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巨龍,震動地表的演化 [打印本頁]

作者: super3g    時間: 2025-1-20 07:45 PM     標題: 巨龍,震動地表的演化

巨龍,震動地表的演化蜥腳類恐龍是已知演化上最巨大的陸生動物,眾多證據顯示牠們不斷突破生物學的界限,又何以變得如此巨大。[color=rgba(0, 0, 0, 0.87)]



龐然大物:像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這樣的蜥腳類恐龍,比其他陸生動物演化出更巨大的體型。(繪圖/史東(Chase Stone))

[color=rgba(0, 0, 0, 0.87)]重點提要

[color=rgba(0, 0, 0, 0.87)]所有曾經在陸地上漫遊的動物當中,這種具備標誌般長脖子和長尾巴的蜥腳類(sauropod)恐龍,在體型上沒有對手,甚至沒有其他陸生動物的大小稍微接近這類龐然巨龍。不論是鴨嘴型的鴨嘴龍、長角的角龍、身披重甲的甲龍或掠食為生的暴龍,這些恐龍全都相形見絀。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是猛獁象和一種類似犀牛的動物,其重量是現生最大大象的兩倍,但是和最大的蜥腳類相比,只屬於羽量級。

[color=rgba(0, 0, 0, 0.87)]從演化角度來看,這種特異性讓蜥腳類恐龍顯得特別不尋常。趨同演化十分常見,也就是不同類群的生物各別演化出相同特徵。典型例子是飛行能力,鳥類、蝙蝠、翼手龍和昆蟲都演化出拍動空氣的翅膀,但是在不同類群上,翅膀的骨骼和其他結構都指出這些翅膀的演化起源不同。趨同演化的結果甚至常見於有些非常複雜的特徵,包括溫血、能夠轉動並聚焦的眼球、雙足步行、失去某些肢體、使用工具、胎生或卵胎生等,在不同類群中各自演化出來。

[color=rgba(0, 0, 0, 0.87)]在植物界中,趨同演化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食肉植物至少演化了十多次,植物的根演化了不只一次,甚至某些植物長成樹狀也是如此。由於自然界中常見到趨同演化現象,唯獨蜥腳類有很大的體型,卻顯得很特別。沒有其他動物的重量能夠達到最大型蜥腳類的1/3。不論是實際面和象徵面,蜥腳類的體型是怎麼變得無與倫比呢?

[color=rgba(0, 0, 0, 0.87)]最近幾十年針對蜥腳類恐龍的許多發現,讓古生物學家開始拼湊這道問題的答案。分析目前累積得很快的化石記錄,他們發現那些巨龍是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點開始變大,並在生存的將近1億5000萬年內,有哪些因素使得牠們一再演化出極端的巨大體型。古生物學家也指出,現今已知最大的蜥腳類就大到讓人目瞪口呆,但是理應有更大的巨龍未被我們挖掘出來。

[color=rgba(0, 0, 0, 0.87)]來源:IlIustrations by Scott Hartman

持續增加的化石記錄

[color=rgba(0, 0, 0, 0.87)]以往要研究蜥腳類恐龍為何遠比同類更巨大是很困難的,因為保存的化石記錄很糟,比其他陸生動物的化石更糟,甚至糟過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的千倍萬倍。形成化石的第一步是要掩埋屍體,蜥腳類的體型太大了,要非常多沉積物才能一次全部掩埋起來。在某個地區,山崩和大洪水可能要數十年或是百年才有一次,但是由溪流造成的季節性洪水,足以在一年中掩埋許多小型動物。

[color=rgba(0, 0, 0, 0.87)]山崩和大洪水還造成其他問題:巨大力量能夠沖散動物骨架中脆弱的部位。蜥腳類的骨骼中各部位的強弱特別不平均,四肢中的骨骼扎實,有樹幹那麼粗,脊椎骨中則遍佈氣囊,有如蜂巢,顱骨很小,其中有些部位薄得和紙一樣。

[color=rgba(0, 0, 0, 0.87)]蜥腳類恐龍的化石記錄不足,也有人為因素。古生物學家在一次野外探勘中,只能挖出一些蜥腳類骨骼,但在相同時間內,可以發掘並組合出幾組比較小的動物骨骼。同樣地,科學家待在博物館的時間有限,與其等待起重車把架上的某一塊骨頭搬下來,不如直接去研究比較小的動物結構更明智。在時間和經費都有限的情況下,往往就不研究蜥腳類了。

