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紇的前身敕勒,最早為西元前三世紀分佈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曆、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同音異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時,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受突厥汗國的統治。隋朝袁紇又稱韋紇,在隋大業元年(605),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回紇不像其他游牧政權經常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並曾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德宗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稱「回鶻」。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統治無道,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