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
日本人不喜歡睡覺、也不喜歡吃午餐…
不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前者,
改天我們再討論後者這項主題。
無論在地鐵、辦公室、咖啡館還是地下通道,
日本人民把打盹做到了極致。
不管站著坐著或蹲著,
都可以深沉的下著棋。
這讓洨編我想到了GTO班導(誤XD
與昔日勤奮刻苦的形象全然不同,
號稱24小時不關機的日本企業戰士,為何到處都能打瞌睡?
那麼,這種獨特的「日本眯」文化又是什麼呢?
廢材洨編我廣集資料來和版友們分享~
[attach]133046897[/attach]
人類學家布裏吉特·斯泰格發現日本社會對於在公共場所打盹——或稱「小憩」,比其他國家有著更為寬容的態度。
日本人好像不愛睡覺,好像每個人,尤其是日本人自己都這麼說。當然,這只是個錯覺。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和社會學現象,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第一次見識到日本人對於睡眠的這種有趣態度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去日本時。當時,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巔峰時期,整個社會的投機氛圍泛濫,日常生活也處於高度忙碌狀態。人們整天忙於工作和休閒約會,幾乎連睡覺的時間都擠不出來。當時最為流行的一條能量飲料廣告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這段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誰能24小時戰鬥不停?商人!商人!日本商人!」
許多人抱怨說:「我們日本人工作太辛苦,簡直太瘋狂!」但是在這種抱怨聲中也不乏一絲自豪:勤勉苦幹的日本人由此擁有了對其他民族的某種道德優越感。然而,與此同時,我每天在地鐵車廂裏都會發現有無數的日本人在打盹,有些人甚至站著就呼呼大睡,沒人會對此大驚小怪。
[attach]133046898[/attach]
我們往往認為,在歷史上,睡眠是伴隨日出日落的自然行為,但是人們的真實生活節奏卻遠比這複雜得多。
我發現這種態度自相矛盾。這些晚上很晚才睡,卻在早晨因為缺乏睡眠而哈欠連天的「工蜂」在日本屬於正面形像,而社會對於「小憩」(inemuri,日本漢字為「居眠」)——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工作會議、課堂和講座期間打盹的行為卻普遍持寬容態度。無論是婦女、男人還是兒童,都能很自然地隨時隨地酣然入睡。
如果人們認為在牀上或榻榻米上睡覺屬於懶惰行為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認為在會議上甚至工作時打瞌睡是更嚴重的懶散行為?為什麼要讓兒童學習到深夜,卻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補覺?帶著對這種矛盾意識的疑惑,在幾年後攻讀博士學位時,我選擇了睡眠的文化含義作為課題做了深入研究。
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睡眠本身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術研究課題,對此我做了很大努力才打消他們的這種偏見。當然,當初吸引我的正是這種消極態度。睡眠本身承載著多種含義和意識形態要素,對睡眠和與之有關的話語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深植在睡眠組織和討論語境下的價值觀。我發現,大多數人不認為睡眠這種日常而自然的現象會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核心結構和價值觀。
[attach]133046899[/attach]
與對夜間睡眠,和睡午覺的態度相比,日本人對「小憩」習慣的態度與上述二者存在巨大差異。
我們往往認為人類的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但實際上,不管在日本還是在其他地區,人們的睡眠習慣從來就沒有如此簡單過。即便在電燈發明前,當時的文獻記錄就曾記載了很多人因為深夜沉湎於聊天、喝酒和其他享樂,遲遲不睡而遭到責備的故事。但人們普遍認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年輕的武士——挑燈夜讀是一種好的品德,即使這種學習習慣可能效率並不高,因為這不僅會耗費更多的油來點燃油燈,而且還會在第二天上課時打盹。
歷史文獻裏幾乎從未提起過打瞌睡,好像當時的人們對此都習以為常。唯一的例外是在公共場所打瞌睡引起某些趣聞軼事的情形,比如,某人在一場典禮上加入合唱時唱錯了歌曲,因為他們在典禮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在睡覺。另外,人們還喜歡拿不知不覺打瞌睡的朋友開玩笑。
另一方面,清晨早起被譽為是一種美德,至少從儒家和佛家被引入日本後是如此。古代文獻中有人們對於公務員工作時間表感到擔憂的記載,但從中世紀以來,早起就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為有文化品德的人的象徵。
[attach]133046900[/attach]
日本企業表示,造成員工在上班時間打瞌睡的罪魁禍首是「睡魔」。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父母是否與子女共寢。英國的習慣是,父母讓兒童在單獨臥室裏獨睡,即便在嬰兒時期也是如此。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兒童學會獨立入睡,並建立起有規律的入睡習慣。然而,日本父母和醫生卻堅決主張父母與子女共寢直到學齡。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不僅會消除兒童的緊張情緒,還有助於塑造獨立和適應社會的成人人格。