[color=rgba(0, 0, 0, 0.87)]雖然有這些阻礙,但是在最近幾十年來,蜥腳類恐龍的化石記錄持續增加,我們對這類巨龍的了解也更為深入。在20世紀絕大多數時間裡,只有少許蜥腳類化石發掘出來,到了1990年代,狀況開始改變,人們對恐龍的興趣逐漸增加,古生物學家進行更多挖掘工作。在世紀之交,發現蜥腳類化石的步調加快了,最近10年研究人員通常每一年會宣佈發現了約10種新的蜥腳類。有了更好的蜥腳類化石,科學家終於能夠開始研究牠們巨大的體型是如何演化出來。

[color=rgba(0, 0, 0, 0.87)](Michael D. D'Emic, restyled by Jen Christiansen)

超大身體的生態區位

[color=rgba(0, 0, 0, 0.87)]要了解蜥腳類恐龍為何會那麼巨大,必須先知道牠們是何時在何地、如何長得那麼大。目前已知有250種蜥腳類分佈在全球各地,在比較少探索的區域(例如南極洲)以及在已搜尋幾十年的地區(例如澳洲和北美洲),研究人員不斷獲得重要發現。

[color=rgba(0, 0, 0, 0.87)]從這些新發現可以知道,整體來說,蜥腳類恐龍的身體各部位比例差異很大,有些修長如同長頸鹿,有些厚重如同大象。有些蜥腳類的脖子和尾巴形狀幾乎完全對稱,有些體型看起來則嚴重失衡。有的前腿比後腿長,外形莊重威嚴。有些肩膀低矮,讓脖子和頭部幾乎貼近地面。從足跡可以得知,有些蜥腳類走路時腿部靠近身體中軸線,如同絕大多數四足動物;其他巨龍的腳就相距得比較遠,如同將近20公尺長的法國鬥牛犬。體型的多樣性代表了在一個生態系中可以有多種蜥腳類並存,每一種都能利用不同資源,適應當下狀況。在某一個時間與地點中,通常都可以找到一種以上的蜥腳類。

[color=rgba(0, 0, 0, 0.87)]蜥腳類恐龍身體形態的多樣性,也使得比對身體長度或高度上的演化變得棘手,因此古生物學家轉向研究身體質量(也就是體重),好進行更公平的比較。身體質量並不只能用於單純的身體大小比較,也涉及重要生物特徵,例如代謝速率、生長速率、巢穴大小、壽命長短,以及活動範圍。因此計算出身體質量便能對於某種滅絕動物的這些特徵有些認識,但是也要記得這種關聯的密切程度有多高。

[color=rgba(0, 0, 0, 0.87)]有數種方式用來估計滅絕動物的身體質量,最常用的是根據四肢骨骼大小。把蜥腳類恐龍的四肢骨骼想像成支撐建築的柱子,柱子越粗,能夠支撐的體重也越大,例如可以根據腿骨的橫切面積估計蜥腳類的身體質量。在250種蜥腳類中,約有200種的化石記錄有腳的骨骼,足以進行這樣的測量。

[color=rgba(0, 0, 0, 0.87)]我最近得到這些測量數據並繪製表格,得以研究蜥腳類恐龍身體質量的演化。結果得知在牠們漫長的演化歷史中,體型的演化範圍非常大。最大的包括名副其實的龐然巨龍,例如體重超過50公噸的巴塔哥巨龍(Patagotitan)。最小的是約六公尺長的馬札爾龍(Magyarosaurus),體重只有公牛一般。我把這些物種的關聯隨著時間延伸來繪製成演化樹,好了解蜥腳類身體質量增減了多少次,以及在什麼時間增減。

[color=rgba(0, 0, 0, 0.87)]牠們最早在兩億多年前出現時,身體還相當小,大約如同犀牛。到了約1億6500萬年前,最早的巨龍演化出來,屬於非新蜥腳類(non-neosauropod),包括脖子超長的馬門溪龍(mamenchisaurid)。大部份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和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相比,並不會大很多,例如在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生活在北美洲的梁龍(Diplodocus),尾巴特別長。暱稱為「阿梁」(Dippy)的梁龍標本複製品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展出,牠活著時的體重只有14公噸,比過往最大的猛獁象和一種類似犀牛的動物還要小。阿梁的體重就接近一般蜥腳類的平均身體質量。在所有蜥腳類中,有3/4和阿梁一樣,比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更輕。

