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金剛經了義集註》原文以及心得 [打印本頁]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1 08:48 PM     標題: 《金剛經了義集註》原文以及心得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1 10:29 PM 編輯

我自己目前還未成就,
因為看了金剛經以後,心理會漸漸明白一條修行的道路為何,也會明白自己應該還要再更加精進,以及開悟自度自己的習性。
我在看了《金剛經了義集註》後,感覺在修行上很受益,故也想把這些文章跟大家分享,隨後附上一點拙見,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成長。
我預計每2-3天分享3-4品的經節,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會在一個月內做完32品的分享,也歡迎各位大德到市面或網路書店上尋找《金剛經了義集註》來翻閱與收藏,謝謝。

-----以下開始分品分享-----

第一品 法會因由    說法聚會 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阿難是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的。當時佛在中印度的舍衛國波斯匿城。離城六英里處,有一座樹園,叫「祇樹給孤獨園」,佛就在這裡講經。
  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是有一段因緣的。原來這裡住有一位很富有的善心人士,常樂於照顧孤苦老人和孤兒的生活,人稱給孤獨長者。這位長者,看中了景色秀麗、環境幽靜的這座樹園,認為是請佛講經禪修的好地方,所以就以黃金舖滿地的數量,向舍衛國的祇陀太子買來供養佛講經。
  後來,祇陀太子知道長者買樹園是為了供養佛講經用的,於是在這座樹園蓋了一所講經堂,名字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當時佛弟子有一千兩百五十人,都是追隨佛三十年,發菩提心成就佛菩薩的禪行者。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時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天早上,又到了佛用餐的時間,佛照常穿好衣服,持著缽走入波斯匿城內,托缽化緣去了。到了城內,佛一家一戶,化緣完畢,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後,收好衣缽,洗完腳、敷好座位,就在座位上禪定。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導弟子們,過午不食,是因為祇樹給孤獨園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來回走路托缽耗時,每天若為了吃飯化緣,哪裡有時間禪坐修行,所以佛才說,過午不食。
  現在的修行人,因為環境的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不必墨守成規的過午不食,一切隨緣吧。

感想:
  在第一品的後段,我看到經文記載佛陀親自行腳、托缽,他並沒有身為「佛陀」的架子,不會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反而讓人感覺到他的尊貴以及謙卑, 釋尊的法相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謙卑、圓滿的,我認為擁有一顆謙卑的心,會讓自己處處受益,謙卑不驕慢,內在的理智光明也會顯現,讓我們更能分析事理、分別是非。
  佛陀讓人尊敬的地方,不僅是因為他所說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身行與心意讓人感受到慈悲與寬容。



補充內容 (2016-4-6 04:57 PM):
可至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網頁觀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義集註三十二品》圖文版,內有金剛經原文以及註解內容。

補充內容 (2020-2-18 11:12 AM):
多年之後在看到當時自己的言論,感覺自己過去也是很無知。
略聽聞一些說法,便以為自己了解了大道,禪修略有心得,便向人宣說,但戒行不足。

補充內容 (2020-2-18 11:12 AM):
後來接觸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才發覺自己很可能被魔所惑,遂才慚愧、懺悔。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1 09:03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1 09:21 PM 編輯

第二品 善現啟請        善現長老 啟請佛訓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從座位起來,袒露右肩,走向佛前,右膝跪地,手結金剛印,合十為禮,很恭敬的向佛請法說,世上最偉大、最尊貴的師尊,我佛慈悲,常愛護我們這些修菩薩行的禪修弟子,又這麼有愛心的善巧方便,教導我們這些修行菩薩行的禪修弟子。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師尊,弟子現在有個問題,想請師尊開示。問題是善男眾,善女眾,發願成就,身心性三正等解脫,見證無上菩提心願,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願,應如何安住保有這菩提心,不被退轉?又應該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須菩提,照你所說,師尊平常就很愛護你們這些菩薩行的禪修弟子,也常不厭其煩、耐心的教導你們這些菩薩行的禪修弟子,你們就好好的用心聽,師尊現在就為你們解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男眾,善女眾,發願成就身心性三等解脫,見證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願,如何來安住保有這菩提心不被退轉,又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

「唯然,釋尊,願樂欲聞。」
  須菩提說,是的,師尊,我們都很高興聆聽師尊開示。

感想:
  在許多篇佛經裡都可以看到,每次 釋尊要說法前,都會有一位弟子來請佛開示;換作在自己身上的話,遇到問題時,也要懂得開口向善知識請益,也許他就一直在等著這個機緣,好來回答自己的問題。
  在這品中須菩提向 釋尊請益:「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這個問題在現在的社會裡也很常出現,很多人心裡有苦、身不由己,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人時,大多也會有所同情,也會幫忙想一些善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不過不同的人提出的方法,有時也不太一樣,效果也不一定能夠究竟地解決問題──針對須菩提的這個問題,佛陀接著在下一品中繼續開示。



補充內容 (2016-4-6 05:06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1 09:20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1 09:20 PM 編輯

第三品 大乘正宗    最大之乘 最正之宗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告訴須菩提說,所有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大菩薩,應該這樣降伏自己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凡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是卵生的眾生,如家禽鳥類,如人體內的寄生蟲;像是胎生的眾生,如人類哺乳動物;像是濕生的眾生,如水族中的魚蝦,如人體內大小腸的細菌;像是化生的眾生,如木頭因潮濕腐爛生出來的白蟻,如人體內的細胞蛻變而成的癌細胞,如眾生色身滅度後的靈魂。
  像是有色身、有形有相的眾生,是可以用眼睛看見的眾生,如人類、動物、魚族類;像是無色身、無形無相的眾生,用眼睛看不見的眾生,如微細細胞、如靈界中的靈體。
  像是有思想的眾生,如先知先覺,已開悟的修行人;像是沒有思想的眾生,如不知不覺,不開悟修行的人類、動物;像是似有思想,似無思想,後知後覺的眾生,如修行而未開悟的人。這些眾生和他們的罪業,我都全部令他們的靈性度化,進入清淨光明的無量壽無量光的世界。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而滅除度化眾生所有的一切罪業,像這樣滅除度化,有無量無數、無邊無盡的眾生罪業,實在再沒有眾生的罪業可以來滅除度化。須菩提,你知道甚麼原因嗎?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告訴你,假如有我執、法執的我相;有貪嗔癡慢疑的人相;有弱肉強食、終日遊手好閒的眾生相;有害怕人老、生病、死亡的壽者相,有這四種心相的人,就不是菩薩。

  在這一段經文裡,佛說到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裡所指的眾生,不是外界六凡的眾生,而是自己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發願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滅盡內心的煩惱罣礙,才能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滅除身體內的所有眾生,及一切罪業,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

感想:
  針對這一品的註解,我可以認同「度盡眾生」的意義,因為以我自己作為例子:有時候我很清淨,有時候卻很無明;有時候身體很健康,有時候卻感染病毒而生病──我自己覺得自己所受苦與輪迴,世自己過去所作的惡業所致,若要清淨這些惡業,就要常行六度波羅蜜,行法布施、財施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健康與靈性的解脫,同時也透過持戒,讓自己不要在作惡業;忍辱對目前的我來說,是要打破自己的執著;將生命中的時間,都投入在正法的修行上,同時也沒有煩惱、怡然自得,精進身心靈的圓滿上是我必修的功課;禪定讓我回歸到自性本心,同時也能更善於相應佛陀的教誨並進入佛性的境界──一點一滴的行為,都是為了讓眾生的靈性清淨解脫。
  我覺得金剛經寶貴之處,就是他明指了修行的真義。



補充內容 (2016-4-6 05:06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1 09:50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1 09:59 PM 編輯

第四品 妙行無住    奧妙之行 本無住著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佛接著說,須菩提,菩薩於法修行,行於布施,應作無相布施,而不作有相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謂不作色身的布施,不作聲香味觸法的身相意識布施,如蓋醫院、設慈善機構、如捐款給醫院、捐款給慈善救濟機構、造橋鋪路。這些人間的小福德,應該是由社會愛心慈善人士或政府來作,這種利益於人身的有相布施,其福德不大。
  菩薩要做的是無相布施,如蓋佛堂講經、設道場禪修、護持佛堂道場、接引眾生修行、助印佛經、弘揚修行正法,這些都有利益於靈性的清淨解脫,成就無上菩提。這是無相布施,這種布施才是真功德,其功德不可限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如何,東方虛空,可以想像有多廣大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師尊。
  佛說,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虛空,可以想像有多廣大嗎?不可以,師尊。
  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行無相布施,其福德就像虛空一樣不可限量。須菩提,菩薩行於布施,應該照我所教導的方法,作無相布施,而不作有相布施。

