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崇禎南遷之議部分情節顯然難信 [打印本頁]

作者: ha5821ha    時間: 2019-10-5 05:45 AM     標題: 崇禎南遷之議部分情節顯然難信

(一)在維基百科與部分書甚至大陸製作的一些節目,對崇禎曾想在崇禎十六年或十七年初南遷南京,我認為可能跟歷史有點出入,關鍵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建都在西安,有人研究過,中國三大建都地點(北京,西安,南京)大致呈等邊三角形,西安往北京跟往南京其實路程是差不多的,只是一個往東北方向一個往東南方向
(二)所以,如果崇禎要避"賊"而不是"夷"除非情勢到萬不得已,否則崇禎南遷有何意義?遷到南京,李自成從西安發兵根本與從西安往北京發兵的意思差不多,此舉更會造成北方動盪,且李自成當初北上攻打北京之時,曾經想半路而回,因為在寧武關損失慘重,要不是大同等總兵在關鍵時刻送來請降表,李自成早想回去了,甚至攻打北京要不是太監打開城門,北京是否真無守住之望或也難言
(三)且李自成建大順後,軍隊的主攻方向明朝可能也存判斷之擾,如同當初太平天國北伐,可能是要牽制清軍主力而主要用意在西征(因為太平軍的"舉動"使清軍根本不敢將京師方向的主力調到其他方向),萬一李自成建都西安後,主攻方向是想先拿江南呢?那崇禎遷到江南不就正中下懷?
(四)結論上我認為崇禎十七年二月之前的一些南遷私下議論情節很可能不可信,可能是想營造崇禎"不過爾爾"或"也想逃跑不是那麼勇敢"罷了
作者: sexkiller3    時間: 2019-10-5 09:57 AM

你說的等邊三角形只是直線距離. 真要打到南京要走一大段路, 而且要跨過長江天險.
北方農民兵利害的地方就是因為北方窮, 南方民眾未必會加入北方農民兵.
祟禎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同時面對滿清和國內農民兵, 南遷好處就是能脫離兩面作戰. 讓李自成和滿人互耗.雖是沒面子, 但不會像歷史一樣南明群龍沒首,明明還有很強實力, 最後互扯後腿, 被滿人吃掉.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時間: 2019-10-6 11:10 PM


第一次
早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四月份之前,崇禎帝感覺到北方面對內外壓力可能守不住,於是就有遷都的念頭。但是這個風聲被懿安皇后知道了,報告給了周后,而周后馬上給崇禎說此事,崇禎聽到這個消息後只能作罷,遷都的想法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第二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眼看北方戰局局勢一步步惡化,朝中有的大臣終於提出南遷壁禍的議程。當時的左中允李明睿、總憲李邦華、原九江軍府總督呂大器私下被崇禎帝在德正殿召見,當崇禎皇帝問到今後的策略時,李明睿的回答相當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直言不諱的說,農民軍已經逼臨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崇禎帝聽到後大吃一驚,對李明睿說:「此事重,未可易言。」既而指天問道:「上天未知如何?」李明睿略加思索,便試圖就天命問題勸說崇禎帝。

崇禎帝很可能為維護君主意志,而對這段涉及其道義責任的議論大發雷霆,但此次他並未將其視為臣下對自己的責難,反在確認四周無人偷聽後問道而崇禎帝給他的答覆是:「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坐汝。」[參 11][參 12]崇禎帝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又詢問南遷的具體步驟。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線是取道山東,裝作到文王與孔子廟朝聖。一旦到了曲阜,御駕便可快馬加鞭南下,20天內即可趕到比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時——李明睿向崇禎皇帝保證——舉國上下必群情振奮。因為崇禎帝一旦出現在京城之外,國之龍虎必起而響應,陛下遂可握天下於股掌之中。但是李明睿又斗膽警告說,如果崇禎帝仍在京城廝守尊位,則明朝必亡。崇禎帝頗為其言所動,簡短答道:知道了。遂令三人退下。自己返回後宮[參 13]。

當晚,崇禎皇帝又召李明睿進宮參加另一次秘密會議,並於會後將這位翰林學士單獨留下,向他提出了一連串問題。中途接應部隊的安排,統領人員,中途在駐紮地點,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將領至濟寧部署接應部隊,並在比較安全的濟寧、淮安兩地安排駐地。崇禎帝又問接應部隊從哪裡調集,李明睿承認,所有明軍主力不是用於鎮守關口,抵禦義軍,就是在邊地抗擊清軍。京城關門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為必須留下部分軍隊護衛留守北京的官員。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員從京畿八府徵募新兵[參 14]。

從這這裡可以看出崇禎帝是想要南遷,因為江南形勢和條件比久經戰亂的北方要好,而且在當時的江北各地尚有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左良玉、高傑五位總兵駐守,顯然比北京安全。而舉朝大臣竟然沒有一個人給崇禎台階下,不支持崇禎南遷的想法。

第三次
一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份,李自成在此時已經攻陷山西,距離崇禎帝煤山殉國只有一月左右,左都御史李邦華和左中允李明睿再次上疏請「太子監國南都」和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參 15],崇禎帝看了李邦華的奏疏之後表示「得疏意動,繞殿行,且讀且嘆,將行其言」[參 16],然後對南遷議案在朝堂上充分討論,以給事中光時亨為代表的多數廷臣持反對態度,「給事中光時亨以倡泄密糾之」,光時亨指責「李明睿南遷為邪說。」、「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參 17],但是他受到了崇禎帝的訓斥[參 18]。就這樣大臣遂不敢議論南遷之事。而在輿論脅迫下的崇皇帝只得堅守北京,直至煤山自縊。

在崇禎帝面前振振有詞阻撓南遷計劃的光時亨在城破後,率先投降了李自成。而倡議南遷的李邦華在城破之後殉國了。
作者: MichaelOwen    時間: 2019-11-5 01:1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arguild    時間: 2019-11-9 03:01 PM

這不是能不能走的問題,而是整個體系的人都受儒思想所控制,很容易被背黑鍋罵名,所以就殉死較快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