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馬槊的作用
[打印本頁]
作者:
望古今
時間:
2016-3-29 09:26 PM
標題:
馬槊的作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zodiac1848
時間:
2016-3-29 11:52 PM
本帖最後由 zodiac1848 於 2016-3-30 05:32 PM 編輯
簡單而言,馬槊是魏晉隋唐之間騎兵專用的很長很粗很硬很黑的長矛或長槍
第一個問題:馬槊和其他武器的區別:一個字概括——長
古代字典的解釋:槊就是矛,很長的矛,馬上專用的矛
《說文解字》:槊:矛也。從木朔聲。
《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
《藝文類聚·軍器部·槊》:通俗文曰.矛丈八者謂之槊
史書中有槍和槊通用,比如秦瓊秦叔寶同學
《舊唐書·秦叔寶傳》:
叔寶應命,
躍馬負槍而進
,必刺之万眾之中,人馬辟易。
叔寶善用
馬槊
,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
矛和槊也有通用,比如張飛,魏晉記說用矛,隋唐說用槊
《三國志·張飛傳》: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太平預覽》: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槊曰:張益德此,爾曹敢來決死否?
第二個問題,馬槊的特性:一個字概括——插
程咬金就曾經被馬槊插出一個洞,頓時殘血:
《舊唐書·程知節傳》:
(程咬金)為世充騎所逐,
刺槊洞過
,知節回身捩
折其槊
,兼斬獲追者
具体用法,下面三個案例分別是:插人,插地、插數人,插老虎:
《太平御覽》:
虔常臨陣以槊刺人,遂貫胸高舉,以示于眾。又嘗以一手頓槊于地,騎馬偽退,
敵人爭取,引不能出。虔引弓射之,一箭殺其二人,搖槊之徒,亡魄奔散,乃命人取槊而反。
超石初行,別齎大槌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四尺,以槌槌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
(來大千)嘗從太宗獵,見虎在高岩上,大千持槊直前刺之,應手而死。
當然,馬槊也有更復雜的無雙覺醒技能,奪槊和避槊,比如尉遲恭同志:
《舊唐書·尉遲恭傳》:
敬德善解
避槊
,每單騎入賊陣,
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
第三個問題,馬槊的制造工藝,沒有確切的考古文物,我個人推測——槊不是復雜的高精尖產品
善于用槊的多是草莽——舊唐書中記載善于用槊:秦瓊、尉遲恭和程咬金,不是士兵,就是草寇
貴族名將不擅長用槊——李世民不懂用槊,向尉遲恭請教;李元吉自以為很懂,分分鐘被打成狗
《資治通鑒》:
齊王元吉以善馬槊自負,聞敬德之能,請各去刃相與校勝負……
秦王世民問敬德曰:避槊與奪槊,孰難?敬德曰:奪槊難。乃命敬德奪元吉槊。
元吉操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須臾三奪其槊;元吉雖面相嘆異,內甚恥之。
因此,我推測,槊可能是下層武夫使用的簡單粗暴型武器,類似今天AK、RPG和折凳
如果以槊是長矛為前提,那麼槊的制造工藝,可以參考單雄信徒手制造“寒骨白”
《資治通鑒》:同郡單雄信,驍健,善用馬槊,聚少年往從之。
《酉陽雜組》:
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至年十八,伐為槍,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
至于《馬槊譜序》,最早出自唐《藝文類聚》,它是六朝抒情文學,實質內容很少,原文如下:
馬槊為用.雖非遠法.近代相傳.槊已成藝.鄧蔍榮魏后之逢.武而猶質.種馬入丹陽之寺.雄而未巧.
聊以餘暇.復撰斯法.援操抑揚.斟酌煩簡.至春亭落景.秋皋晚靜.嚴霜盡降.密雨初暗.纖驪沃若.
天馬半盼.嘆金精而轉態.交流汗血.愛連干而自息.不畏衣春.鏤衢與白刃爭暉.