感想:
  也許有人會對註解感到疑惑,難道真的都不需要注重「身相意識布施」嗎?不用蓋醫院、不用造橋鋪路、不要去作人間的小福德?
  這讓我產生了另一個聯想,如果我們蓋了醫院、組織政府、發展建設,但是其中主導一切行為的人,都沒有一顆修行的心,沒有仁愛也沒有因果報應的概念,那這些組織、行為最後會變成什麼結果呢?所以對修行人來說,靈性布施、開啟善念與智慧,相較於有相的布施行為,是來的重要許多的──如果一個企業的老闆擁有良心,他在組織規劃時就會很謙卑、細膩地分析每件事情的因果,他作了決定不只利益員工、利益社會、更可能利益長久的民生。
  所以對於菩薩行者來說,行無相布施的意義與所造成的福報,也確實比有相布施來的大。
  當然,為了更精進地去行無相布施,菩薩行者也將融入社會、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才能夠在生活、工作中接引大家來修行,立功、立德、立言。



補充內容 (2016-4-6 05:06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2 10:57 PM

第五品 如理實見    自如之理 乃見真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問須菩提說,你認為怎麼樣可以身相見佛?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師尊,不可以身相見佛。是什麼原因?須菩提說,師尊所說的身相,不是一般人的身相,一般人的身相可以用眼睛看得見,佛的身相是法身,所以不可以身相見佛。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告訴須菩提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假如所見到的一切相,都是佛的法身,就真的見到佛了。在這裡要加以說明的是,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之一,所謂的報身、法身、應化身。雖說佛有三身,其實是一真佛身,祇是分別方便說。
佛的法身,遍諸法界,法身是智慧妙用的光身,是智慧之光。最上乘禪行者,具足般若智慧後,在禪定中,行深入於深定妙定時,放出清淨自性之光,就可以見證到佛法身金色的無量光。

感想:
  佛的真身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這讓我聯想到,有些人以為每天對著法相禮拜,就以為算是禮佛了,但真正的佛並不能夠用身相見。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見佛了,但是我的內心可以隨順佛理,有時候當我以一顆虔誠的心來閱讀佛經時,我會看到經典上有紅色、綠色或金色的光,但佛經明明是印在白紙上,而我在看經典時,也會接收到一股清淨的能量在心中化開,讓我明白自己的內在是有清淨的。
  我覺得憑自己目前的智慧功德,很難如同佛陀一般用語言道出非語言所能及的境界,也許尚不能有此強求,但總感恩有許多貴人出現,讓我可以接上經典智慧的因緣。



補充內容 (2016-4-6 05:06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4 12:19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4 12:23 AM 編輯

第六品  正信希有          生正信心 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信實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向佛說,有些人聽到不可思議經文後,真的會實在相信嗎? 佛回答須菩提說,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說,你要知道,當師尊涅槃後的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修行人,看到經文中的章句,能深信不疑。
  你應當知道,修行人已經在前世就追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等諸佛修行,而種下善根。甚至於已經在累世的無量千萬佛的道場,種了很多善根,一聽到經文內容,乃至一想到就會生出清淨信心。

「須菩提,如來悉之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師尊全都知道,也全會看到這些行經的修行人,已經得到無量福德,是什麼緣故?因為這些行經的修行人,不再有我、人、眾生、壽者相,沒有身相,也沒有心相,沒有我執、法執的障礙,也沒有意識和知識上的障礙,什麼緣故?有人如果為滿足內心欲望需求,而以心取相,就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如果執著身相,就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什麼緣故?如果執著意識上妄念相,就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所以不應該執著身相,也不應該執著心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以這種道理故,師尊常說,你們這些修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修行人,知道我說法就像筏船渡河,到了岸邊,就要把竹筏丟掉,一切有相法,都要丟掉,何況不是正法,同樣都要丟掉。

感想:
  按這品的開示,其實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感想」;我會按照經典的開示去參:什麼是法相?如果按照註解說的是「身相」,那就可以參出一件事實:我們會憑藉自己的五感去接收許多的資訊,這些資訊進來以後會構成我們的許多想法,從我們開始思考這些事情以來,我們就執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相,有些時候我們還會用混亂的資訊來擾亂視聽,這些妄念意識也造成了我們的執著,所以必須要進入深定、妙定,才能在禪定中離開這些身相、妄念意識,見證到最初的本心、自性。
  如果有了這樣的見證,也就不需要再執著於「法」,而要再從見性起修,地地精進。



補充內容 (2016-4-6 05:07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4 12:36 AM

第七品 無得無說          空則無得 寂則無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師尊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嗎?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又問,師尊有說法嗎?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說,如弟子所領悟了解,師尊所說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法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沒有一定法由師尊來說。是什麼緣故?因為師尊所說的法,因人施教,因根器不同而隨緣度化,都不是用一般求學問的方法學到,是要用心與師尊的法相應而開悟。
  這種法,不可能用言語來表達其真如實相,是超意識的法,是超智慧的法,是心靈上的覺悟解脫,是無為法,所以一切聖賢都以無為法修行的境界,而有所差別。佛所說的無為法,是無上法,是無等等法,是實相無相法,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感想:
  從金剛經到目前的開示裡可以參悟到,佛所傳的法並不是有相法,而是無相的佛性智慧,智慧可以應化在不同的事物上,雖然無相卻擁有不可思議的造化力;由此段經文也可以參悟到:「佛曰不可說」所指的可能是佛心的智慧是無量的,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是言說不盡的。


補充內容 (2016-4-6 05:07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4 12:49 AM

第八品 依法出生           諸佛之法 依此生出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拿來布施,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是非常多,師尊。
  這三千大千世界,等於三大銀河系的世界,在布施的價量上來說,當然很多福報,但是如果是作為有相布施,祇是人間福德,而不是無相布施的真功德。所以師尊才會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又說,再有人用金剛經其中的四句偈語,為他人說法,他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什麼緣故?須菩提,十方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都是從金剛經的經文開悟解脫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無為法,是實相無相法,是究竟法,而不是有相法、方便法。


感想:
  當我看到這一品時,內在是很法喜,因為佛陀的這一段開示,正說明了金剛經的意義殊勝,勝過世間的一切財寶:世間的財寶會生滅、毀壞,而人就算擁有在多的財寶,終究也不能與其長相守,但是按照金剛經的經文來開悟,卻能夠證得諸佛無價無壞的佛性法寶,其殊勝意義遠大於一切世間之利益。



補充內容 (2016-4-6 05:07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4 01:21 AM

第九品 一相無相           只此一相 本來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一個證到須陀洹初果聖位的人,還會有得到的念頭嗎?須菩提說,不會的,師尊。因為須陀洹是已經斷除見惑,而證得初果羅漢聖位,當然不會入於凡塵的色聲香味觸法,須陀洹已經是六根清淨,不入於六塵,名為須陀洹。
  證到須陀洹初果羅漢聖位的人,圓寂後直接往生欲界天天上,享受天福,等天福享盡後,還會回到人間一次,繼續修行,了脫人間修行未了的思惑、三毒二邪。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斯陀含果二果聖位的人,還會有果位念頭嗎?須菩提說,不會的,師尊。是因為斯陀含果名為一往來。就是說,證到斯陀含二果羅漢聖位的人,一往往生天上,一來來到人間修行。也可以留在人間,繼續修行解脫思惑的三毒二邪後,直接超越欲界,證入色界三果羅漢聖位,不必往來天上人間,所以說實無往來,名為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的人,還會有得阿那含果位的念頭嗎?須菩提說,不會的,師尊。因為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的人,已經升到色界天上了,所以名為不來,而實際上,也可以在人間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實際也在人間一次證得,所以說實無不來,名為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佛再問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證得阿羅漢道四果聖位的人,還會有證道的念頭嗎?須菩提說,不會的,師尊。因為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內的煩惱,也了脫生死輪迴,入於無生,既無生無滅,諸法空相,已經到了羅漢最高聖位,實在沒有法,名為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味,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假如自己認為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就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須菩提說,師尊,弟子還記得師尊曾說過我是得了無諍正定,是人間中最為第一,還說弟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是,當時弟子沒有這種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師尊,如果弟子有得阿羅漢的念頭,師尊就不會說弟子是阿蘭那清淨的禪行者。以弟子不著相,所以師尊才會為弟子取名,說弟子是阿蘭那清淨的禪行者。

感想:
  修行初果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卻仍然要輪迴,可見要跳脫輪迴,確實還需要開悟的智慧與如實的修行;修行二果斯陀含果,又稱為「聲聞」果,是因為聽聞四聖諦而決定修行「苦集滅道」,行「八正道」而明確解脫一切生活業力,解脫一切欲界業力,從而不入輪迴;阿那含果又稱為「緣覺」果,緣覺行者致力於參悟如何「不生」,因為不生也就不滅,從而證道「十二因緣」,了悟眾生累世輪迴的因緣,因而斷絕「生因」,所以也不結婚生子。



補充內容 (2016-4-6 05:07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shen9999    時間: 2016-3-14 12:00 P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3-14 01:21 AM
第九品 一相無相           只此一相 本來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 ...

