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打印本頁]

作者: robinson33    時間: 2016-5-11 12:13 AM     標題: [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書本類型】:人際關係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ISBN】:978-986-137-195-5
【內容】:

整本書共301頁。主要是闡述阿德勒的學說。內容是採對話的方式。透過教授與年輕人之間的對話,將阿德勒的學說,做一個詳盡的描述。

楔子

作者引用哲學家的話,認為「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然而在這個世界,哲學家又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這兩段話凸顯阿德勒心理學的重點,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直視這個世界。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他說: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裡創傷)而痛苦,而是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阿德勒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哲學家說: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當你實際感覺到那些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其他人,竟然將擬排除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就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換句話說,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為個人。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即便是個人能終結的煩惱,也就是所謂「內在的煩惱」也不存在。因為不管是那一種煩惱,裡面一定有別人的因素介入其中。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當我們眼前有用功讀書這樣一個課題,阿德勒心理學就會從「是誰的課題?」這個觀點切入,進行思考。

讀書是孩子的課題。所以當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讀書時,就像帶著滿腳泥巴踏進別人的家庭,干涉別人的課題。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世上的父母親的確常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但是很明顯,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欲等所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插嘴干涉。有句諺語說:我們可已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能不能坦白地找父母商量?彼此之間是不是從平常就建立了互相信賴的關係。

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會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神之後,人生的自我的已經消失不見。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刻意將刻意切割開來。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假設對方並沒有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行動,你還能不能相信他?還能不能愛他?阿德勒所說的「愛的任務」之中,就包含了這樣的提問。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如果別人是我們的夥伴,我們在夥伴的環繞下生活,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而且也可以為夥伴,也就是共同體做出貢獻。像這樣,把別人當作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

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除了家庭、學校、公司、地區、社會,還包括國家和人類全體等所有的一切。從時間軸來說,還包括過去和未來,更進一步連動植物和無生物都包括其中。

社會意識的英文是「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對社會的關注。其實在社會學所說的「社會最小單位」就是指「我和你」。只要有兩個人,就可以形成社會,產生共同體。所以要了解阿德勒所說的社會意識,就是要以「我和你」為起點。目的就是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雖然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可是這個「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一方面是人生中的主角,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分子,是整體的一部分。

只關心自己的人,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對這些人而言,其他人不過是「為我做些什麼的人」,幾乎認定大家都必須為我而轉動,應該優先考量我的想法。因此他們逾越了「人生的主角」這個分際,成為「世界的主角」,當他們和別人來往的時候,總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

雖然人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可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裏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所謂積極參與,就是正面迎接「人生任務」。要去思考「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換言之,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雙手去獲得的。

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試著把阿德勒的共同體的概念,視作為「無限大」。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不過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找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老師的權威僅限於學校這個小共同體。如果以人類社會這個共同體來考量,學生與老師都是對等的人類。當老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學生可以當面與老師唱反調。這是因為彼此是「我和你」的關係。如果彼此的關係只因為學生唱了反調就崩壞的話,這種關係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必建立,就算主動拋棄也無所謂。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當年阿德勒在提倡社會意識的概念時,也有許多反駁聲音。他們說,心理學明明應該是科學的,阿德勒卻要從價值的問題開始談起,那樣的東西根本就不算是科學。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只要是一個人,誰都可以自由自在無拘束。可是從人際關係的脈絡去思考,並非單純的自己不見了,只是無法表現出來。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接納自己,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所謂積極正面的斷念,就是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納原本的這個我,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保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主阿,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我們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氣而已。所有問題個關鍵在於勇氣。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吧。阿德勒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因為世界有許多天災、戰亂,還有不合理的況狀存在。面對這些天災人禍的人,我們無法談論人生的意義。換言之,就一般而言,人生並不存在任何可以討論的意義。然而在面對這些沒有道理可循的悲劇時,如果完全無動於衷,就等於肯定這樣的悲劇。因此,無論什麼狀況,我們都要有所行動,必須正面對抗康德所說的傾向性。

阿德勒在說完,人生沒有意義之後,又接著表示: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一般來說,人生並沒有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它意義。當我們想選擇自由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徬徨無助。所以阿德勒心理學提出「導引之星」的說法,作為自由人生的指引。

依照阿德勒的想法,最理想的狀態是「只要不失去目指標,朝著它的方向前進,就有幸福」。而那個指標,就是貢獻他人。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行。哲學家注意到一件事,就是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因為只要我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所謂的世界,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阿德勒說: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世界是單純的,人生也是一樣。

後記:跨出那一步的勇氣─古賀史健

◎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動中,才能稱之為「人」。

◎如書中所描述,要身體力行,實踐阿德勒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當中或許有一些說法和建議會讓你無法理解,難以接受,甚至想提出反駁。

◎阿德勒思想的確有改變人們一生的力量,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後記:從這個瞬間開始變得幸福吧!─岸見一郎

◎探究何謂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主題之一。

◎在柏拉圖著作中永遠留下英姿的蘇格拉底,他與年輕人對談的方式,以今天來說,就是一種心理諮商。

◎或許有很多人一聽到哲學,就覺得艱深難懂,但事實上,像柏拉圖的《對話錄》中,連一個專業術語也沒有用到。

◎用只有專家才能理解的術語來談論哲學是很可笑的。哲學原本的意義並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因為追求學習未知的事物,還有得到智慧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最後是否達到了智慧的境界,並不是重點。

◎年輕人都希望能活得真誠,可是絕大多數都被一些世故,而且自認為無所不知的錢被潑冷水,要他們認清現實。所以不是被迫放棄夢想,就是因為太過單純,以至於捲入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疲累不堪。

