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詩文雙絕黃庭堅 [打印本頁]

作者: Goethe    時間: 2009-6-2 08:32 AM     標題: 詩文雙絕黃庭堅

詩文雙絕黃庭堅
〔 作者:徐振華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682更新時間:2004-4-1文章錄入:wolong 〕
【字體:】
詩文與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書法與蘇東坡、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開「江西詩派」源流,「瑰瑋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有宋以來,一人而已」,這就是文壇書苑永遠光輝耀眼的巨星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年又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等,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雙井村人。祖先原居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五世祖黃瞻在分寧任職,去官後定居分寧。高祖黃元吉在置田之餘,喜好藏書,至曾祖黃中理,家道漸豐,且在櫻桃洞和芝台兩地立書館,「聚書萬卷,山中開辦書堂以教子孫,養四方遊學者常數十百」。祖父黃水是擅長書法,筆意皆到,自此黃氏家族以文章學問步上仕途的也日漸增多。父親黃庶,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曾任州府幕僚,詩學杜甫,著《伐檀集》。其母家也是仕宦書香門第,舅舅李常官至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兼侍讀,家中富有藏書,著《詩傳》、《續廬山記》等。濃郁的家庭文化氛圍,對黃庭堅的成長影響巨大。
黃庭堅五歲時初誦《五經》,十天就背出《春秋》。七歲時作《牧童》詩曰:「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其舅李常一次到他家裡,見他書架上書籍紛多,隨手抽幾本一問,對答如流,無所不通,不覺驚呼:「一日千里,必有大為」因而十分喜愛黃庭堅。
黃庭堅十五歲遊學淮南,寄居在時任提點淮南西路刑獄的李常家。李常遊覽名勝,文友唱和,常帶黃庭堅參加。並讓他結識了對杜甫詩作極為推崇的文人孫覺,使黃庭堅感悟到「老杜詩高雅大體」,打下了詩學杜甫的基礎。孫後來還將女兒嫁給了黃庭堅。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黃庭堅中第三甲進士,次年出任河南葉縣縣尉。黃庭堅勤於公務,深諳民情,曾寫詩道:「素餐每愧斯民病。」上任第二年河北一些地方發生大地震和洪水災害,災民無數,難民流向葉縣,他極力賑濟安置,還寫出了著名詩篇《流民歎》,關心民眾疾苦的呼聲,溢於言表。
三年縣尉期滿,黃庭堅赴京參加學官考試,名列優等,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任內潛心學向,著有《論語斷篇》、《孟子斷篇》、《莊子內篇論》等,平時詩文唱酬,鑽研杜甫詩作,學問大進。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黃庭堅寫信並作詩兩首寄時任徐州的蘇軾,竭表仰慕之情,蘇軾曾在黃庭堅丈人孫覺家讀過黃庭堅的詩,歎為:「世久無此作矣」。收詩信後,深深感動,以此蘇黃定交,為日後文壇盛傳一時的「蘇門四學士」及「蘇黃」並稱局面奠定了基礎。
元豐三年1080黃庭堅改任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令。途經舒州今安徽潛山三祖山,遊覽山谷寺,詩興大發,吟詠刻石,樂其山,悅其水,並取號「山谷道人」,以記其游。在泰和任上,黃庭堅寬政安民,曾親自到山高林密的蒙山走訪,一老翁歎曰:「活了八十多歲,還未見縣令到過此地」。北宋時官衙多立有戒石,意在誡勉官吏勤政清廉。一般並無文字其上,黃庭堅摘取後蜀孟昶的詩句親筆題寫刻在戒石上:「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自警自勵。於此也可見其親民廉潔之一斑。
元豐八年間,宋哲宗即位,王安石所實行的「新法」,全部廢除,司馬光出任宰相,貶逐新黨,啟用舊黨。黃庭堅被召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司馬光看重黃庭堅「好學有文」,推薦黃庭堅參與校訂《資治通鑒》,後又任命其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寫《神宗實錄》。一年後升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在編寫《神宗實錄》的過程中,黃庭堅直書不諱,將新法實行期間的一些弊端,直接錄入,為他後半生的仕途埋下了隱患。
當時北宋文壇出現了以歐陽修為首的詩文革新運動,蘇東坡在此時又成了京城詩文盛會的中心。文友唱和,書畫推賞,盛極一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被人稱為「蘇門四學士」,其中黃庭堅的詩尤受稱讚,世人並稱「蘇黃」,「一文一詩出,人爭傳誦之,紙價為高。」《神宗實錄》修成後,修史人員都得到陞遷,黃庭堅卻未受重用,黃庭堅並不以為意。到紹聖初年,宋哲宗親政,召回新黨,舊派人士全被流放。黃庭堅也因修史時對新法直述不諱,被以「誣毀先帝」的罪名「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成為「開除留用」一類的貶官,後又被遷至戎州今宜賓。這受貶的八年中,黃庭堅不以官場得失為念,孜孜於詩文書法,「兩川人士爭與之遊,經堅指授下筆皆有可觀。」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徽宗即位,政局一時又有利於舊黨,司馬光等人的名譽和官職得到恢復,舊黨人士陸續被召。