發表心得之時,建議樓主還是要多攝取些基本知識啊!譬如:

名相:聲聞
釋文: 梵語 rvaka,巴利語 s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名相:緣覺
釋文: 梵語 pratyeka-buddha,巴利語 pacceka-buddha。音譯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以上出自佛光大辭典。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5 08:09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5 08:23 PM 編輯
shen9999 發表於 2016-3-14 12:00 PM
發表心得之時,建議樓主還是要多攝取些基本知識啊!譬如:

名相:聲聞

您好,謝謝您的回應,我於此也來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部分: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宇宙間共有十個法界,這十個法界分別是「地獄」、「惡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眾多語言版本、翻譯也許不同,但在實際的意涵上應當是相通的,他所描述的十個不同的靈性層次。

  姑且不論我們所對於「聲聞」這個字眼的定義是什麼,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就正說明了「聲聞」的果位是一種實相,我不需要在字眼上過分地計較,只要能夠真正地離身相、心相,見證實相,那就是真的見證了。

  另外,我所知道的「聲聞」是指修「苦集滅道」的行者,也就是先了解自己在這個世間中,所要面對的諸多苦果,其實都有一個苦因存在,我們把這些苦因給消除、清淨以後,自然就不會有痛苦了。

  比如說,有一些人身體不好、很多病痛,但沒有修行道正確的方法,所以不知道如何把這些苦果也滅度掉;以我來說,我過去曾受「淫業」所苦,但當時我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淫業」,更不知道如何滅度,只覺得自己在與女生交往或者談話時,內心都有一種無法自處的糾結感,有些內心明明不想要去做的事情,身體卻很主動地去做了。

  後來在禪定後,離開了身相,發現身體其實就是身體,我可能在觸覺上有很多地覺受,但那並不影響我的主意;同時也離開了心相,我發現在自己身的器官,原來曾有「貪」的意識,但我離相以後用清淨的心取代貪心,自己也就不會受到干擾了。

  我想為何第九品稱作「一相無相」,所要表達的是「要見證到實相,首先要做到離相,離開身相與心相,在無相中見證實相」,而實相就是真如實相的「一相」。


  關於十二因緣,我的智慧可能還不夠,我可以先轉載一段開示,供您作參考,以下開示恭錄自《金剛經真修實證》:

...
  前面說到,「須陀洹」是「入流,而無所入」,「斯陀洹」是「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這裡說「阿那含」是「不來,而實無不來」,乾脆不來了,而實際上沒有不來。

  什麼叫「不來」?就是不要再投胎,不要再來人間,不要再「生」了。因為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無生」就「無滅」,「有生」就「有滅」,所以阿那含是找到了可以不死的原因,那就是不要再「生」,不要再往生,不會再輪迴,完全的解脫。

  換句話說,就是不再生於六道,也就是修到無生。所以阿羅漢三果「阿那含」是修到無生,既然無生,當然也就無滅。

  修到阿那含果的人,是很有智慧的,因為他一直在參:「我這樣生生死死,輪迴不已,今天生於人間,然後死了,下輩子不知又會生在六道中的哪一個世界?雖然投胎的外相不同,可能是人,可能是動物,可是都會生死,都會生滅。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這一世來了,就不要再生了呢?」

  這種修行方式跟修仙道十分相似,仙道有所謂的天仙、金仙、神仙…等,其修行方法就是讓自己不要死,既然色身來到人間,就不要死,於是就拼命的往大自然界去探討,去修行,所以和阿羅漢三果「阿那含」的修行方法一樣。

  由此可知,證到阿那含果的修行人,首先是想到自己。現在,我們也不妨想想自己,現在我們已經幾十歲了,當我們還沒有來到人間之前,還沒有生下來之前,究竟是在哪裡?在沒有色身的時候,我們的「人」在哪裡?「靈性」又在哪裡?今天我們生而為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這樣一直參。

  我們之所以會投胎為人,就是因為「無明行識」,當一個人無明的時候,就會造業,「行」是造業,「識」是帶著業報的意識,這種累世的記憶就是基因。也就是說,我們會因無明而造作諸業,「識」就是一種意識的結果,我們就是隨著這些業識而輪迴、投胎,流轉於六道。

  說得更清楚一點,一個人從「無明行識」而「入胎」,也就是「名色」。入了母胎,數月之後,就俱足「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然後十月足胎,就哇哇落地,來到人間,這叫做「觸」,觸地,出生來到人間。

  一個人出生以後,從「無明」、「行」、「識」,到「名色」、「六入」,十月懷胎以後,「觸地」,然後慢慢長大,感受到很多人間的善惡及人情冷暖,一般說來,剛出生的孩子,大都被照顧得很妥善,備受父親、母親、長輩的喜愛,這是好的感受,當然也有不好的感受,像是受涼、感冒、發燒…等等,這叫做「受」。

  等到長大以後,就會開始有愛欲之心,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或是上學以後,愛讀書、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的父母親…等等,這是「愛」。甚至到長大成人,就會想把所愛之物據為己有,這就是「取」;到了適婚年齡,就與心愛的對象結婚,這也是一種「取」,結婚以後,就「有」下一代,然後又繼續「生、老、病、死」,就這樣一直輪迴不已。

  而修行阿那含的人會這麼想:我不要再生了,從今天開始,我要設法讓這一世成為最後一站,在人間,我修行證道、成就了,就到聖位,就不再輪迴,不再「生」了。

  阿那含者修行見證十二因緣,在我的認識裡,「緣覺」果的修行人也是修行見證十二因緣,故我也認同「阿那含」果與「緣覺」果為同一之說。

補充內容 (2016-3-15 08:26 PM):
我將繼續分享了義集註與心得,如您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再提出來討論。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5 08:45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5 08:46 PM 編輯

第十品 莊嚴淨土           成就莊嚴 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告訴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師尊在很多世之前,在燃燈佛那裡,接受燃燈佛授記,有得到授記成佛之法嗎?須菩提說,沒有,師尊。師尊在燃燈佛那裡,實在沒有什麼法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又問,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菩提有莊嚴佛土嗎?沒有,師尊。因為講莊嚴佛土,就不是真正的莊嚴,只是名相的莊嚴。真正的莊嚴是絕對的清淨,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圓滿,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這種道理,所以一切菩薩、大菩薩,應該這樣生清淨心,不應該在心裡著相,也不應該在心裡執著聲香味觸法的妄心、妄相,應該不要讓世間根塵有所住,而另生起本有的清淨心。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佛再問須菩提,譬如說,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那麼高大,你認為怎麼樣,這個身大不大?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說,非常高大,師尊。因為師尊說身,不是人的色身,他是法身,是無相法身,是名為大身。

感想:
  我自認自己是還沒有像佛、菩薩那樣圓滿的,我還有很多習性需要靠修行來改正,就算我自己在修行上有些小見證,但不能表現得自滿,否則自己可能也就成了「增上慢人」。
  在這一品中, 世尊也強調了菩薩行者也要有離相的清淨心,在修行得過程中,離相、清淨,似乎成了很重要的修行功課。



補充內容 (2016-4-6 05:07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6 05:25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6 05:27 PM 編輯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       修無為福 勝於布施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問須菩提,印度這一條最大的恆河,恆河中的沙子,你認為多嗎?須菩提說,非常多,師尊。像恆河一樣大的河,已經數不清了,何況是恆河中的沙,更是數不清。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師尊今天實在地告訴你,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以一粒沙當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用敷滿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非常多,師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眾,善女眾,持金剛經中一小段的四句偈語,為他人說法,其福德會勝過前面,用無量七寶布施的福德來得更多。


感想:
  用七寶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卻仍然是物質的福報,是生滅的物質,雖然高貴,但仍然不能使人俱足靈性解脫的智慧;相比之下,用金剛經的精義、四句偈來布施,所得到的卻是靈性解脫的功德;但並不是指布施經文就可以解脫了,還需要真修實證,讓自己的意識清淨,並修行正法、禪定,讓自己見證到真如的實相。



補充內容 (2016-4-6 05:08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6 05:43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6 05:48 PM 編輯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受持正教 天人尊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其次,須菩提,隨緣為人解說此經,乃至其中的四句偈,要知道講經的道場,會有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護法神來護持供養,就和護持供養佛塔寺廟一樣。何況有人盡力奉行此經,為人讀誦解說。天龍八部等護法神,同樣會來護持供養。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大家應該知道,這位奉行此經的修行人,一定會成就第一稀有之法,那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經典的地方,就會有佛護法,所以見經如見佛,奉行經典的佛弟子,都會受到尊重。
  有禪行道場的地方,同樣也會受到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天龍八部護法神,供養道場,護持正法。所以你們也要尊重自己,莊嚴自己,清淨禪修。

