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元祺
除此之外,近期關於美國海軍艦隊編制的最重大消息,就是7月1日重建已裁撤掉的第二艦隊。這支在2011年結束任務的艦隊,今(2018)年以俄羅斯威脅升溫為由,重新佈署在北大西洋。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調整與不穩定(1945-1947)
二戰期間,美國為因應大西洋與太平洋戰場,陸續成立七支艦隊投入戰爭,分別是第三、四、五、七、八、十與十二艦隊,另有戰後成立的第一艦隊。
第三艦隊基地是珍珠港,是美國二戰期間在中太平洋、阿拉斯加和北極對抗日軍的主力;1945年10月,二戰結束後即解散,防務由成立於二戰後1946年的第一艦隊承接,主要是防守東太平洋與美國西岸。
另一支也在太平洋的是第五艦隊,主要是協助第三艦隊防務,所以也在1947年二戰後解散,工作由第一艦隊接手。
而與台灣淵源最深的第七艦隊,二戰期間在澳洲的布里斯本成立,負責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海上軍事行動,參與過韓戰、越戰、波灣戰爭與台海危機。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命第七艦隊協防台灣;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正值台灣首度總統直選,柯林頓(Bill Clinton)亦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
至於大西洋一側,成立於1943年的第八、十二艦隊是歐洲海域的兩大主力艦隊,1945年第八艦隊解散後,其防區地中海、非洲西北部海域整併入第十二艦隊。一年後,第八艦隊重新設置,卻換成第十二艦隊解散,其防務改由美國艦隊司令部的大西洋艦隊與駐地中海美軍分擔;而這批地中海美軍,後來更名為「第六任務艦隊」(Sixth Task Fleet),就是日後新成立的第六艦隊前身。
而第四艦隊的負責區域則包括南大西洋、中南美洲沿岸與東南部太平洋,旨在防止美國遭受軸心國攻擊。
最為特別的第十艦隊成立於1943年,與其他艦隊不同,並沒有實際的防守海域,其在二戰時設立目的是反潛艦作戰的
協調與指揮單位,二戰結束後即解散。
第二階段:冷戰布局與波灣戰爭(1950-2000)
相較於二戰結束後的一段變動期,1950年開始美國海軍艦隊的布局明確許多,就是以防堵蘇聯為核心考量;在美蘇冷戰局面沒有太大改變的情況下,各艦隊編制進入一段很長的穩定期。
1946年恢復設置第八艦隊,但隔年又隨即重新編組,將第八艦隊改為「第二任務艦隊」(Second Task Fleet),1950年再升格成第二艦隊,並將防區從地中海拉到大西洋,同時裁撤南美洲的第四艦隊,幾乎整個大西洋防務都由第二艦隊接手。
雖原本鎮守地中海的第八艦隊被調走,但為了防堵蘇聯與穩定東南歐局勢,美國繼續在地中海佈署海軍艦隊,於1950年把解散第十二艦隊後留在地中海的美軍重新組織成第六艦隊,並重點防守地中海,與第二艦隊都同為協助北約防務的海軍艦隊。
1973年,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進行組織重整,原先防守太平洋東部、北冰洋的第一艦隊更名為第三艦隊。第三艦隊雖重新出現,但自此第一艦隊之名消失在美國海軍編制中。
1990年爆發波灣戰爭,美國在阿拉伯半島附近的海軍編制不足,由駐守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臨時協防波灣地區,也讓美國意識到有必要在此區設立新的艦隊。1995年7月,美國將停用48年的第五艦隊之名重新復活,但防守範圍已不再是中太平洋,而是波斯灣、紅海與阿拉伯海一帶,隸屬於美國「聯合作戰司令部」之一的中央司令部。
隨著冷戰的結束, 1999年歐洲、非洲西部海岸的防務,從美國大西洋司令部(USACOM)轉移到第六艦隊所屬的歐洲司令部(USNAVEUR),代表第六艦隊的防務範圍也將出現調整。2000年10月1日起,第六艦隊擴大防守範圍到歐洲沿岸、南大西洋的非洲沿海地區,分擔第二艦隊防務工作,同時也跨足非洲東岸,減輕第七艦隊防區壓力。
第三階段:科技戰與區域局勢動盪(2008-2018)
隨著全球科技與區域政局的變化,美國在近十年的海軍艦隊布局也受此影響,雖然整體編制變動不大,僅有第二、四、十艦隊的增減,但背後的原因都頗值得玩味。
2008年美國重新布局已裁撤的第四艦隊,防守範圍則是延續1950年裁撤前的中南美洲。拉丁美洲是美國後院,但不斷出現反美的左翼民選政府,根據美國五角大廈的官方說法,是要讓第四艦隊打特種戰、緝毒、人道救援。但軍事專家分析,真正的目的恐怕是給委內瑞拉為首的左傾國家政府「製造麻煩」,因此引發南美國家的諸多不滿。除此之外,美國也有防堵中國勢力伸入這些左翼政權之意。
不僅如此,美國還在2010年1月恢復了二戰後被裁撤的第十艦隊編制。第十艦隊在二戰時的任務是指揮反潛艦作戰,此次恢復設置,主要目的是因應「網路戰」,基地設在馬里蘭州的米德營區。
而在2008年第四艦隊重新成立時,原本負責大西洋防務的第二艦隊,負責區域縮小至墨西哥灣、美國大西洋沿岸。
2011年,美國在大西洋方面的防守壓力減低,並想減少經費支出,決定裁撤第二艦隊,北大西洋防務轉由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直接負責,未設編號艦隊。
第二艦隊裁撤後,大西洋局勢卻出現改變。先是中東、北非不穩局勢,加重了第五、六艦隊的戰備任務,加上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國軍事威脅再起,美國海軍的壓力越來越大。2018年5月4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察森(John M. Richardson)宣布,由於北約和俄羅斯局勢緊張,將重建第二艦隊,7月1日正式掛牌上路。
戰後艦隊布局,都是為了美國霸權
從二戰至今,美國海軍艦隊變動頻仍,雖在戰後有很長一段穩定期,但原因是冷戰美蘇對峙之下的軍事恐怖平衡,未有太大變動。蘇聯解體後,美國艦隊又進入另一次調整期,成為今日的樣貌有三點特徵。
首先是亞太防務越來越吃重,目前服役中的美國艦隊共有七支,扣除網戰的第十艦隊,總計有第三、五、七艦隊防守範圍在亞太地區,第六艦隊也有部分防區在印度洋西側,可見亞太已成美國海軍的重要防務核心。
再者,美國在美洲的控制力道也有逐步強化趨勢,2008年後重設第四艦隊增加對拉美的監控,此次第二艦隊重設,不僅能協防北約,又可前後牽制俄國與拉美,等於讓美國在大西洋的調度有更多籌碼。
最後,美國所有的艦隊編號,沒有一定的關聯性或邏輯,且艦隊幾乎是「被動」編制,如北約在1949年成立,協防的第二、六艦隊則是在1950年重整後編制;1990年爆發波灣戰爭,1995年負責波灣海域的第五艦隊才成立;委內瑞拉反美急先鋒查維茲(Hugo Chávez)在1999年當選總統、2007年第三度連任,玻利維亞左翼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2006年當選,但美國的第四艦隊卻到2008年才重設。
以上例子,雖然不是美國艦隊設置的全面原因,但相較於二戰時的主動布局,美國二戰後的艦隊分布,確實有轉向被動的「防禦」性質。但無論如何,美軍艦隊勢力遍布全球,最終的目標仍是維持美國在全球各地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