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巨型低表面亮度星系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21-6-13 08:54 AM     標題: 巨型低表面亮度星系

     [attach]135269806[/attach]
  天文學家在40年前利用新的高靈敏度成像技術發現一類大但卻黯淡的星系﹐將其命名為低表面亮度星系(low-surface-brightness galaxy, LSB)﹐其表面亮度極低﹐並且比周圍的夜空還來得暗﹐因此不容易被觀測到。巨型低表面亮度星系(Giant low-surface-brightness galaxies, gLSBGs)是LSB的一個子集﹐質量和銀河系相當﹐但半徑卻大上10倍﹐可高達40萬光年。這些gLSBGs為天文學家帶來了一個問題﹕儘管星系盤很大﹐但從運動學上來說卻相對不活躍。我們目前認為大質量星系是由星系間的合併演化而來﹐而這樣的過程會使得星系盤的運動較為活躍。但大多數被發現的gLSBGs附近並沒有其他星系﹐這表示碰撞在它形成的過程中可能並不重要。
  gLSBGs 是如何形成﹖目前提出了兩種較為流行的模型。第一種模型是在非遽變的情形下﹐緩慢將氣體吸積到星系上導致其增長。另一種模型﹐是在遽變的情形下﹐過去的確發生了星系合併的事件﹐而這個模型的優點則是可以符合目前星系形成的架構。CfA天文學家Igor Chilingarian 和他的團隊已經對七個gLSBGs完成了靈敏的光學觀測﹐及對整個系統的直徑範圍進行光譜觀測﹐並將結果和原子氫的光學及無線電波測量結果相結合。
  天文學家使用大量數據來測試這兩種情況﹐甚至還考慮了第三種選擇﹐即星系在異常淺的暗物質暈及其引力影響中形成。(所有星系都被認為有暗物質暈﹐銀河系中的暗物質暈是可見恆星﹑氣體和塵埃質量的10倍以上。)他們認為這三種模型似乎都在運行﹐但處於不同的情況之下。對於他們的大部分樣本﹐最有可能的過程則是通過初始星系形成後﹐逐漸吸積增長而成的。而對於其餘的gLSBGs﹐合併的情況反而可以更好地解釋觀察結果﹐儘管他們發現在少數情況下﹐稀疏的暗物質暈也可能起作用。天文學家們還發現﹐這七個gLSBGs中至少有六個擁有活躍星系核(AGN)﹐但其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核的質量卻比質量相當的正常星系要小的多﹐這意味著即使合併參與了gLSBGs的形成﹐但相較之下也是較為溫和。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