感想:
  我覺得自己雖然是在分享金剛經的經文,但是並不代表我已經覺行圓滿,也因為我還未完全證道金剛經的境界,畢竟還有許多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業力要清淨。
  但是現在的人好像會有一些習性,就是貢高我慢、或是道貌岸然:也許自己只是有一點點小小心得,就好像自己比別人了不起、自己所說的就是對的,事實上我也曾發現過自己有這樣的習性,每當我發現到後,我也會盡力、想辦法去改正。
  我也不敢因為自己在文字上分享了金剛經,就當作大家都應該要來供養我,因為我未必有那樣的水準,但我相信法界會有真實的安排:人用因為自己的眼見、耳聞、想法等來分別事件是否公平,但就宇宙法界的運作來看,一切都是公平的,如果我有過錯,理應要有報應,讓我可以察覺自己的過失;如果我有有相福報,那也是因為因緣合和而來,便要學會感恩與知足,但所謂的有相福報,真的都不比見證到本心、自性、甚至是佛性來的永恆與圓滿。



補充內容 (2016-4-6 05:08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8 02:32 AM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當如此法 承受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當時,須菩提請示佛說,師尊,這部經要命名什麼經,我們佛弟子要如何奉行?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告訴須菩提說,這部經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你們應當信守奉行金剛經。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稱的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是智慧到達彼岸的佛地。所以金剛經,可以令人開悟,得到智慧,而到達佛國淨土的世界第一稀有經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繼續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師尊,如來沒有說過法。為什麼須菩提會回答如來沒有說過法?他認為佛法不是講給人聽的,如果佛法可以用口說,那就不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是所謂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佛法是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佛法是開悟悟性的,佛法是要明心見性的。
  所以,佛法不是用來拜幾萬遍,唸幾萬遍,唸到佛的耳朵都癢了,也聽煩了,還有人認為這樣就是修行,而且始終堅持這種修法,這就是法執。佛法不是用說的,不是有人用手指明月,就認為指明月的手指就是明月。所以,須菩提回答佛說,沒有說過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又問須菩提說,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師尊。須菩提,這些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世界。佛為什麼說微塵非微塵,名為微塵;世界非世界,名為世界。因為微塵和世界都是一樣無有自性空相,不能永恆存在,這不能永恆存在的空相微塵和世界,都是名相的微塵、名相的世界。
  所以佛說非微塵、非世界,是名微塵、是名世界。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空相,不能永恆存在,所以人也是非人,是名為人。如果人真正能超越非人兩個字,非人兩字合起來寫,俳就是佛字,就要恭喜大家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再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不可以的,師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什麼緣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為什麼須菩提回答佛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他的理由是,這三十二相不是佛真正的法身,而是佛為度化眾生,隨緣應化的化相,他是可變性的,是生滅性的,不是佛的真如身。所以,佛說三十二相非相,既然不是真如實相,須菩提回答說,三十二相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就是說以累世的身命布施,當然他的福德很多。另外有人,以金剛經中的一小段四句偈為人解說,這人得到的福德,要比前面用累世身命布施者福德更多。
一個人除了修行正法之外,更應該隨時為自己種福田,如設道場,方便眾生修行,介紹接引眾生共修,供養護持禪修道場,為人廣說經典,護持助印經典,令眾生開悟,解脫自在。
  十方諸佛,都具足功德,具足莊嚴,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感想:
  我自從修行以來,也曾碰過真真假假的修行方式,但是透過金剛經以及一些經典的講解,卻能夠一一剝開我內心的糾結。
  我覺的金剛經是一部很殊勝的經典,他在講的是修行必須要解脫身相、心相,才能見證實相。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有煩惱、妄心,但在自己開悟以前,並不了解要如何解脫,也不知道到底讓自己痛苦的原因是什麼──但是金剛經的教導卻很明瞭,要我放下自己的身相、心相,因為那些畢竟都是外緣,指有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答案,才能夠真正的自在與放下。
  但是這只是說明了自己有一小部分的開悟,再修行上仍然還是要繼續秉持謙卑的心,繼續圓滿自己的功課,我在這裡也只是想先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小部分心得與金剛經,但我自知我還未完全解脫,還再前往「非人」的修行到路上。



補充內容 (2016-4-6 05:05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18 03:14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18 03:14 AM 編輯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       離諸形相 自得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當時須菩提聽到佛為他說的金剛經,大徹大悟而感動得痛哭流涕,向佛說,世上最偉大、最尊貴、最稀有的師尊,佛說這樣無上甚深微妙法經典,弟子過去所得到的慧眼,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如此殊勝的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師尊,如果再有人聽到金剛經,信心清淨,就生實相,應該知道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師尊,所謂實相者,就是非相,所以如來說,名實相。
  為什麼須菩提會認為實相是非相?雖然說的是實相,實質上還是有名相的實相,所以佛說實相就是非相,是名實相。須菩提繼續說,師尊,弟子今天聽到最殊勝的金剛經,對弟子來說,信解受持奉行,不會很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果當來世的人,五百年後有人聽到金剛經,就信解受持奉行,這個修行人,就是世上第一稀有。什麼緣故?這修行人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怎麼說?我相就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什麼緣故?離一切諸相,就是名諸佛。當須菩提聆聽佛為他說法後,深深的有所開悟,就向佛表白以上的大道理之後,佛說,你說得真對,如是如是。
  佛接著說,如果又有人得聞金剛經,能相信此經的殊勝,不驚嚇、不恐怖、不畏懼,這人實在是很稀有。這段經文,要解釋一下,大家會說,為什麼看到這麼殊勝的金剛經,難道還會有人被驚嚇,覺得恐怖、畏怕嗎?意思是說,金剛經經義殊勝得沒有被嚇倒,不驚不怖不畏,是對金剛經殊勝而驚嘆的形容詞。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師尊又問須菩提什麼緣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這一段經文,佛為什麼說第一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所謂第一波羅蜜就是六度波羅蜜中的第一項「布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是要去行布施的,有三項布施,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而不是光說不做的。所以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相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相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要做到無生法忍波羅蜜,而不是空談,所以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佛說,須菩提,師尊在過去世,被一個凶惡殘暴的歌利王割截身體,師尊當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緣故?師尊以前在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該會起嗔恨心。
  須菩提,師尊又想到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師尊在那一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須菩提,菩薩應該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則為非住。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該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著利益一切眾生故,應該不住色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在前面的這一段經文,有幾句佛說的話,比較難懂,就像前面左右放兩個水杯,其中右邊的杯裝滿水,左邊的杯是空的,有人把右杯水倒進左杯水,再從左杯水又倒進右杯水,你說這一杯水,是應該裝在右杯對,還是左杯對。其實,倒來倒去的水,還是原來的水。這左杯水和右杯水是名相差別,唯一不差別的,就是裡面的水,仍然是原來的水。
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波羅蜜,「即非」應該當作「就不是」來解釋,整句是第一波羅蜜就不是波羅蜜,前面也說明過,第一波羅蜜是布施波羅蜜,是要去行布施的,是務實的,口裡說的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道理還是一樣。

  佛說到過去世,曾經被殘暴的歌利王割截身體,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國王和王妃出遊,遊累了,國王就坐下來休息,就這樣睡著了。王妃們看到國王睡著了,就四處走動,走在一處洞口,看見裡面有修行人在禪定,王妃們就走進洞裡看個究竟。
  原來,洞裡禪定修行的人就是佛,於是王妃們就請佛說法。佛說,很多人都貪榮華富貴,但是人間的榮華富貴是一時的,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我們都應該想到天上的榮華富貴才是永遠的,才是真實的。有智慧的人,應該早日覺醒,找到自己的師父,教你如何行功德,如何禪定修行。
  說著說著,國王已經睡醒來到洞口,看見王妃們與佛在一起,就大發雷霆說,你怎麼誘騙他們。王妃們同聲說,他沒有誘騙我們,他在為我們講人生道理。
  國王就問佛,你是不是阿羅漢?佛說,我不是阿羅漢,我是在修忍辱波羅蜜。國王一聽,好一個忍辱波羅蜜,我把你耳朵割掉,截斷四肢,看你如何忍辱。於是拿起身上配刀,割下佛身上耳朵,並截斷四肢。這時四大天王大發金剛相,於是暴風雨大作,雷霆萬鈞,嚇壞了國王。國王就趕緊向佛求饒。
  佛說,雖然你是暴君,兇殘惡極,我還是原諒你。以後,不要這樣殘暴不仁,我於來世成佛時,一定先來度你。原來這位殘暴的國王,就是來世佛成佛的時候,在鹿野苑初度比丘的憍陳如。