黃庭堅也連連被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月被詔告為吏部員外郎。黃庭堅病體初癒,辭免恩命,上表朝廷,請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當塗任職,1102年元月獲准赴太平州任職。然而此時朝廷政局又生風雲,徽宗親政,尊崇新法,追貶司馬光等舊黨人士的官職,並將舊黨重要分子刻名「黨人碑」立於京城端禮門,以示貶黜。黃庭堅列入其內, 自然免不了厄運。在太平州只任職九天,即被免職,後又被人以其《荊州承天院塔記》等詩文中的一些文句構職「幸災謗國」罪被朝廷除名「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在荒蕪的宜山,黃庭堅孤淒一人,居住在破敗的城頭戍樓,雖不輟詩書,甚至以三文錢一枝的雞毛筆為求書者寫下氣勢磅礡的《范滂傳》,終因老病交加於1105年病逝於貶所宜州。四年後友人蘇伯固、蔣偉護其柩歸葬於雙井祖塋之西。南宋紹興初年,宋高宗仰慕黃庭堅為人學識特贈其直龍圖閣學士加太師封謚號「文節」。後人因稱其「文節公」。其墓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庭堅一生,仕途坎坷,運乖命蹇,鬱鬱難展其懷,但其詩文書法方面的成就卻開一代先河千古難滅。
中國的律詩,在唐代已發展到頂峰,宋初楊憶等所謂「西昆體」詩人,從形式上學習晚唐詩風,追求詞藻,堆砌典故,華而不實。歐陽修、梅堯臣、蘇舜飲、王安石等人革故鼎新,對唐詩有學有變,力倡樸素平實,開始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以為詩,唐人風變矣。」他們詩法上學杜甫,改變唐詩規範,強調「活法」。體現了詩歌通俗化、議論化、學問化的特點,但「山谷尤甚」。以至有人稱黃庭堅為「宋詩宗祖」。其留傳的二千多首詩作,內容廣泛並以其豐富的創作實踐提出了作詩的方法:「無一字無來處」,「以俗為雅」「以故吐新」,並提出運用古人的詞句要「點鐵成金」,「脫胎換骨」。
「以俗為雅,以故吐新」就是改造民間俗語和原有詩文的辭彙,引入所作詩歌中使所作高雅清新。而運用前人詩中的語言意境,加以點化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不改變原意而只有新的語言就是「換骨法」,在前人原意的基礎上加以引申就是「奪胎法」。總而言之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創作出時代之音,就是其寫作宗旨。如其被傳頌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出門一笑大江橫」等都能運用常見的詞語,融入主觀情感,構成新的境界,給讀者新的感受。《詩林廣記》評道:「山谷自黔州以來,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正由於其詩格韻高絕,別出蹊徑,為時人稱道,贏得許多追隨者,被人稱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南宋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序說:「國朝文物大備,穆伯長、尹師魯始為古文,盛於歐陽氏。詩歌至於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後學者同作並和,盡發千古之秘,無餘蘊矣。錄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豫章是江西的別稱。黃庭堅也曾自署豫章,呂本中的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的有陳師道等25人。這些詩作者並非都是江西人,只是由於他們崇尚黃庭堅的詩作,步其詩法,風格相近故以黃庭堅的籍貫名之為詩派。其「活法」創作,風格瘦硬,字字有出處,刻意求出新,寧不合律,不使句纖,寧用字不精工,不使句隨俗,崇尚杜甫,刻意作新的創作風格,給後世詩界極大影響,直到晚清的「同光體」都能尋覓到「江西詩派」的遺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非常獨特的現象。
黃庭堅書法名列「宋四家」之一,宋史稱其「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草書尤奇偉,堅沒後人爭購其字,一紙千金……」。的確黃庭堅的書法楷、行、草三體皆妙。其行書側鋒取勢,開闔自如,風格獨特;草書結構、穿插、移位盡得獨妙,筆勢的連續流暢融於線結構空間處理,滿紙雲煙卻筆筆周到,猶如嚴陣行軍,步步為營,萬弩張弦,相機齊發。其動如雲岫環山,變化無際。其靜如崗巒起伏,奇峰爭險。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黃庭堅在書法上如其詩法一樣,總結了一套創作理論。如「鋒在筆中,意在筆前,」「心能轉腕,手能轉筆」,「要知擒縱,要字中有筆」,特別也像作詩樣強調創新「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甚至在被貶入川,在三峽見舟工「長年槳,群丁拔棹」,在山間看到松枝虯錯都悟到書法筆勢結構的創新途徑。其於詩書癡迷的程度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還值得一提的是,宋史記載黃庭堅父早逝,事母至孝,其母「臥疾彌年,堅晝夜視顏色,手湯劑,衣不解帶」「至親滌廁片俞浣中裙……」晝夜服侍親喂湯藥,且以官宦之身為之滌廁穢洗內衣。難怪元代人編的「二十四孝」將其列入,實在也是蘇軾評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個寫照。古人《謚法》載「道德博文曰文,能固所守曰節」,看來追諡其為「文節」,也確是當之無愧的了。而數千年來能詩書孝友均如此傑出的恐怕也是千古一人而已。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