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簡評金庸小說《俠客行》 [打印本頁]

作者: chrislampeace    時間: 2020-3-1 01:47 PM     標題: 簡評金庸小說《俠客行》

玄鐵令、長樂幫、賞善罰惡令,令人好奇又覺得有趣的事物一個接一個出現,奠定了這部小說吸引人閱讀下去的基礎。如果沒有前面這些題材的連環安排,《俠客行》絕對更為失色,甚至會有一些人讀至一半感到厭煩也說不定。但總的來說,這部金庸小說雖然好看,卻也不會是前幾名的作品。


若是對金庸小說稍有涉獵的人,閱讀《俠客行》一書到接近結尾時,應該可以推測這部作品的創作順序不會是作者的前幾部。會這麼說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射鵰三部曲」算是金庸較接近巔峰的作品,可這三部曲是磨練出來的,在它們前面有著《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的創作經驗。它們和三部曲同樣有著江湖與家國的兩面情仇,讓江湖與歷史相互交織,讓真真假假的人物擦出火花,讓虛構人物活在歷史經緯裡,以便創造更豐富又有說服力的人性面相,使角色生動立體起來,這是金庸相當招牌的一套創作功夫。等到了創作《射雕英雄傳》與《神雕俠侶》時,可以說是作者功力爐火純青,作品集大成於一身的階段了。此時的創作,波瀾壯闊,劇情紮實,大開大闔之間又有細緻豐富的情感。大致上到了這時期,金庸成就已臻巔峰,之後的作品便有了想與此不同、想突破、想創新的總總心態,而《俠客行》就是屬於這樣想不同、想突破、想創新的作品。


論作品優秀,一向有不少人推崇《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其中前者的人性刻劃與情節安排堪稱一流,閱後往往教人感觸良多,不是當時一般武俠作家能寫出來的作品。後者則是精心撰寫的寓言故事,描述權力鬥爭,饒富寓意兼生動有趣。《鹿鼎記》做為最後的關門作品,除了別具新意也算是幽了武俠小說一默。可是《俠客行》都沒有上述這些作品的特點,論內容沒有招牌三部曲的完善氣勢,情感描寫也比不上《天龍八部》,甚至《書劍恩仇錄》在這點也贏過它太多,論新意又不像《鹿鼎記》那麼顛覆,要說剪裁精巧恐怕還輸《雪山飛狐》。只有《俠客行》文中的寓意勉強支撐出了一點深度出來,有些像是電影裡的《阿Q正傳》,但論寓意這點要跟《笑傲江湖》比,還差太多太多。


好在《俠客行》的故事舖陳和主角刻劃仍然能令讀者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場景時而驚險、時而詼諧,有時讓讀者跟著石破天緊張,有時又讓讀者被石破天逗得莞爾一笑,這倒是一個成功的地方。開頭如玄鐵令的爭奪、長樂幫主的真假以及其它不斷出現的謎團,增加了閱讀上的樂趣。不過隨著故事發展到中間和尾聲時,情節的發展卻又都不難猜,甚至有些作者透露的線索已經過於清楚,也因為這樣,史婆婆、阿繡、石破天童年的母親等等,這些人的身分都是看到一半就很容易明瞭的。俠客島的事情也不算令人驚奇,又或者說,小說劇情要帶給讀者驚奇的前提是:「意料之外,情理之內。」俠客島的情節最多只做到了意料之外,單就這點來說,實在不如金庸其它的優秀作品。


另外,《俠客行》書名有無彰顯故事主題,這點我想是不太關聯的。這部小說並沒有著墨於是非對錯、仗義行俠或是以武犯禁等主題上,反而是在親情的描述上加重了些,硬要講,只能說是一部詼諧的推理小說,其實某些地方還有著古龍作品的影子。先說是非不分明這件事。故事在石破天、石中玉一起現身長樂幫時,張三、李四曾說道他們來此處主要是「罰惡」的,如果沒人要接令牌到俠客島也無所謂。此話含意自然是指如果有負責人願意赴島那就沒事,要是都沒人去的話,咱倆人今日就在此處誅滅長樂幫。但仔細想,長樂幫本就壞事做盡,再對照故事後面眾人上島的情節,只能說這張三、李四奉行的「罰惡」也實在太沒原則、太沒標竿了。難道說有人上島赴宴後,這惡就不罰了嗎?赴了宴,和俠客島結交,所以一些是非帳就不算數了嗎?而即便是像丁不四這種殺人「一日不過四」的惡人,也都有赴島而免遭受「罰惡」的機會,要說俠客島主有心維繫武林和平的話,這還可以自由心證,但方法不週全以及欠缺諸多考慮倒是千真萬確,無庸置疑的。既然故事裡頭,俠客島其實沒有多俠客,那麼主人翁呢?石破天的冒險旅程是否有勇於助人的行為?答案是有的。但要論及「行俠」和「仗義」,卻又令人胡塗了,石破天的一切作為,恐怕功過參差,雖然他充滿善良之心,但諸多抉擇全憑感情用事,而因他間接倒楣或被他無心害死的人也實在不算少數,另外他所幫助或與他有牽扯的人,大多都難以斷定是善人還是惡人,所以說「俠」在這部小說裡不是主題。大概此作書名的涵義就只有李白那首被當作引子的同名古詩了,如果硬要套到主角的行為上,那反而還增添些諷刺意味。


綜合上述所說,《俠客行》比較像是作者在「刻意想寫點和招牌不一樣的東西」為前提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其中妙趣是整部故事的情節含有大量的「誤會」,故事要推動也靠這一連串的誤會來推動。而主人公因為自始至終都懷有善良之心,雖然完全不懂人情世故,歷經一連串的風波、身陷一連串的誤會,終究能多次化險為夷,獲得許多珍貴的人、事、物。但儘管達到人人稱羨的成就,主角最後仍對自己的存在有所困惑,這裡似乎還帶有些許嘲諷意味。而像這樣屢屢安排「誤會」、「謎局」的情節,必須犧牲的便是許多配角們。故事裡許多小角色的死亡都被作者刻意地淡化去了,寓言大處看來雖然有趣,細處讀來難免覺得殘酷,喜中帶悲、悲中有喜,恐怕也是這故事的特色。


作品結尾似乎想安排《雪山飛狐》那樣的開放性結局,可由於《俠客行》裡的解謎線索都過於明顯,其實沒能達到令讀者產生自由想像、開放空間的效果。同樣是「懸念」,胡斐最後那一刀是該劈?或是不該劈?簡直教讀者自己也不知該如何安排,只覺得劇情倘若能永遠凍結在這一瞬間,或許也是好事一件吧!也因如此,《雪山飛狐》那一刀才是一絕,真真正正的一絕。至於《俠客行》結尾的「我是誰?」,那還用說嗎,有專心看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了。既然營造不出太好的懸念,要嘛是中間線索不要這麼明顯,要嘛是用更普通的方式來寫完結局,我想應該都會來得好些。如果要評這部小說在金庸作品裡的優秀程度的話,我認為應該是中間到中下吧,但也還值得一看。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