  好了,故事就講到這裡,接下來再解釋,我相即是非相,我、人、眾生、壽者相也是非相。非相在這裡應解釋為不應該有的相,我相即是不應該有的相,我、人、眾生、壽者相即是不應該有的相。所以,佛說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

  佛又說,不應住色生心,有人看到一部漂亮的車,豪華別墅,就想要得到,因為心裡有車、有別墅,就是住色生心,我想升官發財,也是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是人的根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塵。
  我聽到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不高興,聽到又要大地震了,就心驚膽跳,日夜不安,這就是住聲生心。有人吸香煙,吸毒生心,喜歡香煙、毒品成性,是住香生心。有人喜歡酗酒,中毒成性,是住味生心。有人喜歡到色情場所,喜好成性,是住觸生心。有人想當國會議員,想當總統,想成為大富翁,就是意住心,這叫做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非住是不應該有住相。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應該有的相叫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裡的非眾生,解釋為不是眾生,因為眾生即是菩提。
  眾生經過開悟正法修行,可成就菩提,眾生不是永久都是眾生,所以名非眾生。佛說,須菩提,如來是說真話的人,說實話的人,說真理的人,不說大話的人,不說妄語的人。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無上菩提法,是無實無虛,無有無空,是中道。須菩提,菩薩心,住於法相而行布施,這種有相布施,就像人進到黑暗處,什麼都看不見。如果菩薩心,不住法相布施,對於靈性的無相布施,就像人有眼睛,看見陽光,看見形形色色萬物。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能夠受持奉行,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就可以用佛的神通智慧,全知道這位受持奉行金剛經的修行人,也可以看見他們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感想:
  佛陀在這一品中的開示,指出了真正的六度波羅蜜,並不是嘴裡名相的六度波羅蜜,而是實際執行、有功能的六度波羅蜜,對我而言,簡而言之就是要務實,不能夠光說不練,尤其在面對自己的修行時,更應該要反求諸己而非針對他人。
  我的修行方法也會遵守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實地執行,並且一路精進下去,直到彼岸;每每在分享這些開示時,都會想到自己的過失,故也希望能將這些開示與有緣大德共同勉勵。



補充內容 (2016-4-6 05:08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23 11:42 PM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       受持此經 功德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在一天上午,以恆河沙那麼多累世身命布施,到了下午,又以恆河沙那麼多累世身命布施,到了晚上,也用恆河沙那麼多累世身命布施,這樣的無量千萬億的累世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如果另外有人,聽到金剛經,深信不疑,他的福德勝過以累世身命布施的人,祇聽到金剛經就相信,就有這種無量功德,何況是印經,受持奉行,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當然有更多的無量功德。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願大乘菩薩行者說,為發願成就無上菩提的禪行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能夠受持奉行,廣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如來全會知道受持奉行金剛經的人,全都會看見他們,都得到不可限量的成就,不可思議的成就功德。像這種人,才有資格承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大業。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什麼緣故,須菩提,如果祇樂於修行小乘佛法者,是說祇修個人的成就,而不去普化眾生的修行人,他就是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邪見,不能受持奉行,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當然他就沒有功德。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有金剛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護法神,都會來護持供養。要知道有金剛經的地方視同佛塔、佛寺,都應該受到恭敬,作禮圍繞,以花香供養。

感想:
  金剛經實則是一本甚深微妙的經典,一般人皆貪著於人、我之法,凡是計較於自身的利益,但若有人能夠受持金剛經,信心不逆,真心信奉無我相、人相的修行,此即為殊勝的心地。
  眾生大多畏果,只擔心於自身的安養,卻不能觀照到大同的和諧,凡事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以自己的心理判斷事情的對錯,但是當自己的心量可以容納不同人的意見時,也象徵自己擁有較多的同理心,可以捨棄自己的心相、身相,觀照到他人內心的想法──當心量越大的時候,就會有越多的智慧產生,而這個智慧卻是與慈悲心一體生成的。



補充內容 (2016-4-6 05:08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24 12:08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3-25 02:00 AM 編輯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       若能清淨 業障盡消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次,須菩提,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受持讀誦解說此經,若被人無禮輕視,這人前世罪業,應該墮入地獄餓鬼畜生惡道,今世有人無禮輕視,就在替我們消除先世罪業,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師尊回想過去無量世,在燃燈佛前,遇見八百四千萬億諸佛,師尊都供養諸佛沒有遺漏者。如果有人於末世也就是現世,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此經,於師尊供養諸佛功德,不及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連算術都算不出最小位數都不到,但是他的功德比師尊供養諸佛的功德更多。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眾,善女眾,在以後末世,受持奉行,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師尊如果全部說出來,有人聽到後,心裡反感,生起嗔心,狐疑不信。須菩提,大家應當知道,受持奉行金剛經,其功德不可思議,誹謗金剛經,其罪業惡報,也不可思議。


感想:
  想要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請問大家覺得什麼叫做「受持」呢?按字面來講,就是別人給了我們一個東西,我們接受了,並且維持著這個東西的完整,這其中應該會有一顆圓滿心──那請問大家覺得什麼是佛法的受持呢?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的是佛經上的開示,甚至這其中還有經過翻譯,並不是當初在印度時 釋尊使用的語言,但 佛除了使用語言文字開示以外,更重要的卻是內在看不見的,靈性的解脫。
  既然靈性看不見、摸不著,又要如何證明祂存在呢?可以透過禪定,進入到靈性的時空,那樣的禪定已不是普通的靜坐而已,禪宗公案云:「磨磚不能成鏡。」意喻的就是若只是用人的意識在空想,怎麼能夠進入正定、深定、妙定呢?所以禪定要找到有傳承的法脈,您的禪定能夠到達什麼境界,得視於您的 上師可以傳你到什麼樣的境界。
  回頭來說,我們應該要先地開悟,究竟佛陀傳的法是語言文字的有為法而已,還是其實是靈性無為實相的境界,如果大家認同是後者的話,那就應該要在禪定中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與佛心印心,才能算是真正的受持對吧?



補充內容 (2016-4-6 05:08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25 03:58 AM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       成佛究竟 本我無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當時,須菩提請示佛說,師尊,善男眾,善女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煩惱妄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善男眾,善女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這樣的心,我應該滅度一切眾生,滅度完一切眾生業,而無有一眾生業可以滅度者,是什麼緣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這是為什麼?須菩提,有四相者實在沒有辦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在燃燈佛前,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沒有,師尊。如弟子領悟了解師尊的意思,佛在燃燈佛前,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於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佛說,對了對了,須菩提,實在沒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就不會給師尊授記,並說師尊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實在沒有法,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燃燈佛為師尊授記時這樣說,你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什麼緣故?如來者,就是一切法中如如不動。若有人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在沒有法,佛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實無虛,無有無空的中道,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者,就不是一切法,所以叫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有相法、無相法、入世法、出世法,所謂一切法都是佛法,這一切法是名相。所以佛才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正佛法是,實相無相菩提法,才是佛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說,師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就不是大身,是名大身。人身大小是一種名相,真正的大身者,是如來法身。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菩薩若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就不叫菩薩。是什麼緣故?須菩提,實在沒有法,名為菩薩,所以佛說一切佛法,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如果有菩薩這樣說,我應當莊嚴佛土,就不能稱為菩薩。什麼緣故?如來莊嚴佛土者就不是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者,如來說,是真正菩薩。要當一位真正菩薩,就應遵照佛的開示,心不住相,心不生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做到離我、人、眾生、壽者相,心無住於相,行六度萬行,其功德無可限量。

感想:
  如來所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法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實相法門,「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無為法也是佛法,不執著文字、語言,不待人說,無相實相的微妙心法,這兩句法語是來自於 世尊兩千五百年前,於靈山法會、拈花微笑、傳佛心印給 摩訶迦葉時所開示的。真正的佛法需要用心靈來印證,不是落於口頭禪,也不是落於意識相法。



補充內容 (2016-4-6 05:09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3-28 02:19 AM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       萬法歸一 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肉眼嗎?是的師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天眼嗎?是的師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慧眼嗎?是的師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法眼嗎?是的師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有佛眼嗎?是的師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恆河中的沙,佛說是沙嗎?是的師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一恆河中的沙那麼多的恆河沙數的無量佛世界,像這樣多的佛世界多嗎?很多,師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告訴須菩提,你所認為的國土中,所有眾生,有多少種的心,師尊全都知道。什麼緣故?如來說的心,都不是色心的心,名為心。這是什麼道理?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虛空永在,此心無常,一切心不可得。一切名利地位,一切錢財情愛,同樣不可得。

