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數萬年前的人類大遷徙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22-10-30 07:46 AM     標題: 數萬年前的人類大遷徙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attach]137858156[/attach]
  自從三十萬年前智人在非洲現身﹐多元化便幫助人類適應非洲各地不同的環境。這期間大部分時候﹐適應成功漸漸產生更好的獵人和採集者﹐使食物供給增加﹐人口明顯上升。之後每個人可享有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減少﹐早在六萬至九萬年前的某個時間﹐智人開始大規模走出非洲大陸﹐尋找更多肥沃的生存土地。由於這種外移過程有連續性﹐便自然產生定居的地方離非洲越遠﹐人口多元化就越低。智人離開非洲越遠﹐其社會的文化﹑語言﹑行為﹑體格多元化程度就越低。這種現象反映著連續始祖效應(serial founder effect)。
  假設有個島上﹐住著五種主要品種的鸚鵡﹕藍﹑黃﹑黑﹑綠﹑紅﹐牠們在島上適應存活的能力相當。當颱風來襲﹐有幾隻鸚鵡被吹到很遠的荒漠小島。這一子群鸚鵡不太可能涵蓋所有五個品種。假定牠們以紅﹑黃﹑藍居多﹐不久佈滿佈新島上的幼雛將遺傳牠們的毛色。於是新島上形成的鸚鵡群就不及原棲息地的多樣化。要是後來又有很小一群鸚鵡﹐從第二島移往第三島﹐這一群的多樣化更不及前二島。所以只要鸚鵡從母島移出的速度快過原島上可能產生突變的速度﹐則牠們(相繼)移得越遠﹐就越不多樣。
  人類移出非洲也是類似模式。起先有一群人離開非洲﹐定居在附近肥沃地帶﹐他們只帶走非洲母體人口多樣化的一部分。等這群最早的移民成長到新環境無法支撐他們再擴大﹐便會有一群人離開﹐去尋找別的處女地﹐定居在更遠的地方﹐其多元化將更低。人類向非洲以外散佈﹐以致各洲都有人類蹤跡的這段期間﹐同樣的過程一再重複﹐人口增加﹐新群體再移出﹐去追尋更綠的草地﹐但多樣化僅及母體人口的一部分。
  儘管有移民改變方向﹐這顯而易見﹐不過這種移居模式的影響是離開非洲來到西亞的人群不像原本在非洲的人口那樣多樣化﹐其後代又繼續向東移往中亞﹐最後來到大洋洲和美洲﹐或是向西北移往歐洲其多樣性也越來越比不上留在原地的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從非洲的搖籃向外擴張為世界各地文化﹑語言﹑行為﹑形體多元化的程度不同﹐刻下深刻且不可磨滅的印記。
     [attach]137858157[/attach]
  這種與非洲離得越遠﹑人口整體多元程度就降低﹐部分反映在較遠的在地民族基因較不多樣化上。根據對二百六十七種不同人口做基因多元化的比較測量﹐這些人口大都可找出原屬的本土族群和地理上的發源地。結果很明顯﹐距東非最近的本土族群基因最多樣化。多樣化最低的是中南美洲的本土族群﹐他們從陸路移出非洲的距離最長。多元化與移出東非的距離成負相關﹐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各大洲之間﹐在各洲內部也是如此。
     [attach]137858158[/attach]
  體質與認知人類學領域提供更多這種證據。研究人體體型的特徵﹐比方與牙齒特徵﹑骨盆特徵﹑產道形狀相關的骨骼架構﹐以及研究文化特徵﹐例如不同語言的基本詞語單位(「音素」﹐phonemes)﹐都證實有源自東非的連續始祖效應存在﹕同樣是距東非越遠﹐體形和文化特徵的多樣化越低。人口多元化表現的形式是多方面的﹐若要適當探究整體多元化程度對國家經濟繁榮的影響﹐當然需要比基因學家和人類學家所提供的更廣泛許多的測量標準。此外﹐這標準也需要獨立於經濟發展的程度之外﹐以便用於評估多元化對國家財富的因果效應。這會是什麼樣的測量標準呢﹖
  測量人口多元化慣用的標準﹐往往只擷取人口中族裔或語言群體的比例代表。這類標準因此有二大缺點﹕一是某些族裔和語言群體的關係較密切。由等比例丹麥人和瑞典人組成的社會﹐或許不如由等比例丹麥人和日本人組成的社會那麼多元。另一缺點是﹐族裔和語言群體的內部也不盡然完全同質。全由日本人組成的國家與全由丹麥人組成的國家﹐多元化程度不見得相同。事實上﹐族裔團體內在的多樣性通常比不同群體間的多樣性要大上十倍。
  因此要全面測量一國人口的整體多元化﹐至少應當再多加二個多元化的面向。一是族裔或次民族群體內在的多元化﹐如美國的愛爾蘭裔和蘇格蘭裔人口。其次是比對任一組族裔或次民族群體之間的多元化程度﹐例如﹐比起美國的愛爾蘭裔和墨西哥裔人口﹐愛爾蘭裔和蘇格蘭裔的文化較為相近。鑑於移出東非的距離與可觀察特質的多元化之間存在緊密的負相關﹐這個遷徙距離可用於代表地球上每個地方的歷史多元化程度。我們依據各地人口的祖先與遷徙出非洲的距離有多遠﹐可以建構推算今日各國人口整體多元化的指數﹐列入考量的包括﹕
  (1)﹑國內各次群體的祖先人數多寡﹔
  (2)﹑依據各次群體的祖先走出東非時遷徙的距離﹐來推測其多元化﹔
  (3)﹑每一次群體配對後﹐由兩方祖先和地理發源地的遷徙距離來推算多元化程度。
  這樣用統計學測量來推算多元化水準有二大優點。一是史前遠離非洲有多遠﹐顯然完全與當今的經濟繁榮水準無關﹐所以這種測量法可用於估計多元化對生活水準的因果效應。其次是如上文所強調﹐有越來越多體質與認知人類學領域的證據顯示﹐遠離非洲的遷徙距離深深影響到許多表現在身體及行為上的特質的多元化﹐所以我們有把握﹐用這種測量法推算的多元化類別會產生社會結果。
  要是用這種指數測量多元化不精準(採隨機方式進行)﹐原因比方說是未能適當考量各洲的內部移民﹐則根據統計學理論﹐我們多半會因此否定﹑而非確認多元化影響經濟繁榮的假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犯錯﹐是因為過於謹慎。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是針對個別社會的特徵測量多元化。這測量的是某一社會的人口特質有多少不同種類﹐無論這些特質是什麼﹐或是不同社會間有什麼差別。因此它不會﹑也不能用於暗示某些特質比別的特質對經濟成功更有利。反而它可以掌握到某個社會的人口特質多元化﹐對經濟繁榮有何潛在影響。事實上﹐把地理與歷史干擾因子納入考量﹐遠離非洲的遷徙距離本身似乎並未影響全球各地如身高體重等特徵的平均水準。它主要是影響群體中的個人與平均水準的差異。
  有了這強有力的測量法可測定每一群人口的整體多樣性﹐我們終於可以探究數萬年前遠離非洲的大出走﹐以及它對人類多元化的影響﹐是否如此源遠流長﹐以致居然還能左右當前的全球生活水準。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