[color=rgba(0, 0, 0, 0.87)]我發現蜥腳類恐龍這個不大不小的類群,於一億年的時間裡,在六塊大陸上有36個譜系演化出創紀錄的體型。蜥腳類很早就演化出巨大體型,在每個新的科演化出來時,就有一兩個譜系會各自達到巔峰狀態,這種一再填補到「超大身體」生態區位的現象,也在陸生哺乳動物中見到。在恐龍滅絕之後,很快就有體型非常大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牠們會大到如同巨型猛獁象為止。

[color=rgba(0, 0, 0, 0.87)]大型蜥腳類恐龍中最大的種類,牙齒和頭部的形狀不同,同時身體部位的比例也很獨特,代表這些吃植物的巨龍吃不同植物,同時棲地也有些細微差異。換句話說,就如同一般蜥腳類,最大的蜥腳類彼此之間所佔據的生態區位也稍有不同。

[color=rgba(0, 0, 0, 0.87)]Illustrations by Scott Hartman / Michael D. D'Emic, restyled by Jen Christiansen ( chart )

演化的限制

[color=rgba(0, 0, 0, 0.87)]已知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引出了一些關於演化的有趣問題:陸生動物可以長多大?為什麽不能長得更大?生物力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線索。身體越重,腳的骨頭就必須越粗好支撐體重,要支撐能夠正常活動的動物時,腿骨的直徑大小是有上限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荷肯南(Jyrki Hokkanen)從物理學的角度指出,基於生物力學,陸生動物身體質量的理論上限超過100公噸。

[color=rgba(0, 0, 0, 0.87)]多年來,消息來源不明的報導依據一些如今已遺失的化石指出,有身體質量比這個數字更大的蜥腳類存在。不過目前已知最大的蜥腳類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體重為75公噸,並沒有到達上限。除了生物力學之外,可用的資源與棲地、熱量消散等,也是身體質量的限制因子,而且彼此之間有交互作用,關係複雜,難以預測。也就是說,陸生動物可以大到如同阿根廷龍,而且很有可能更大。發現比阿根廷龍更大的蜥腳類,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color=rgba(0, 0, 0, 0.87)]要演化出創紀錄的體型,蜥腳類恐龍生長的速率也是創紀錄的。牠們的生長速率(絕對意義上)是所有動物中最快的,體重會增大四個數量級。蜥腳類必須長得這麼快,不只因為成年後體型巨大,同時也因為出生時很小。和包括現生鳥類在內的其他恐龍一樣,蜥腳類也是從蛋中孵化出來。

[color=rgba(0, 0, 0, 0.87)]蛋越大,蛋殼就要越堅硬。但是演化使蛋殼變厚並變硬的程度有限,因為蛋殼必須允許氣體交換,同時讓孵化的幼體能夠脫出蛋殼,這些條件嚴格限制了蛋的大小。蜥腳類的蛋大約有哈密瓜到籃球那麼大,比最大鳥類的蛋還要小。即使是成年30多公尺長的蜥腳類,剛孵化時也不到1公尺長。相較之下,胎盤類哺乳動物生育的後代,幼體一開始就比較大。例如藍鯨出生時長約7~8公尺,因此體長要增加大約四倍,才能達到成年時的體型,與剛孵化的蜥腳類體長可能要增加100倍相比,簡直是相對輕鬆。

[color=rgba(0, 0, 0, 0.87)]研究數種蜥腳類恐龍的骨骼,揭露了生長快速的秘密。就如同樹的年輪能夠用來計算樹木的年齡和生長史,脊椎動物的骨骼也記錄了年齡和生長時期的速率和長度。現生脊椎動物各有不同的生長策略。包括鱷魚、蜥蜴和龜類在內的爬行動物,生長得相當緩慢,而藍鯨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長得就很快。如果蜥腳類生長的速率如同現生爬行動物那樣慢吞吞,那麼可能要花上百年才能夠長到那麼大。實際上不然,從生長輪判斷,牠們生長的速率超快,相當於現生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只要花20~50年就能夠長到成年體型。

