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課後反思 [打印本頁]

作者: yukr    時間: 2024-5-15 08:27 AM     標題: 課後反思

這一次的歌曲報告,已經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個單元。這段時間,孩子們的報告讓我想了很多很多,比如說主體性,比如說文本,比如說生活感。

前幾年,臺灣的教育界都在瘋「翻轉教育」,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這個概念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所有的東西被過度標榜以後,往往都號稱獨創,就走了偏鋒,彷彿一場看似新穎的舞台秀,輕佻浮誇的人藉此賣弄小才,心思蹇鈍的人則盲目追隨吹捧,這是臺灣常見的一窩蜂,美其名為進步或革新,或許只是一場熱鬧的嘉年華而已。

在這個風潮裡面,我注意到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一個質疑是,這個遊戲裡號稱解放填鴨,但其實對學生可能會形成更沈重的綁架。他想問的是,學生可不可以不要被捆綁在這個競爭遊戲裡面,只想安安靜靜的學習?他沒有這個權利嗎?

另一個質疑是,所謂翻轉,裡面都是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並非學生自己發想,也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問題。既然不是她們腦子裡真正的問題,那麼,他們只是被動的回答問題而已,根本就不是自己問出來的,又何嘗成為主體?

我覺得這兩個問題都很好,回到教育現場,翻轉不翻轉,真正的關鍵其實不在那些看似新穎的操作,而在於我們引導時,究竟可以給出多少觸發,觸發到什麼程度;而學生發表或回應時,又有多少東西真的是和他的生命共振,真的從生命裡發出來,釋放出學習的渴望和能量。

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每次都要進行一場「佈線」的思考:這個問題問出去,能不能在她的腦子裡埋下一條線,引生出有意義的追問、有效的思考。也就是說,好問題就是一個引子,要把好東西引出來。

同時,在設計問題時,我們要給出很大的自由度。她可以選擇只回答一部分,或從延伸出更多其他的部分。因此,每個單元裡都要保留「自由發揮」的充分空間。

總之,在現行課本當作共同對象的情況下,「文本先行」是不得不然的共同前提,那麼,至少她要有權利選擇「我要怎麼讀這篇文本」、「我要用什麼方式理解這篇文本」,乃至於「我對這文本有何意見」,甚至「我根本不喜歡這篇文本,理由是什麼」,而「我更喜歡的其實是某某文本,因為某某原因」。

換句話說,在丟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有一種意識,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她是「站起來」面對文本、面對這個世界,侃侃而談。而不是她們在文本之下,只能被動應答、戰戰兢兢。

當然,客觀面的認知和理解一定要有,所以我們的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感,也讓同學有整理資訊、系統表達的機會,但我們不能完全停留在客觀面,一定要想辦法引出她生命的主動性。這樣既能讓她說自己想說的話,也讓同學們彼此觀摩著不同的想法和表達。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