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隋朝 [打印本頁]

作者: cqpolo    時間: 2009-3-7 11:56 PM     標題: 隋朝

隋朝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首都大興城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3位
楊堅
楊侑
成立581年
北周靜帝禅讓
滅亡618年
禅位唐高祖

隋朝581年618年),中國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丞相上柱國楊堅以“受禅”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開皇,建立“隋朝”。
因為楊堅原為隨州刺史,但“隨”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于是他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之名。[1]
目錄[隱藏]

[編輯] 隋朝的建立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
傳說時期
(三皇五帝)
夏朝
商朝
周朝西周
東周春秋
戰國
秦朝
漢朝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晉朝西晉
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北魏
東魏西魏
北齊北周
隋朝
唐朝唐朝
武周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西夏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
共和國
中華民國
(見台灣問題)
北周宣帝時期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給楊堅為首的漢人將領奪取政權的機會。580年周宣帝病死,繼位的周靜帝年僅八歲,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的楊堅,從而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相州(今河南安陽)、鄖州(今湖北安陸)、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總管曾先后舉兵反對楊堅,都被楊堅所平定。581年,楊堅在消滅北周殘余勢力后,以“受禅”為名,廢周靜帝自立為隋文帝,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編輯] 統一中國
[編輯] 過程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為統一全國作各方面的准備工作:加強了中央集權、澄清了吏治,發展了經濟,大大增強了國力,同時處理好與突厥的關系。隋文帝于開皇七年(587年)廢除了后梁政權。采納了高熲的策略:干擾陳國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
待時機成熟后,隋文帝命令次子楊廣為元帥、高熲協助,統一指揮滅陳戰役。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命楊廣、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僕射王韶司馬,集中51.8萬人的水陸軍,統由楊廣節度,從長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陳。十二月,隋軍發起攻滅陳朝的大規模作戰。楊素率舟師出巴東郡(治今重慶奉節東)順江東下,與荊州刺史劉仁恩軍相配合,一舉襲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繼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擊破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東撤之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口)以西,為下游隋軍主力進攻陳都建康(今南京),創造了有利形勢。
九年正月,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配合鉗擊建康,至行軍總管宇文述軍占據石頭(今南京城西清涼山),隋軍主力已完成對建康的包圍。隨后,賀若弼軍與陳軍主力激戰于白土岡(今南京城東),陳軍全線潰退。韓擒虎軍首先進入建康城,俘陳后主。楊廣入城后,令叔寶以手書招降上游陳軍。吳州(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湘州(治今長沙)等地陳將拒降,二月間均為隋軍擊破。嶺南數郡共奉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冼夫人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撫嶺南,楊廣亦命陳叔寶致書冼夫人,勸其歸隋。冼夫人以其孫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結束了東晉以來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統一南北的大業。

[編輯] 主要戰役
[編輯] 開皇之治
[編輯] 吏制改革1、中央:五省六部制
主條目:隋朝中央官員列表
隋文帝代周之后,廢除了北周的六官,綜合漢魏官制,在中央設:
三師、三公,品位崇尊,卻並不主事,五省中的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及六部,處理全國軍政大事,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長官:內史省之內史令二人,門下省之納言二人,尚書省之尚書令一人、左、右僕射各一人,均執宰相之職。內史省起草诏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是行政機關,“事無不總”,重在執行,下轄六部處理日常政務。
六部長官為尚書。
2、地方:州縣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銷了一級建制,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兩級制,並合並了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了過去權力層叠、機構過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節省了開支。
地方官員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進行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編輯] 實行科舉制度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宮。隋炀帝時,又創立了進士等科。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科舉”即分科舉士之意。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編輯] 改革府兵制度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對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當時的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並不列入各州縣戶籍,其家屬也隨營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軍人除仍保留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同時與其家屬一起編入各州民戶,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時從事生產;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

[編輯] 編制《開皇律》北周時的律法有時鬆,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后,于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頑等人在北齊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更定法律,在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這就是《開皇律》。《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簡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礎。

[編輯] 隋朝滅亡主條目:隋末民變
公元604年,太子楊廣弒父奪位,即隋炀帝。楊廣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楊廣修大運河,沿岸建40余座行宮以便游覽江南。楊廣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又下令各地貢獻草木花果、奇禽異獸,征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此外他還為了宣揚國威,三次出兵高句麗,但三次都大敗而回,死傷逾百萬。楊廣的行為淘空了隋朝雄厚的國力,國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爆發反抗隋朝的起義:[2]
在此形勢下,隋朝政權迅速土崩瓦解。當江都(江蘇揚州)城的東、西、北三面都被起義軍包圍,隋炀帝仍然在城內尋歡作樂。618年(武德元年),領導侍衛部隊的司馬德戡和貴族宇文化及發動政變,缢殺了隋炀帝。長安楊侑禅位于唐朝。隋朝至此滅亡,前后歷時37年。 618年 洛陽守將隋王世充立隋炀帝楊廣太子楊昭的另外一個兒子楊侗為帝,年號 皇泰。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稱帝。同年五月,王世充殺楊侗,亦谥為恭帝。隋統始絕。