感想:
  我想要藉此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證,來作為「佛說五眼」的補述。
  其實佛的五眼是存在的,但並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見得的,我自己在參何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時有一點心得,也在此說明。
  肉眼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眼球因為反射光具焦在視網膜上,而產生了很多可見的影像,這些影像都呈現在我們的腦部系統中,肉眼的特色是能夠觀察到有限的事物,比方說我坐在書桌前,我從桌面上無法看地板,因為被桌子給擋住了,肉眼也往往無法讓我們看輕事情的真相,比如說當我看到女友跟一個陌生男子在一起、互動親密,我當下也無法確定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我有沒有被戴綠帽、或者其實兩個人只是正好在表達自己的善意而已?所以說,肉眼是很難察覺事情的真相的。
  但是天眼、慧眼、法眼就不一樣了,我有時候在佛堂裡,會看見法台上的法相,有放出金色、白色的光,不只是光,連自己的心裡都感覺很自在、法喜,我自己的感覺是,彷彿當時已經脫離的人間的時空,人間的時空往往充滿了人相的汙染、貪瞋癡慢疑,我好像是在另一度時空,而可以看見佛光,在這樣的狀態時,其實不會有什麼人間的煩惱,只覺得法喜充滿。
  有時候不是在佛堂,但是接觸到一些有益於身、心、靈解脫的人、事、物時,也會看到這樣的光芒,而且是很多種不同顏色的光:有些人是金光,金光是智慧之光,有些是白光,這些光通常是來自於一顆很慈祥、博愛的心,也有水晶光、米白光...等等,每個人的光都不一樣,也有無明的光──無光、黑暗。
  我相信每個人內在都有這種光,只要能夠培養自己平常心、心常平的清淨心,把瑣事、俗事化繁為簡、化簡為零,把事情圓滿後就放下,讓自己的心地光明顯現,就會有這樣的光。
  我也有看過自己的自性光,在安撫自己身上的傷口,那時候我的腳動小手術,因為很快所以醫生告訴我乾脆不要打麻藥,我也說好,但當時卻沒有恐懼的感覺,反而是一躺到病床上時,我好像進入了禪定(或說禱告)的狀態,突然自己的心臟裡有一道光的水流,流到腳上的傷口,對他說:「對不起、讓你辛苦了...」,我的腳瞬間得到放鬆,彷彿也有麻醉的效果,所以醫生動手術時沒有痛的感覺,手術也很快速順利地完成了。
  我可以看到光,這種光具有生命力,而且光的源頭彷彿是於自於我們的心靈,但我不確定這是什麼眼。
  但我卻相信法眼、佛眼是存在的,也相信因為 佛有這些功德,才能夠常說佛法,並讓眾生的心靈得到淨化。



補充內容 (2016-4-6 05:09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nrenumber    時間: 2016-3-28 06:31 A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3-24 12:08 AM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       若能清淨 業障盡消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 ...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前讀金剛經時,一疑問:依輪迴,這人應墮惡道,何故卻沒有,還是出生為人?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2 01:37 A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3-28 02:19 AM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       萬法歸一 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

補注感想:

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要真正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便會體悟到這是一句開悟的人生觀。
過去心生起時,與外緣結合,而產生了結果,當因緣逐漸變化,內心無常,因緣便會毀散,過去心實不可得,同理可證現在心也是無常的,未來的心意也是如此。
若能調伏心猿意馬,靜心而為,則能不受外縛、來去自如,也能體會到心靈真實的自由,而非為外物馳騁畋獵,難以自拔時的焦慮、折磨。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2 01:58 AM

nrenumber 發表於 2016-3-28 06:31 AM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

您好,我覺得我們可以從現實的角度來剖析你的疑問:

您認為,何種人會墮惡道呢?他要句昨什麼樣的業力,才會致使她不能得到人身,只能在惡趣受苦?他要為多大的業力所逼,是什麼樣因緣才能產生這樣的結果?
再者,若有一人應墮惡道,再墮惡道前,是否可以有因緣再做為人?甚至在墮惡道前還是個天人?

我認為,靈性要輪迴到什麼法界,全靠因緣,因緣俱足,才可能出生在某個法界,所以若一個人在惡趣的因緣來到之前,還有轉身人道的因緣存在,他是有可能得到人生,甚至修行聞法的,所以千萬不要輕忽了「因緣」。

而修持了金剛經以後,因為藉由開悟金剛經的教義,而可以讓靈性得到清淨,智慧顯現,入世圓滿,對個人的修行是有意義的;
當分享了金剛經以後,也許會受人輕賤,但這是因為兩人間因緣轉變的關係,就好像原本狼狽為奸的兄弟,忽然有一位金盆洗手了,另一位未必會完全接受一樣,但究竟是好還是壞,可以用時間來證明一些事情。

但我覺得當我們有能力時,也要回頭照顧這些朋友,讓他們也從自己的生活中,逐漸開悟金剛經所說的道理。

以上僅是個人分享,還請多指教。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2 02:19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2 02:20 AM 編輯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       法身徧界 通化無邊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這人因布施因緣所得到福德多嗎?是的師尊,這人因布施因緣得到福德很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實的,師尊就不會說得福德多,因為世間沒有真實的福德,所以,師尊才會說得福德多。的確,世間一切相,都是虛妄,世間福德再多,也不過曇花一現,所以世間福田是不實的,要種福田,不要種世間福田,毫無功德。種福田,要種佛國福田,那就是無上菩提的資糧,才是真實的福田,真正的功德。
  大家曾經想過嗎?我們每一時刻,都隨著六道輪迴流轉而不自知,我們絕不可以等到生命終了時,才求佛菩薩解救,為時已晚。所以每一個人,趁生命健在時,及時禪修行功德,同時應該保有自在心、歡喜心,才能跳脫輪迴。

感想:
  感恩 世尊的開示。誠如註解所言,世間的一切福德,我們所希求的財、氣、名、利、情、愛,都是生滅的,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一門功課,應該是要讓靈性走上光明的道路,再往生時不必輪迴,不應以有所得故而解脫,反而是自在、無礙的時,才能方便解脫。
  因為再多的財富,也不會比明心見性來的珍貴,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快樂或是悲傷,但這取決時當事人的智慧,若是吝嗇之人,不懂的用愛心布施,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都是從別人手中取得的債;有錢沒有不好,但要把錢用在對社會、他人有幫助的方向上,得之於人,也要還之於人。
  擁有看似美妙的愛情,但若是被情慾所困,也沒有辦法擁有美好的生活,修行雖然讓人心性變得純淨,但自己的心地也因此可以綻放純真、至善、完美的光明,這種力量可以幫助自己身邊的人走出憂傷、獲得生命的力量,對我來說這才是讓人與人之間獲得美好關係的一個契機。
  而修行不是只有要墨守成規的經文,而是讓我們在生活裡可以綻放心靈的光明,可以脫胎換骨,得到一個美麗的人生,這是因為我們內心都擁有佛性的光輝,但可能還暫時被藏了起來。


補充內容 (2016-4-6 05:09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nrenumber    時間: 2016-4-2 03:05 A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4-2 01:58 AM
您好,我覺得我們可以從現實的角度來剖析你的疑問:

您認為,何種人會墮惡道呢?他要句昨什麼樣的業力, ...

所以,輪迴不是一簡單的,死板的「法則」,人死後還會在因緣之下得到救贖。
這比基督教說,人只能在死前得救贖,還令人嚮往。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3 06:59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3 07:00 PM 編輯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       色相皆妄 離妄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嗎?不可以,師尊,如來不應該以具足色身見。什麼緣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就不是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說的具足色身,不是有眼耳鼻舌身人相的色身,叫做具足色身,那就是法身,佛可以法身見,不可以色身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嗎?不可以,師尊,如來不應該以具足諸相見。什麼緣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就不是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感想:
  如來不能以具足色身見,也就是說如來並不是用色身五官可以見得的,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可以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的感官,但若用這些感官以及意識來思考,是沒有辦法見證到如來的真實義以及法身的,要見證如來的真實義、見如來的法身,就必須要在禪定中見證到自己的清淨本心,用自己的本心才能夠見證到如來的真實義。



補充內容 (2016-4-6 05:09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3 07:14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6 05:04 PM 編輯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       法無可說 所說非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你不要說如來有這樣的想法,師尊有說過法嗎?不要這樣想,什麼緣故?如果有人說,如來有說過法,就是謗佛,是他不能理解師尊說法的緣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釋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當時長老須菩提向佛說,師尊,有些眾生,於未來世聽到佛法,他們心裡會相信嗎?佛說須菩提,他們不是眾生,也非不是眾生,是名眾生。
  這裡要提示的一點,當須菩提說到,未來世有些眾生聽到佛法會相信嗎?佛當下就說,什麼是眾生,哪裡來的眾生,根本就沒有眾生。
  這一點佛是站在眾生平等,眾生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的根本來看眾生,可見佛的大慈大悲。但有時也難免感嘆一聲,眾生難度。
  所謂天澤無私,難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天雨無私,滋潤大地,可是對枯木而言,卻沒有得到生機。佛的大威德,普化眾生,可惜對沒有慧根者而言,卻發生不了作用。
  覺悟吧,禪修第一,人生苦短,如夢幻泡影,一失此身萬劫難。

