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元解釋,這個研究的出發點是代謝恆等式、就是所謂的 MET(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是一個人消耗能量的客觀比例,意思是每公斤體重每分鐘可以消耗的氧氣量,靜坐是 3.5 公升的耗氧量、被定義為 MET 值 1,用白話來說 MET 就是拿不同運動和基礎代謝互相比較。
該研究得到的比目魚肌運動 MET 值為 2.03,但研究只侷限於比目魚肌,也就是等比的縮法、把一個人縮小到一塊肌肉,但以前就有文獻報告稱比目魚肌是「人類的第二顆心臟」,抬腳跟和走路不一樣,走路反而比較不會消耗比目魚肌,比目魚肌連接腓骨,不具有重量支撐的意義,就像以前人講的蘿蔔腿,有蘿蔔腿的人通常比目魚肌比較粗壯,運動醫學界認為這塊肌肉對靜脈血液回流心臟非常重要,才不會造成靜脈曲張以及靜脈曲張所可能造成的心臟衰竭,這是跟循環代謝有關的研究。
除了研究結果本身的科學價值以外,王治元也提出有關這篇論文的其他限制,這篇論文出自《iScience》 ,主要是細胞系列的雜誌,它在學術界稱為 Open Acess 雜誌,所謂的 OA 期刊,是一種「公開取用」的出版形式,作者希望能夠發表論文,但又限於研究時間、實驗等級等因素還無法達到標準前,先找一個能公開研究且快速審查的發表方式,因此 OA 期刊的論文作者要刊登是要付費給出版方的、這是 OA 期刊的特色。
(2)研究人員非臨床醫療人員
這篇論文的休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屬於健康管理系教授以及生物化學教授,雖是一篇論文,但若以 ABC 三級來區分實證醫學的價值性,則王治元的意見是連第二級 B 都談不上,只能說是單一的報告,而且是一篇連臨床實驗都算不上的單一報告,就是一個專家做的一個簡單測試,證明很短時間內利用這種運動,似乎可以改善志願者的代謝程度,但若應用到病人身上,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
不過王治元也持平表示,比目魚肌運動病沒有不好, 因為是沒有傷害的,就像希伯克拉底醫師誓言的第一條「do no harm」,比目魚肌運動像是伸懶腰或是起床時活動一下腳的動作有點像,既然對身體沒有壞處就也無妨、只要不要做到腳抽筋就好了,這個動作做太多也還是要注意避免腳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