[編輯] 建築工程
[編輯] 大運河主條目:京杭大運河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中國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在統一過程中,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全國統一后,為了將南方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北方,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最終形成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公元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荥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杭州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渎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
大運河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此后的千余年時間內成為溝通中國南北方的重要紐帶。但在修建過程中過重的勞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沸騰,成為隋朝末年大起義的誘因之一。

[編輯] 趙州橋主條目:趙州橋
建造于大業六年(公元610年),設計者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

[編輯] 經濟
[編輯] 經濟制度隋朝的經濟制度基本繼承了北周舊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以租庸調制為主體的服役制度。征收對象是均田農民。
隋制規定,自親王至都督皆給永業田,多者百頃,少者三十頃。京官從一品至九品都給職分田,多者五頃,少者一頃。官署給公廨田,以供公用。農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為:一夫一婦受露田一百二十畝,丁男受永業桑田或麻田二十畝。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間,奴婢受田的數量和普通人民一樣。丁牛一頭受田六十畝,限四牛。
隋的租調,繼承北周舊制,其中租調,原來每床絹一匹、綿八兩、粟三斛,后改為絹二丈。炀帝更免婦人、部曲、婦婢之課,租調徭役按丁征收。為了確保賦役征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隋還進行了“大所貌閱”和“輸籍之法”,確定戶等將依附民轉為國家編戶,增加賦役收入。
但隋在租調之外,把力役變成庸絹,是中國經濟史上一個重要的變化。隋開皇三年,規定力役“減十二番,令歲役功不過三十日,不役者收庸”。這一規定是力役轉為庸的開始。開皇十年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對于五十歲以上的人,硬性規定改役為庸,庸乃逐漸成為賦稅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庸絹與力役相聯屬,又漸漸與力役相分離,才叫做庸。

[編輯] 農業的發展隋朝農業發展的主要表現,是農業人口的激增、墾田面積的擴大和國家糧倉的豐實。隋初,僅有359.9萬多戶,滅陳后得50萬戶,總計當時全國戶數近410萬,人口約3000萬。到606年(大業二年),達到890.7萬多戶,4600多萬口。在二十六七年間,戶數增加了400多萬,人口增加了1600多萬。人口增加這樣多,固然由于整理戶籍,查出了不少隱漏數,但也不能否認人口迅速增長這一事實。人口的激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批勞動力,使墾田面積不斷擴大。同時,還修復和改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如在壽州安徽壽縣)修復的芍陂,灌溉農田達五千余頃。

[編輯] 政治體制隋文帝楊堅對原繼承于北周的的政治體制做出了一些改革。在中央,廢除了北周仿照《周禮》所創立的六官制度,改為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廢除了位于郡和縣之間的州一級地方行政建制。
主條目:三省六部制
主條目:隋朝行政區劃
[url=][/url]
[編輯] 軍事、外交
[編輯] 西北方向隋初,突厥軍隊十分強大,時常侵擾內地,隋朝被迫修長城,重兵駐守。開皇二年(公元582年)5月突厥汗國動員四十萬大軍,殺入長城。開皇三年(583年4月),隋軍八路大軍北伐突厥汗國。不久,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兩部內部各派也互相攻戰。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從此突厥與隋的政治、經濟關系日益密切。
吐谷渾位于現在的甘肅青海之間的一個國家,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隋初經常入侵。開皇十六年(596年),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渾可汗。大業四年(608年),隋炀帝派軍大敗吐谷渾。在其地設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

[編輯] 東北方向主條目:隋朝征高麗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為征服高句麗(都平壤),先后于開皇十八年(598年)、大業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先后對高句麗進行了四次大規模作戰。但四次戰爭隋朝均未取得完全的勝利,隋炀帝三征高句麗的第一次更遭受慘敗,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負擔,直接導致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

[編輯] 東南方向隋炀帝曾于大業三年(607年),派朱寬何蠻前往流求(一說即現在的台灣,但亦有其它說法)。第二年,再次命朱寬前往。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
作者: saladin08    時間: 2009-3-8 12:37 AM

這算是什麼玩意兒?
把維基整個貼過來?
太瞧不起人了吧....你以為我們是白癡不會自己去查嗎?
好歹也把儲存格整理一下嘛.
真是令人太失望了!!!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