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道德經?我們能否如法炮製?(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的比較) [打印本頁]

作者: jona789456    時間: 2022-7-23 05:28 PM     標題: 道德經?我們能否如法炮製?(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的比較)

本帖最後由 jona789456 於 2022-7-23 06:55 PM 編輯

作者以無慾、無私(公正客觀不偏袒)完成此書("無慾"的重要由此而見,除了少數字句被更動外,跟孫子兵法一樣長久流傳!)

作者的時代背景以諸侯國彼此戰爭的春秋時代。要了解並翻譯此書,必須身處於類似的國際局勢,才較能理解並加以應用。

從”建言有之”(41章)一句知道有一本書叫做”建言”,由此知道老子有摘錄圖書館中的其他著作(多書比較法)。
道德經的內容除了攝取先賢思想外,老子注意到歷史不斷重複發生的事件,因此可以歸納出歷史規律。當歸納出規律後,再加以研究解決。

老子的具體解決方法以應用自然的規律(道),來對應亂世的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歷史現象。
最後以聖人的身分來化解,國家、種族、他人之間的紛爭。

滿足條件後,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1.書以"無慾"且公正、周全、客觀完成,無慾才能"長久"且受人敬重。(56章)(16章)
2.老子跟他的學生知道歷史規律後,知道人不符合自然規律(道)的作為,最後以聖人角度出發來提出建議。(多章皆有敘述)
3.老子跟他的學生是周朝的圖書館館管理員,多書比較法也較容易進行。
4.歸納出規律後老子跟他的學生知道"道"的存在,勉強用"道"字來形容。(很多書翻成"自然間萬物運行不變的規律"。)


現在仍有爭議的解釋(此為道德經厲害之處):

爭議一:
何謂"無為":無心而為、無言而為、無慾而為,無私而為,但絕非無所作為。(經歸納後,以"文字比較法"逼近原意:
盡量"滿足無的條件,而有所作為",即無慾、無私、無言,而有所作為。)(如道德經與孫子兵法以無慾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此"為道日損"的意思是,認識資訊消化成為知識,知識再消化為道理、規律後,就能知道滿足無的條件,而達到目的
,因而無所不為。

案例1: 觸龍說趙太后案。(無私而為:無有私心站在任何一方。無言而為:無觸及衝突言論),
         結果:"無不為"=>成功送趙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亂世)

案例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言而為、無慾而為:以"輔佐"之名,無慾誅殺天子自立為帝又能進行天下的統治。)
         (亂世)
案例3:
第十一章:故有之以為利,"無"以"為"用。(無的地方,為用途)
            有才華、才幹為利=>用在於無的地方,作為施展才幹的地方。(公司徵才)
            有國家生產橡膠、武器為利=>用在於無的地方,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並使用。(印尼的橡膠、俄羅斯的武器            )(亂世)




結論: 1.身在亂世(現代)
        2.採取多書比較法(現代各圖書館與刊物普及)
        3.歸納出規律最後得到哲學(道)(道德經的無言、無慾、無私(不偏袒周室),此書因而長久)
        4.歷史的規律與自然的規律進行比較。(朝代的更迭=過於壯盛就會開始衰老)
        5.聖人的作為。(無慾、節儉珍惜萬物、經常救助人,保持"道"(自然的規律)而不自滿等。)

作者: jona789456    時間: 2022-7-23 06:36 PM

本帖最後由 jona789456 於 2022-7-23 11:07 PM 編輯

如何歸納(損之又損)出該領域的道(哲學):
1.多書比較法。
2.逆推法。(將該領域的規律進行演繹再歸納)
3.參考其他領域的哲學。(何謂音樂:音調高低的藝術。何謂小說:一群角色所經歷的一連串的事件。)
4.理解該領域的知識再歸納出原則、規律,最後歸納出哲學。

作者: W8312002    時間: 2022-7-27 03:31 AM

本帖最後由 W8312002 於 2022-7-27 03:31 AM 編輯

千萬別搬幾千年前的思想套在當前現實生活上

那是天真而不實際的,時代早就不一樣了,


作者: 大膽刁民    時間: 2022-7-27 05:33 PM

光看那些解釋 就知道 這個作者完全不懂道德經的真義 毫無慧根可言
作者: jona789456    時間: 2022-7-27 06:26 PM

本帖最後由 jona789456 於 2022-7-27 06:27 PM 編輯
大膽刁民 發表於 2022-7-27 05:33 PM
光看那些解釋 就知道 這個作者完全不懂道德經的真義 毫無慧根可言

下次會找出"引用資料",進行詮釋比較,再回覆給你。
這邊沒有"引用資料"(reference),這點小弟錯在先。
抱歉。

作者: stolenboot    時間: 2022-7-27 10:19 PM

古文的解釋向來多爭議,道德經也不例外。
陶淵明云:不求甚解。強去解釋古文每每流於穿鑿。
作者: 左邪劍    時間: 2022-7-30 05:52 PM

書籍這種東西就是用來借鏡檢視自我的"一種"工具,只要能有所得就是一件好事!
其實無所謂悟透、理解!硬要判別高低,基本上就是走入誤區了!
再說每個人所需所求不盡相同!不也說...大道三千只取一瓢飲!
作者: 大膽刁民    時間: 2022-8-29 09:56 AM

本帖最後由 大膽刁民 於 2022-8-29 10:10 AM 編輯
jona789456 發表於 2022-7-27 06:26 PM
下次會找出"引用資料",進行詮釋比較,再回覆給你。
這邊沒有"引用資料"(reference),這點小弟錯在先。
抱 ...

要了解哲人的思想 直接閱讀哲人的文章  
這種對哲人思想註訴的文章 經常扭曲哲人原意
特別是以哲人的時代背景 就說這個哲人的想法一定是什麼更是可笑
另外古文中的聖人 是指居高位之人 不同於現在對聖人的理解[高風亮節 操守無瑕]  道德經是借老子之名發布 並非老子所寫 而發布者說這是根據老子所言抄錄   
這本說的作者 要用歷史背景去猜測老子  然而對歷史都沒搞懂  
只能說是胡編亂寫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