◎如果不知道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不斷試圖想滿足他人的期望,或在無意中傷害別人,而且也無法坦率說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那樣的人或許比較容易被身邊的人所接受,討厭他的人應該也很少,但相對的,就無法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蘇格拉底連一本著作也不曾留下,但今天我們能夠認識他的哲學,全是因為柏拉圖為他寫下了《對話錄》。然而柏拉圖並不只是記錄蘇格拉底說了些甚麼,關鍵還是在於他正確無誤的解讀了蘇格拉底所說的內容,這些智慧才得以流傳到現在。

◎岸見一郎: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讀後感想】:

看完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很累。因為要消化的東西很多。可是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總覺得想要繼續往下看。因為整本書的思維、邏輯是很連貫的,所以閱讀起來,有一種一氣呵成的脈絡發展。

雖然是哲學的書,可是它有別於中國的哲學經典(例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在文字上不會艱澀難懂,而且傳遞的內容,都跟我們現代生活有極大的關聯性。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了解阿德勒的學說,所要傳遞的意義為何。

從第一夜開始,阿德勒告訴我們要學習否定心理創傷,因為許多心理創傷,並不是自己造成的。可能是別人無心的錯誤,可是卻造成當事人心中的痛。因此阿德勒先帶領我們走出這段陰影。

到第二夜,阿德勒歸納出,其實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更精準的說法,就是我們容易為別人而活。因為為別人活,所以失去自我。然而當這兩者產生衝突時,人就會產生煩惱,這是阿德勒點出的關鍵。

到了第三夜,阿德勒延續上一夜的論述,因為為別人活,所以我們喜歡管別人的課題。尤其在親子關係上,父母親為了孩子好,做了許多的限制與管理,但實際上呢?是介入別人的課題。因此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要回過頭看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要去介入別人的功課。

到了第四夜,阿德勒明白指出,個人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段是要闡述縮小自我的概念。並且放大群體。人是一種群體的動物,在彼此合作互助之下,進而創造人類社會。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分子,可是不是世界的中心。有這樣的認知,人才不會自我膨脹。

到了第五夜,阿德勒鼓勵我們要活在當下。這個當下,並不是獨立過生活,而是結合前面的論述,讓自己成為身心健全的人。

因此看完之後,才知道自己其實在許多方面,仍有缺陷的地方。透過這本書,可以引導我們通往正確的方向。因此值得推薦。


作者: stevenko79    時間: 2016-5-11 06:42 PM

想想自己產生自卑情結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大多的時候,都是羨慕別人的時候、還有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

所以下次我在羨慕別人的時候,我應該要把它當作是一個動力並目標,告訴自己「我也可以這樣」然後積極當下的自己。不要讓自己產生自卑感,覺得「真好..」「憑什麼..」這樣的想法,這樣就是所謂的自卑情結。

「因為,人際關係只要有競爭的想法,就永遠無法與煩惱脫身。」
「有競爭就會有輸贏,一但想到有競爭、勝負,人就會開始產生自卑感;想到輸贏,人就會開始產生自卑情結\優越情結」
「不要讓自己陷入縱向關係,階級意識;人與人最好的關係是橫向關係。」

雖然不與他人比較的想法,目前的我做不到
我無意就會覺得自己比不過他人,我現在僅能做的就是意識到自卑的時候,把這份負能量轉化為動力成為驅使前進的步伐
作者: robinson33    時間: 2016-5-12 10:30 AM

stevenko79 發表於 2016-5-11 06:42 PM
想想自己產生自卑情結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大多的時候,都是羨慕別人的時候、還有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

個人認同您的做法與想法。
當意識到自卑的時候,就把這份負能量轉化為動力,成為驅使前進的步伐。
這是大多數想要改變、突破逆境的方式。
可是就阿德勒的論述中,個人覺得,關鍵不是「問題出現,然後如何解決」。
而去思考「問題為什麼會出現?」
大多數的人,如您所述,自卑的原因,是因為有競爭,想跟人比較。
可是大多數人的思考只停留在這個層次,
如果繼續思考:「為什麼有競爭、為什麼想跟人比較?」
或許心中的那個陰影,就會被放大,就會被發現。
阿德勒認為,找到問題之後,下一步就是轉化,如果不競爭、不與人比較,那該要如何行動?
因此阿德勒才提出,「我不是世界的中心」、「縮小自我、放大群體」,將焦點關注在群體,
最後才能活在當下。
個人覺得,就您的狀況,即便把負能量轉化為動力讓自己前進,表面上這是一種正思考,
可是這種思考的背後,它的深層邏輯,
是不是也隱藏著「好強」、「不服輸」、「競爭、比較」的因子。
換言之,「自卑」的情結仍然存在,只是您用正向去面對。
然而依據阿德勒的論述,應該是幫助我們脫離自卑的情結。
因此建議您,找到問題的核心,並試圖從根本轉化,才能真正擺脫自卑情結。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望您不要介意~祝福您~~
作者: 100go    時間: 2016-6-2 07:23 PM

這本不錯看,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後才去購買
裡面很多都是打破我現有的想法
值得推
作者: z1248zzz    時間: 2016-6-4 07:14 PM

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不同於佛洛伊德的觀點!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自己找藉口逃避!因為有了這些不幸你才可以逃避面對事情!但要去跨出這一步真得很難!首先就是要面堆自己的缺點!!

作者: e0921929804    時間: 2016-6-7 12:23 PM

的確 我們有時總會很在意對方的想法 害怕被對方討厭 處處妥協
作者: septem8289    時間: 2016-6-10 12:12 AM

之前聽朋友推薦後,就去購買
結果不看還好,一看不得了
很多理論算是打破傳統觀念
讓人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是本相當值得推薦的書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