感想:
  佛所說的話是文字相,但佛說法的因緣是要讓眾生的靈性解脫,所以修行不是要執著在修什麼樣的方法上,而是要直接印證到本心,從清淨自性流露出真實心地的光明,以印證到 佛陀心靈的境界。
  「佛性」的「性」,指的是心靈的境界,我們聞法的目的不是在於背誦經文,而是如何與 佛陀的心相應,這應該才是聽聞佛法的目的。



補充內容 (2016-4-6 05:04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4 11:42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4 11:43 AM 編輯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       悟性空故 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向佛說,師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佛說你說的真對。須菩提,師尊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點法都沒得到,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說,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佛說須菩提很對。有所得是物質上有所得,名譽上,名相上有所得,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既非物質,又非名譽,而是實相無相境界,所以無所得。

感想:
  依我目前的見解,修行是為了要見證到真如實相,而非執著於法。執著於法就是執著於想法,執著於想法有時會讓自己、他人難受,而真如境界是事理通達、轉識成智,故沒有對錯的執著,只有是非的明白──意識相法會障人眼目,簡樸無華才能回歸純淨。

補充內容 (2016-4-4 11:49 AM):
可參考六祖壇經 定慧品的開示。

補充內容 (2016-4-6 05:04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4 12:19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4 12:22 PM 編輯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       以清淨心 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次須菩提,佛法平等,沒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說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名善法。
  這一段經文很短,值得解釋的是佛法平等,是說眾生都有佛性,經過正法修行,都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說佛法平等。
  另一句,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名善法。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乃至般若是善法,如來為什麼說這些善法非善法,理由是,雖然是善法,但是尚未證得無上菩提。證得無上菩提時,才是真正的善法,所以如來說非善法名善法。

感想:
  能入禪定,即離我、人、眾生、壽者相,定慧中修一切善法,便能夠體察善法的微妙,入世能夠圓滿他人、出世能返佛國天堂,所以善法並非善法,只有當我們的心靈與佛會合時,才能夠體會到六度萬行、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實都是佛陀的證量、成佛的資糧。
  有關六度萬行,可以在另外一篇文章再來討論,此篇還是先以分享金剛經為主。



補充內容 (2016-4-6 05:10 PM):
此篇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6 05:44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6 05:52 PM 編輯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       福智甚大 無物可比

原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解:
  須菩提,如果有人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那麼多七寶堆積起來的數量,用來布施。
  另外有人以金剛經,甚至經文中的四句偈等,受持奉行,讀誦為人解說,和前者比較,七寶布施的福德,不及金剛經受持者的百分之一,千萬分乃至算數都難以計算小數,後者功德遠勝於前者。
  可見無相法施功德,比有相財施功德來得更多、更大。

感想: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願意布施的,布施可以方便他人、成人之美、增進社會福利建設...等,也能夠給別人快樂,這些都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有布施,人們的生活可能還是會爭吵、會因為利益而吵架,會因為種種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自尋煩惱,所以金剛經的修持可以提醒、幫助人們檢視自己的內心,是否有得到清淨,而這樣的功德,比單純的有相布施更來的大。
  金剛經其中的一個要點就是「離相」,離我、人、眾生、壽者相,能夠離這些心相,我們才能夠無私地為別人著想、付出,也會顯得明理,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或心態而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別人。
  金剛經中有許多四句偈,例如:「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就道破了很多修行人的意識障礙,以為口中唸佛就是修佛,以為讀經典的文字就是持經,但心沒有得到清淨,沒有轉識成智,了解念佛、持經的意義是什麼,結果就還是在有相中打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生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等,也是給予我們很好的提醒,讓我們自己去參修行的真實義,並在禪定中,相應 釋尊、佛菩薩的心。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6 06:07 P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6 06:07 PM 編輯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       聖凡同性 化無所化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註解: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你們不要說如來有這種想法,我來度化眾生。須菩提,你不可以這樣想。什麼緣故?實在沒有眾生如來度化者,若有眾生是如來度化者,如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的存在。須菩提,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我說凡夫者非修行人,到因緣成熟,他就非凡夫,而是修行人。

感想:
  修行人不應該用自己的主觀來渡化他人,自己的主觀包含了自己的立場、偏見...等等想法,我們的說法並不是要讓別人深信於自己的話語,而是要讓別人看見真實,就如同以手指月,人因為手指的方向看見了月亮,但手指並不是月亮。
  當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淨的時候,彼此也很容易就能知道對方的心意,心與心是可以相通的,如果說有一個人的心具足了清淨、智慧、圓滿性,他也可以用這樣的心光去影響別人,甚至也點亮別人內心的光明,這樣的光明,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是圓融一體,用在做事上,如果能夠用心與工作、書本相應,那也很容易就能夠理解一件事情的原理,或者書本內要傳達的東西是什麼。
  放下「我、人、眾生、壽者相」,就能夠相應到內在本有的清淨與智慧,也能更圓滿地完成任務及事情。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6 06:24 PM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清淨法身 非屬相貌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註解:
  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嗎?須菩提說,可以,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錯了,若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地獄裡的十鬼王,世上的暴君帝王,都變成如來了。須菩提向佛說,師尊,弟子現在了解師尊的意思了,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時佛說偈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偈語大意是,如果以身相見佛,以聲音求佛,是人修行已經偏差了,不能見如來,佛告訴我們,不可以用色身五官六意修行,這種修行是意識修行,意識修行是法相修行,不能見性。意識修行也就是人在修行,既然是人在修行,不論任何法門,修百年還是在人,不能見佛。
  修行要先開悟,還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內修實證,般若實相,外修悟性,無生之處,破除四相,離相修行,入於無相禪定,身空意空心空,三輪體空,諸法圓空,真空妙有,不可思議。
  另行六度波羅蜜是清淨持戒,是無相布施,是無生法忍,是堅定精進,是禪定內證,是般若智慧,如此修行,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感想:
  修行不是指有意識在修行,正重要的是要開悟,如果沒有開悟,就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修,雖然看了很多經典、但卻沒有轉識成智,雖然生活很忙碌、但卻不知道是為什麼而忙,沒有計畫、如同浮萍般任人擺布。
  修行要像蓮花一樣,蓮花的根深深地插在水下的汙泥中,但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亂世中保有清淨的心與智慧,才是禪定的修養。
  如來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因為如來是不能用相見證的,指能夠用心見證,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與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也可以藉由觀察自己的變化,來確定自己究竟是只用意識修行、還是用智慧修行,意識修行沒有辦法跳脫輪迴,智慧修行則會讓人見證生活、命運的轉變,以及靈性的提昇。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6 06:33 PM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      依法修持 不應斷滅

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註解:
  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如來不以具足圓滿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不可以這樣想,如來不以具足圓滿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你就落入斷滅空相,不可以有這樣想法。
  什麼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在修法上不說斷滅空相。這段經文,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認為不以具足相,就是不要認為不具足圓滿功德,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則會落入斷滅空相,佛也空,法也空,修行也空,有相也空,無相也空,一切皆空,那就是斷滅空相。
  所以,佛對須菩提說,於法不說斷滅空相,一旦落入斷滅空相,就是凡夫眾生。

感想:
  修行是要圓滿許多生活中的功課,而不是放著作業不管,以為一切攏細空,放下一切就會成就,這樣的修行法恐怕會蹉跎了自己的光陰,到最後,一生過完了,卻什麼成就都沒有──在人際上還是沒有圓滿,在布施上也沒有去做功德,也沒有得到智慧,那這一生豈不是白來了?
  所以,如果想要成就,就要急尋懂得如何解脫輪迴、成就的上師,請他給我們指點,當然上師也責任重大,一旦給錯了方向,會害自己以及聽信自己的人受苦、難以解脫。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6 06:41 PM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       一塵不染 何貪何受

原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註解:
  須菩提,假如有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用來布施,若再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這位無生法忍菩薩,勝過前七寶布施菩薩,這是什麼緣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接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向佛請示說,師尊,為什麼菩薩不願意接受福德。佛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該有貪著心,所以說菩薩不願接受福德。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菩薩法施,要比菩薩財施更有功德,並說菩薩天天行功德,但不願接受福德,是菩薩修行得無生法忍,自然不貪著福德,雖然菩薩不貪著,不接受福德,其實福德仍然存在,這是種福德因,得福德果,因果律不受願不願意而有所改變。至於如何達成無生法忍境界,那是要達到諸法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無生法忍。