[color=rgba(0, 0, 0, 0.87)]蜥腳類恐龍可能需要長得非常快,因為成年個體或許不畏懼掠食者,但是剛孵化的幼龍容易遭到獵捕,同時也必須和其他種類的恐龍與動物競爭資源。鯨類這種大型哺乳動物會花數年照顧幼兒,蜥腳類採取的生殖策略是以量取勝:產下許多蛋,然後讓幼龍自己照顧自己。化石資料指出,至少有些類型的蜥腳類成群築巢,而且巢之間的距離相當近,近到成年個體沒有辦法從中間通過,這阻礙了親代的照顧。孵化出的幼龍生長速率越快,從掠食者口中生存下來的機會就越大。

[color=rgba(0, 0, 0, 0.87)]但是不同種類的蜥腳類恐龍之間,生長速率也有些差異。蜥腳類一開始演化出較大體型時,和其他絕大部份動物相同,在每年的生長季節時長得更快,而在非生長季節便停止生長。根據阿根廷國立聖胡安大學的艾爾帕戴提(Cecilia Alpadetti)和同事的研究成果,蜥腳類的後代進一步適應,消除或減緩了因為季節而造成的停止生長,在一整年間都能夠快速生長。全年不斷遷徙到有食物的地區,可能有利於這種持續的生長。我參與的研究團隊最近指出,有些蜥腳類可能會進行長途遷徙,例如從大湖區遷徙到洛磯山區。藉由遷徙而能夠維持整年生長的能力,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創新,讓早期的蜥腳類能夠長得無比巨大。

[color=rgba(0, 0, 0, 0.87)]巨大無比:巴塔哥巨龍(Patagotitan)於2010年在阿根廷發現,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蜥腳類之一,估計體重超過50公噸。(© chrisstockphotography/Alamy Stock Photo)

為何要長得超級大?

[color=rgba(0, 0, 0, 0.87)]我們才剛開始了解蜥腳類恐龍為何要長得那麼大。答案似乎相當複雜,沒有單一方法能夠說明有這類「大中最大」的物種存在。蜥腳類如同其他恐龍,具有現生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的多種特徵。由德國波昂大學的研究小組所領導的大型團隊指出,有些蜥腳類具備的爬行動物特徵比較多,讓牠們成為最大的陸生動物。蜥腳類的牙齒形狀簡單,無法咀嚼食物,代表會很快吞下食物,讓食物在消化道中發酵,證據就是胸腔很大。不需要咀嚼就代表不需要強大的下顎肌肉,因此頭很小。這種結構能夠讓牠們演化出更長的脖子,身體不需要大幅移動就能夠吃到大範圍的食物,省下了很多能量。生下蛋之後不需要照顧幼龍,也讓蜥腳類的能量能夠集中在生長之上。

[color=rgba(0, 0, 0, 0.87)]蜥腳類恐龍也獨自演化出有如鳥類那樣分佈在全身的氣囊,使得呼吸效率提高,體重也比外觀上來得輕。許多大型蜥腳類身體中約高達10%的體積是氣體。

[color=rgba(0, 0, 0, 0.87)]脖子長、頭部小、不需要照顧後代、身體中填充了空氣,說明了蜥腳類恐龍為何比一般陸生動物要大。但這些特徵並不能解釋為什麼蜥腳類中有36個譜系凌駕其他譜系,有超巨大體型。每個案例的狀況可能都不同:某種蜥腳類可能是因為掠食者帶來的壓力而使得生長速率加快,另一種可能是因為資源豐富讓生長季節增長,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回答。

[color=rgba(0, 0, 0, 0.87)]許多關於蜥腳類恐龍的發現都令人驚歎:牠們突破了生物學可能的界限數十次,而不只是一次。隨著化石記錄越來越多,我們希望很快就能了解讓蜥腳類一再震動地表、成為最大陸生動物的演化壓力。

[color=rgba(0, 0, 0, 0.87)]震撼人心:梁龍(Diplodocus)是博物館中最常展示的蜥腳類恐龍,體型巨大引人驚歎,體重約14公噸,只在最大蜥腳類中排行第六。(Dan Kitwood/Getty Images)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