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醫學與藥物)脂漏性皮膚炎 溼熱甚浸黃水、風燥盛呈乾裂 [打印本頁]

作者: shineh    時間: 2017-9-27 09:24 AM     標題: (醫學與藥物)脂漏性皮膚炎 溼熱甚浸黃水、風燥盛呈乾裂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發炎疾病,好發於皮脂腺旺盛區域。執業中醫師徐夙玲昨表示,古籍就有記載,脂漏性皮膚炎又稱面遊風,生於頭面部,起因主由體質血燥之人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形成這種皮膚炎,溼熱甚者浸黃水,風燥盛者呈乾裂。

徐醫師指出,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皮脂腺分布比較豐富部位,比如頭皮、眉弓、前額、鼻旁、耳後、上胸部、四肢屈側、腹股溝以及其他多汗多毛等地方,臨床上最常見部位是頭皮、顏面部,基底潮紅表皮附有紅黃色油膩鱗屑,發作時常會引起騷癢,患者搔抓後不是脫屑更嚴重,就是表皮抓傷而發生糜爛、滲液,最後蔓延為一整片皮膚炎,病程隨著時間發展具有慢性化趨勢。

徐夙玲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脂漏性皮膚炎發病初起表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癢極,抓破後津黃水,風燥者流津血,像這種情況必須趁早治療,中醫辨證內治又分肺胃熱盛、脾虛溼困、血虛風燥等類型,每種類型使用不同藥材予以治療。

如果是肺胃熱盛,常見急性皮損、色紅、結痂、甚癢、黃色滲出液,伴隨心煩口渴、便祕等症狀,治宜清熱止癢,適合用枇杷葉、黃芩、生山梔、苦參片、天花粉等中藥材;如果是脾虛溼困,常見發病較緩、皮損較淡黃或粉紅、伴有大便軟黏、食慾不振等狀況,適合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薏苡仁、蒼朮、陳皮等中藥材。

如果是血虛風燥,常見皮膚乾燥、乾癢、髮乾燥易斷髮、皮膚邊緣周圍黃白色鱗屑,治宜養血潤燥,適合用當歸飲子加減玄參、生地、麥門冬、石膏、側柏葉等中藥材。

外治法常用苦參片、蛇床子、土槿皮、薄荷等成分中藥材塗擦皮膚,有助止癢、清熱、消炎。預防保健之道,建議保持枕套及床套的清潔衛生,以便避免真菌類感染;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清潔劑,最好使用適合皮膚狀況的藥皂洗滌身體;忌食辛辣厚味之品,少碰濃茶、咖啡、酒類等飲料。       

台灣新生報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