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小鼠植入人腦組織後繼續生長並具備行為能力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22-10-18 01:39 AM     標題: 小鼠植入人腦組織後繼續生長並具備行為能力

     [attach]137814567[/attach]
  相信對生物領域比較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生殖隔離」這個詞﹐指兩個物種之間是無法繁殖後代的。即便能生下後代﹐那它們的後代之間也不具備繁殖能力。如馬和驢生下的騾子﹐就不具備繼續繁殖的能力﹐這就是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的「生殖隔離」。不難看出﹐「生殖隔離」是大自然對生物的約束﹐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有不少人想要打破這種規則。例如很多國家都曾進行過「獸人混合」方面的實驗﹐雖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相關研究也被各國陸續禁止。可這並沒有打消科學家們對這一方向的興趣﹐因此不少人決定另闢蹊徑。
  近日﹐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在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有關「人鼠混合大腦」的研究成果。資料顯示﹐斯坦福研究團隊成功將人的腦組織移植到了小鼠的大腦中﹐並且移植後的人腦組織能夠正常生長﹐還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根據期刊顯示﹐這項「人鼠混合大腦」實驗一共耗時七年。實驗過程中﹐研究團隊先是利用幹細胞培育技術﹐將人的幹細胞培養成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其他大腦組織)﹐再將培育好的人腦組織﹐移植到實驗小鼠的體感皮層部位(即小鼠大腦中用來接收和處理疼痛﹑觸覺信息的位置)。神奇的是﹐移植到小鼠大腦中的人腦組織﹐並沒有出現排異反應﹐而是很好的和原有的小鼠大腦融合到了一起。並且移植後的人腦細胞在小鼠大腦中繼續發育生長﹐短短八個月就增長到了原來大小的6倍﹐相當於小鼠大腦當個半球的三分之一大小。
     [attach]137814568[/attach]
  研究團隊還表示﹐移植人腦組織後的小鼠在經過兩周的訓練後﹐屬於人腦組織的那部分生理功能已經能正常運用。例如研究人員使用藍光刺激小鼠後﹐人腦組織部位接收到信號﹐小鼠就會出現舔嘴和尋找水的行為反應。而且如果利用氣味刺激小鼠﹐植入到小鼠腦中的那部分人腦組織﹐也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行為。
  此次研究的參與者﹐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帕伊卡﹐在就此次研究接受外界採訪時表示﹕「在給予小鼠一定刺激後﹐小鼠腦中的人腦細胞反應非常迅速﹐並且植入的人腦細胞已然成為小鼠大腦的一部分﹐可以控制小鼠的一些行為反應」。2012年﹐京都大學教授山中神彌發現了「體細胞重編技術」﹐使我們能夠將人體的幹細胞重新進行編輯﹐變想要的所有細胞組織﹐以便進行用於各類實驗的需要﹐而斯坦福進行的此項研究﹐便是建立在「幹細胞技術」的基礎上﹐當然此項技術的運用還遠遠不止於此。
     [attach]137814569[/attach]
  在「體細胞重編技術」出現的一年後﹐哈佛生物學教授辛克爾在細胞能被編輯的理論基礎上﹐發現了能調節細胞端粒的「Biosc」類物質。通過干預DNA末端「保護帽」的長度﹐該類物質能夠激活細胞﹑增強生物機能﹐減緩機體老化速度。因此﹐辛克爾教授也被《Nature》評選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人。而在後來的短短几年內﹐此類物質被廣泛研究並落地應用﹐並在歐美富豪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諸如馬斯克﹑巴菲特等知名富豪﹐都將「Biosc」類物納入到自己的健康清單中。後來﹐通過多方渠道和生科企介入﹐該物從歐美下沉至國內京-東。
     [attach]137814570[/attach]
  根據近兩年數據反饋顯示﹐在一二線城市高淨值群體中持續下沉的「Biosc」類物﹐評價大多集中在睡眠和機能提升上。而史丹福大學的 「人鼠混合大腦」的實驗﹐未來或許也將應用於健康領域!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帕伊卡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便於他們直接觀察基因突變﹐是如何對大腦迴路產生影響的﹐以及發生基因突變後﹐會給生物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造成哪些影響。這些數據有利於人類進行自閉症﹑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相關精神疾病的研究﹐從而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attach]137814571[/attach]
  當然﹐也有人對此項「人鼠大腦混合」實驗發表了不同意見﹕小鼠在植入人腦組織後﹐個體是否會發生「擬人化」﹐植入人腦後的小鼠是否還是小鼠﹖就像此前在小鼠胚胎中植入人類細胞﹐經由這樣的胚胎發育出的生物﹐還能被稱之為小鼠嗎﹖每次生物科學領域出現新的突破﹐都將引發一輪有關「社會倫理」的談論。但不可否認﹐只有「人鼠混合大腦」實驗能夠挽救某些人的生命﹐它就應該在不違背社會準則的情況下﹐被允許進行。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