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39145214[/attach]
研究人員稱已經發現的證據顯示﹐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的德尼利昆鎮(Deniliquin)附近的小行星撞擊坑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它可能引發了一場重大冰川事件﹐導致當時地球上85%的物種死亡。該研究8月20日發表在《地殼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期刊上。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兼職教授兼小行星撞擊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隕石坑的直徑為323英里﹐幾乎是目前保持紀錄的隕石坑南非的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crater)的兩倍。研究人員表示﹐造成這個巨大隕石坑的那次撞擊可能發生在奧陶紀晚期(Late Ordovician)大規模滅絕事件期間。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寫道﹕「具體來說﹐我認為它可能開啟了赫南蒂安冰川階段﹐該階段持續發生在4.452億至4.338億年前之間。」「這場巨大的冰川作用和大規模滅絕事件消滅了地球上約85%的物種。」。
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可能會對地球上的生命產生毀滅性影響﹐突然的撞擊不僅發出毀滅性的震波﹐而且碎片場和隨後的大氣噪音會減弱太陽光的強度﹐從而引發冷卻事件。研究人員承認這個隕石坑可能更古老﹐無論該小行星何時撞上地球﹐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它擊中了岡瓦納大陸(Gondwana continent)東部。
岡瓦納大陸在分裂成包括澳洲在內的幾個大陸之前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由於自然發生的侵蝕作用以及沉積物的不斷移動﹐在普通視野中找到這麼大的隕石坑是很困難的﹐甚至地球板塊的移動也會改變隕石坑的結構。研究人員說﹐當小行星撞擊時﹐它會形成一個核心隆起的隕石坑﹐就像鵝卵石投入池塘時水花向上濺起的樣子。「這個中央隆起的圓頂是大型撞擊結構的一個關鍵特徵」﹐「然而﹐在千萬年的侵蝕之後﹐其結構會變得模糊。」。
通過瞭解撞擊過程中從隕石坑中拋出物質的地球物理組成﹐科學家可以研究世界各地不同地形中的「撞擊噴射物」層。岡瓦納大陸和澳洲已有38個已確認的及43個待確認的此類撞擊結構。1995年科學家提出﹐新南威爾士州的磁場模式可能代表了一個巨大的﹑被掩埋的撞擊結構。研究人員寫道﹐通過分析該地區2015年至2020年更新的地球物理數據﹐他確信「證實了德尼利昆(Deniliquin)結構的存在」﹐該結構的中心也有一個穹頂。
為支持這一觀點﹐研究人員引用了一些具指標性的物理現象。磁場數據揭示了由撞擊的極高溫度產生的具有對稱性的波紋圖案﹐中央低磁區對應於地幔穹頂上方的深度變形(穹頂的頂部比附近地幔的頂部淺)﹐遠離中心的徑向斷層是大型撞擊結構的典型特徵。根據研究﹐中央隆起和相關的角巖均被侵蝕。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認為德尼利昆特徵與周圍的結構趨勢「不一致」。
「德尼利昆撞擊的大部分證據都是基於從地表獲得的地球物理數據」﹐研究人員寫道﹐「為了證明撞擊﹐我們需要收集撞擊的物理證據﹐而這些證據只能來自深入結構內部的鑽探。」在沒有計劃進行大型鑽探作業的情況下﹐相關研究發現的確顯示那裡存在一個潛在的小行星所留下的巨型撞擊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