可能正是這種文化習慣才讓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無心理負擔地酣然入睡。許多日本人說,他們在有人陪伴時睡眠質量比獨處時更好。2011年春天,威力巨大的海嘯襲擊了日本幾座沿海城市。災難發生後,倖存者們擠住在避難所裏,數十甚至數百人共處同一片屋簷下。雖然人和人之間也發生了某些衝突和問題,但倖存者們卻說,和這麼多人一起睡覺讓他們更為放鬆,更易入眠,並且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睡眠節律。
然而,嬰兒時期與他人共寢的經驗無法解釋日本人對於小憩,尤其是對學校和工作場所小憩的的廣泛寬容態度。經過為期數年的調查,我終於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日本人根本不把小憩和睡眠同等對待。在日本人心目中,小憩不僅和夜間牀上睡眠毫不相干,與睡午覺也有所區別。
[attach]133046901[/attach]
原因何在?首先要從它的文字組成來分析。「小憩」的日語漢字寫法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居」和「眠」。「居」指「在場」,「眠」指「睡眠」。我認為,埃文·古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的「融入社會環境」概念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小憩的社會意義以及與其有關的規則。通過身體語言和口頭表達,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介入到所處的環境之中。然而,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分割為數個可支配的底層介入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小憩可看做是一種底層介入,在沒有打擾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情況下,不必對此大驚小怪——這點和白日夢很類似。儘管小憩者此時可能已經精神溜號,但在需要主動參與時,他們就會立刻返回到所處的社會環境中來。他們還可以通過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衣著符號等方式保持符合可支配介入活動的印象。
工作場所中的小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原則上,工作場所要求員工態度專注、主動參與,在工作場所睡覺則會給人留下性情倦怠、逃避責任的印象。然而,打瞌睡也會是勤奮工作的產物。在要求聽眾被動聆聽主席台上冗長報告的會議上,聽眾非常容易入睡。來參加會議本身比會議能取得什麼成果更加重要。一位消息人士告訴我:「我們日本人都有奧林匹克精神——重在參與。」
[attach]133046903[/attach]
在地鐵上只有少數乘客是醒著的吧?
走在東京的大街上,常常看到衣裝整齊的上班族,倒在似乎不是正常睡覺的地方打盹,但是旁人一臉不足為奇,迅速走過,這種讓外國人瞠目結舌的現象,叫做「居眠(居眠り/inemuri)這種小憩文化,是專屬日本的產物。
[attach]133046904[/attach]
外國人一定很好奇這樣怎麼也能睡呢?
顧名思義,「居」是你所在的處境,「眠」是睡覺,「居眠」就是在任何地方自然入睡,但這只是精神上暫時離開當前的狀態,一名日本企業的資深員工說「你可以在開會的時候打盹,但身體還是表現出仍然在參與會議的模樣,只是你的頭垂下來而已,不過當有人問你問題時,必須隨時醒來回答」年輕的員工當然不允許,只有公司的資深員工才能擁有這種「福利」。
[attach]133046906[/attach]
隨處可見在外面睡覺的人們,他們真的只是太累了。
隨地而睡原來跟與睡眠習慣有關
因為工作而產生的過度勞累或疾病而居眠在這般情況下,表現出對於工作抱持積極的態度,自我犧牲,這樣的精神是能獲得社會認可的,在工作至上的日本,打盹是可以理直氣壯,被允許的。
不少人對於日本人可以隨地入睡十分好奇,在日本子女通常與父母同寢直到學齡,日本醫生強調這種模式,可以消除孩童緊張的情緒,更有助於人格發展,許多日本人說,有人陪伴時睡覺比單獨的時候品質好的多,所以才能在不同的場所無論有多人在旁都可以進入夢鄉,在日本,其實居眠跟睡眠觀念上不能畫上等號,而且注重參與感的日本人,往往出席比取得成果來的重要。
[attach]133046908[/attach]
「日本眯」並不能和懶惰畫上等號
「在日本人心目中,居眠不僅和夜晚的床上睡眠毫不相干,也與睡午覺有所區別。」
工作場所中的居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原則上,員工工作時須態度專注、主動參與,此時睡覺會給人留下沒精打采、逃避責任的印象。然而,打盹也會被看作工作疲勞的結果。
在被動參加的冗長會議上,員工非常容易入睡。實際上,參加會議本身比會議取得的成果更加重要,曾有人調侃道:「我們日本人非常具有奧林匹克精神--重在參與。」
在日本國會,打盹成了參會禮節。
日本人認為,勤奮指長時間的盡全力工作,精疲力盡或者疾病纏身的情況下仍然參加會議的人,表現出的是勤奮態度、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
日本社會高度崇尚謙虛,
沒人會四處吹噓自己工作勤奮,
此時就需要採取某種套路獲得社會認可。
這樣看來,「日本眯」並不能和懶惰畫上等號。
相反,它是日本社會生活中不成文的特色,通過小憩的方式,讓自己暫時從任務中抽離放鬆,從而確保在工作中表現出更專業的一面。
所以,日本人不是在睡覺,也並非在打瞌睡,他們在居眠。
總的來說,
不才洨編我,
今天分享到這,
或許居眠這文化,
不單單只出現日本,
中臺印泰俄…等國家,
都出現自己獨特的居眠,
然而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至於開頭提的後者主題,
日本人不喜歡吃午餐,
因為篇幅限制關係,
洨編我只能下次,
再好好分享了。
以上!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