翠眊與紅塵俱動.足使武夫憤氣.觀者衝冠.巴童留玩.不待輕舟之楫.越女踟躕.無假如皋之箭
作者:
ltz040109022
時間:
2016-3-30 02:03 AM
本帖最後由 ltz040109022 於 2016-3-30 04:01 PM 編輯
馬槊的作用,就是穿甲。
南北朝甲騎具裝,重騎兵因馬鐙而興盛,由此而產生的破甲問題終于誕生了冷兵器長杆的巔峰——馬槊。所謂丈八矛為槊,那是步槊。
馬槊不是步槊,制槊工藝更不是古法,而是——稍(見第三部分)
[attach]113702451[/attach]
槊鋒——破甲之關鍵。
一、槍,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長器械。屬于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的長度約相當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杆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不短于20厘米。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术的基本動作。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攔、拿槍法,是擋撥防御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术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范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体,並要勁透槍尖。槍术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梨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等等。又因槍可以刺,收放極快,防不勝防,所以稱兵中之賊。
二、矛,中國古代一種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制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强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制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矛柄的制作也更為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涂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直到漢代,鋼鐵制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术的提高,矛頭的形体加大並更加銳利。
三、馬槊,古代在馬上使用的兵器,專指馬上所用的長矛。馬槊比矛的威力更大,當然,造價也更高。 南朝·梁簡文帝 《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馬槊里邊有非常多的講究。槊杆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干,剝成粗細均勻的篾,膠合而成。
拿韌木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復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后,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干數月。然后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注,漢尺),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后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准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制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志。
作者:
louis75916
時間:
2016-3-30 10:1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pili730422
時間:
2016-3-30 10:55 PM
說到步槊到讓我到想到一個小小的疑問,古中國打仗好像不流行使用超長戰矛的樣子,至少我印象中實在想不起來,就像是馬其頓腓力國王時期有名的薩里莎長矛,其長度是兩個人至四個人的身長,遠遠的看光是氣勢就夠嚇人的了(魔戒就有演出一樣的畫面),真打起來,真的是插人戳馬兩相宜,而且還是多節式組裝,方便攜帶,古中國似乎沒有這麼長的武器呢
作者:
zodiac1848
時間:
2016-3-30 11:24 PM
本帖最後由 zodiac1848 於 2016-3-31 05:04 AM 編輯
pili730422 發表於 2016-3-30 10:55 PM
說到步槊到讓我到想到一個小小的疑問,古中國打仗好像不流行使用超長戰矛的樣子,至少我印象中實在想不起來 ...
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過長達六米的不明矛杆
CCTV《復活的軍團》推測這是秦軍使用的馬其頓式長矛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那東西其實就是一個旗杆,姑且存疑
至于薩里沙長矛,我覺得更像特殊時代、特定地區的特殊武器
原料——大果山茱萸木,這種樹僅產于南歐和中東
時代——公元前350年,騎兵沒有馬鐙,長矛陣主要是步兵扛步兵用
如果同時代對應,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陣比秦始皇軍早約100年
略晚于戰國初期,可以對比一下吳起手下的魏武卒(公元前400-380年):
《荀子·議兵制》: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
簡單對比可見,中國這邊的步兵,比較早開始重視以强弩作為主戰兵器,變插插插為射射射
作者:
a7748xxx
時間:
2016-3-31 12:18 AM
pili730422 發表於 2016-3-30 10:55 PM
說到步槊到讓我到想到一個小小的疑問,古中國打仗好像不流行使用超長戰矛的樣子,至少我印象中實在想不起來 ...
中國在戰國時期的弓和弩就很廣泛的使用 再長的武器也拼不贏 太長還不容易使用
而華夏附近的民族 東方+南方愛使射擊武器 北方+西方除了騎兵還加上靈活的騎射術
使用超長戰矛 氣勢嚇不嚇人不了解 但立著的時候絕對是弓弩的瞄準點
或許中國附近的民族都太愛<箭>了 超長戰矛就...
作者:
louis75916
時間:
2016-4-1 06:2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