即是雜燴 然而,雜碎到底又是什麼「名菜」呢? 所謂雜碎,即是雜燴的安徽方言。具體言之,燴指的是兩種以上的食材共烹,早在6000年前的陝西半坡先民,即懂得這種燒法。此法自發展迄今,其取材非但水陸俱陳、有葷有素,而且高檔貨和凡品相混,以質地軟、嫩、脆、滑,且色、香、味俱美著稱。常在筵席出現,深受食客喜愛。至於將魚與肉煮成的雜燴,古名「鯖」,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首推西漢樓護所創製的「五侯鯖」,此菜出於突發奇想,是以已故的「川菜大師」熊四智,便把它歸納為「偶成的異饌」,在食材上占有一席之地。 樓護是個奇人,世代為醫,口才極佳,曾出任京兆吏(似今首都台北市政府的官員)。當時政壇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分別為漢成帝的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和王逢等五人,他們因同日封侯,世稱「五侯」。五侯雖是「同根生」,但彼此「相煎」不已,「賓客不得往來」。樓護手段很高,居然可以串門其間,且令五侯「競致奇膳」。據《西京雜記》及《語林》的說法,樓護吃膩這些山珍海味後,一日,閒著也是閒著,「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 不過,「五侯鯖」雖在雜燴菜中大享盛名,但被近人艷稱的「李鴻章雜燴」(又名「李公雜碎」),不僅後來居上,甚至取而代之,確為食林異數,值得記上一筆。 相傳「李鴻章雜燴」乃李鴻章訪美時,隨行的廚師為圖方便,便將剩餘的食材胡亂燴成,供外賓食用的一道急就章菜式。竟然受到讚賞,從此大受歡迎,流行美國各地。 另一說出自《清稗類鈔》,稱李氏「奉使歐美。其在美時,以久厭羶腥,令華人所設餐館進饌數次。西人問其名,難以具對,統名之曰『雜碎』」。 還有一說則是民國初年《廣州民國日報》的說法:「蓋雜碎二字,出在李鴻章宴美公使之古典。當時肴饌中有燕窩一味,為最珍貴。因雜以雞絲、火腿片等物,故名之為『雜碎』。」 照以上三說來看,雜碎確因李鴻章之故而聲名大噪,而現在的安徽菜中,也有「李鴻章雜燴」或「李公雜碎」這道菜。妙的是,一度盛行北美華埠中菜館的雜碎(註:清末民初時,僅「美之紐約一埠,已有雜碎館三、四百家。此外,東方各埠如費爾特費、波士頓、華盛頓、芝加高、必珠卜等,亦無不有之,全美華僑衣食於是者,凡三千餘人,所費可銀數百萬」),反而未被列入廣東菜譜內,細究其原因,方知這種半調子的雜碎,製作甚易,價格極廉,名同實異,混個一飽尚可,若真叫來請人吃,還真上不了檯面哩! 然而,雜碎之所以能成為美國中菜館的招牌菜,應與所謂的「中國熱」有關。這股熱潮起自九一八事變,到了七七事變時,在美華僑踴躍捐輸救祖國,更助長其聲勢;接著「民族英雄」蔡延鍇、張發奎兩將軍先後訪美,萬人空巷,觀者如堵,大開流水席。經此一加溫下,持續擴大影響。1941年時,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熱」遂迸出燦爛火花,一向高傲的美國佬,自動放下身段,樂得與炎黃子孫為友,亟欲認識中國之歷史文物。中餐館一下子爆紅,炙手可熱到極點。為了迎合老外口味,原本不登大之堂的雜碎,終於鹹魚翻身,成為熱門菜肴。曾撰寫〈李鴻章雜燴〉一文的張伯駒即云:「雜碎馳名海外。凡在歐、美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寥寥數筆,頗能道出雜碎在西方世界的盛況。 尤有甚者,當時多數美國人一直認為:「中國菜即是『雜碎』,『雜碎』就是中國菜。」等到中國菜供過於求時,新開張的中餐館為廣招徠,乾脆在其招牌上,直書「雜碎」二字,門外還用霓虹燈顯閃著Chop Suey(音譯為雜碎)二字作廣告。而今,美語的詞彙裡,已收有Chop Suey一詞,足見其影響力超大,非同凡響。 又,20世紀40年代已在美國大紅大紫的雜碎,迄60年代才逐漸走下坡。可是直到80年代初,它與叉燒、咕咾肉等,仍是大部分中菜館的主力。「九七大限」前,香港一些大廚及餐館經營者,紛紛走避美、加,另起爐灶,加上台灣及大陸的師傅們也湊上一腳,如此一來,豐盛而味美的中式佳肴,終讓美國人眼界大開,見識到了高檔的中國菜,雜碎從此不再吃香,現已日趨消沉。 有段時間,雜碎在用料上,呈現規格化,其搭配的食材,分別是花肚(牛百頁)、叉燒、熟豬肚、熟蝦仁、雞下水、香腸和青菜這7種。當客人點叫時,只消把下水「拋油」後取起,再把青菜炒至將熟,然後倒入另6種略炒,再稍勾芡即成。即炒即吃,非常方便,點食者眾。 說正格的,雜碎本是雜燴的安徽方言,籍隸安徽的李鴻章,只是吃自個兒的家鄉菜,竟被好事者「吹皺一池春水」,搞得沸沸揚揚,他若是地下有知,不笑破肚皮才怪。 在正統的安徽菜譜內,「李鴻章雜燴」的用料十分考究,絕非含糊打混。其製法為:取發好的海參、魚肚、魷魚、熟火腿、玉蘭片、腐竹等均切成片,鴿蛋12枚煮熟去殼。雞肉、豬肚與10粒干貝加蔥結、薑片、料酒上籠蒸透入味後,雞肉與豬肚亦分別切片,干貝則搓碎撕後,並用剁成魚肉茸泥滾沾干貝絲成球狀,再上籠蒸熟。接著將切片的各料和熟鴿蛋、干貝絲球,水發香菇一起下鍋,用雞高湯及調料燒燴入味。以上描述的,乃前置作業。 接下來拿一只大碗,從燒燴的各料中,先把香菇撿出,平放在碗底,菇的邊緣圍上鴿蛋,其他各類按色澤調開,整齊排列碗中,各種碎料放在最上邊,澆上燒沸的原湯,上籠蒸五分鐘取出,原湯汁再傾入鍋中。然後蒸碗中的物料,倒扣在大湯盤內,並在上面勻撒熟的火腿絲和雞肉絲,原湯鍋置灶上沸,勾薄芡淋上明油(註:熟豬油),澆淋在大湯盤的雜燴上面。末了,在菜正中央的高點上,擺一枚鹹鴨蛋黃,另用一根帶菠菜葉的梗,斜插在蛋黃之下,做成滿清的官帽形狀即成。 此菜的特點在多味複和,鮮醇味厚,香而不膩,鹹鮮可口。其做工之繁複與形式之優美,遠非後來的雜碎所能望其項背,且其在滋味上,相距尤不可道里計。 梁啟超雖對李鴻章有所批評,但也流露出對他時不我予之感慨,稱:「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至於雜碎的際遇、發展和興衰等,亦如李氏,千變萬化,幻化無窮。它即使今非昔比,確也曾大領風騷。或許是菜如其人,叱咤風雲40年,如此諸般的巧合,更增加其話題性,可以歷久而彌新,予後人不盡相思。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