感想:
  菩薩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所以自然不會有「貪」,其實可以參參看:如果修行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時,還會有「貪、瞋、癡、慢、疑」嗎?我想是沒有的,所以如果能夠做到離相,自然也可以做到持戒。
  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然也不用貪於自己得到福德,可以把自己的福德分給需要的人,也把這個菩薩心迴向給眾生,讓大家得到這樣的好心地、命運也自然就轉變──在客觀上,因果定律還是存在的,但是因為菩薩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也不會特別貪於利己的福報。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7 01:44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7 02:13 AM 編輯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       真性寂靜 不假威儀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註解: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那人不了解師尊的教義,什麼緣故?
  佛說如來者,無所來,也無所去,所以名如來。有弟子看佛每天的生活,有來有去,有坐有臥,這大概就是如來。其實佛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有一定的莊嚴威儀,充分表現出佛平凡中的偉大。
  如來者,來而無來,去而無去,無來無去,如如不動來,如如不動去,這就是如來。就像我們自性有來有去嗎?有生有滅嗎?有增有減嗎?我們的自性,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增無減,這就是如來本義。不要把生生滅滅,有來有去,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看成如來就錯了。

感想: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佛性,佛性並沒有因為我們的身分、職務不同而有分別,每個人的靈性是平等的,只要有透過修行,突破生理的障礙、意識的障礙、潛意識的障礙,其實就可以見證到內在靈性的光明,而這樣的修行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只要當事人願意。
  佛性無生無滅,也就提醒我們,不要把有生有滅的事物當成了佛性,比方說我們這個身體,有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因為這個色身存在的關係,但是這個色身並不會長存,隨著身體的衰弱、體質的改變,我們對外在事物的感受、喜好也會有所改變,所有我們對事物的慾望、想像,都是生滅變化的,這個身體在病了以後衰弱,死去後浮腫、化為血膿、引蛆腐蝕...,這個色身是會變異的,但靈性的境界是清淨的。
  靈性的境界是無所求的,不貪求世俗的事物,只求自己可以多做一些佛事、供養...等等,如同慧能大師說的: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7 02:35 AM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       一合之理 實無有相

原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註解:
  須菩提,如果有男眾,有女眾,以三千大千世界打碎成為微塵,你意思如何?這些大量微塵多不多?很多,師尊。
  什麼緣故?如果這些大量微塵若有實體,佛就不會說是大量微塵,這是怎麼說,佛說大量微塵就不是大量微塵,是名相的大量微塵。
  師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就不是世界,是名為世界。什麼緣故?若是世界是真實的,就是一合相。  如來說,你說的一合相,不是實相的一合相,而是名相的一合相。
  須菩提,真正的一合相者,實在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佛說的真正的一合相,為什麼不可說,也無法可說,因為它是真如實相的一真佛界。

感想:
  佛家總是會說「因緣」,但「因緣」這件事情,某種角度來說卻很玄妙:有些人可能當下沒有善念,但短時間裡卻不會發生報應,這是因為他在之前有為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所以有成果來支撐他,但到最後他還是會受到報應,反之亦然。
  以「因緣觀」為例,宇宙間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我們總是說不完,但是我們有一個總結,知道事情的生成、消散來自於因緣的合和及分離;然而究竟什麼是「內因」、「外緣」?這個部分卻是需要當事人自己體會的,有時候別人解釋了很多,但如果別人說的東西沒有辦法幫助自己提昇智慧,那這些話就等於白說了。
  佛陀教義是需要參的,這個參要用自己的清淨心,用意識是沒有辦法參的,因為意識心有太多自己的妄念,還有我執、法執,讓我們走偏了,以致無法跟自性相應。

原文、註解轉載自: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nrenumber    時間: 2016-4-7 04:34 A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4-6 06:41 PM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       一塵不染 何貪何受

原文:

原文是:《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這個也是不解的地方。
「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可以拯救多少生命?(雖然也可能拯救不少大盜),這比單說法差?
菩薩既然不受福德,也不該受功德。
既然此「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他早已降伏其心,還在意功德,福德,他成佛應該是早晚之事。


作者: nrenumber    時間: 2016-4-7 04:43 AM

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4-7 02:35 AM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       一合之理 實無有相

原文:

原文: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
「凡夫俗子」的一合相和「真正的」一合相不同?
「凡夫俗子」喜好在「紅塵」裡打滾?
作者: ren1244    時間: 2016-4-7 03:52 PM

「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可以拯救多少生命?(雖然也可能拯救不少大盜),這比單說法差?
菩薩既然不受福德,也不該受功德。


醫生救的是人,但不能讓人免除災厄、困苦;而佛法可以讓靈性提升,甚至成就、不再輪迴。

舉個例子,假使一個人生病的原因是因為常常對人生氣,或是一些不好的習性所致。那麼醫生只能醫治他身體的病,但也只是一時的。可是如果透過修行幫助一個人解脫那些不好的習性,解脫三毒二邪,那麼才可以更長久的幫助到他。更何況還有更深層的部分。

另外談到「說法」。修行並不是把經文當學問在那邊鑽研或是宗教的儀式,而是如何達到清淨,見證本有佛性。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8 08:45 AM

nrenumber 發表於 2016-4-7 04:34 AM
原文是:《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 ...

我覺得,做很多布施,不見得就有表示有降伏其心。

你看在魏晉南北朝的梁武帝,據歷史紀載他花了非常多的資產在建寺供僧,但是最後他與達摩祖師會談時,卻因為覺得自己貢獻很多,而有傲慢的心;雖然這個故事原貌未必如此簡單,但這樣的情形卻是可能發生的,既然這樣,您還會認為做了這麼多布施的人,就一定有降伏自己的心嗎?

在當今社會,能夠做最大、最多建設的,也應該是政府、財團等單位了,他們出手最闊,但你覺得,光是很有能力布施,就代表他一定有完全的降伏其心嗎?

經文提到,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那他就會有更大的功德,因為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德是見性的修為、是靈性的清淨、智慧的增長,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的〈決疑品〉有所開示,此段可以自行查閱補充。

節錄 決疑品開頭: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8 09:03 AM

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4-8 09:17 AM 編輯
nrenumber 發表於 2016-4-7 04:43 AM
原文: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

可能吧,但你看經文有提到: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我認為,這就表示所謂的一合相,不能只看到他的名相而已,要了解他究竟的意義是什麼,就相這個宇宙這麼浩瀚,我們要通達事理,才能看看清楚事實、是非,而不是執著於相。我認為一合相有這樣的意義,當然我也可以說很多事理,例如因緣觀等,但我如果只貪著在這樣的法相上,那我可能就無法用自己的本心,來見證、體會宇宙中更浩瀚的真理了。

我自己的見解如上,但可能還有欠缺之處,也請指教。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8 05:55 PM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       如此知見 法相不生

原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註解:
  須菩提,假如有人說,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是人能了解師尊說的意思嗎?
師尊,是人不了解如來所說的意思。什麼緣故?師尊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相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對於一切萬法,應該有正確的知、正確的見、正確的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說的法相者,如來說不是法相,是名相的法相。
  這段經文重點,在說修行人要有正知、正見、正信、正解,而不生法相。所謂法相即非法相,要自己不生法相,不要認為我今天禪坐,明天就會成佛,不要生法相,也不要執著一切法相。
  要知道,除了禪坐以外,還有很多事有待圓滿,很多無明,有待破除,很多身心汙染,有待清淨。
  不要妄想才吃兩把空心菜,就想上西天,不執著法相,不生法相,才真正無我、人、眾生、壽者相,才是離相無相的無為修行。

感想:
  記得在第六品〈正信稀有〉中, 釋尊有開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釋尊到底有沒有說法呢?我覺得不能夠說 釋尊有說法,「說」是用口述的意思,可是 釋尊的法是要讓修行人修行、靈性解脫的妙法,一個人如果沒有正信,對於修行的知見不夠正確(例如執著相法修行),他很難接受到這樣的境界。
  所以一般人剛開始修行時,會習慣用方便法來行善,用很簡單的方式來發揚善念,如果觀念、方法正確,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個人的智慧會逐漸增長,讓他看到靈性的真相、因緣業力輪迴、如何超凡入聖的道理;佛教三無漏學:戒、定、慧,就是先讓一個人在意識、潛意識上清淨,並透過禪定內證到自性的光明,讓他透過真修實證,找到生命永恆的平安。
  但是這些道理都是要逐步實踐、並且見證的,菩薩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修行人要做到才算數的功課,而不是只有口頭禪,空談佛理就覺得自己已經成佛了;我覺得這六度波羅蜜在做的時候也都可以做到歡喜,讓自己很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也許不知不覺中,智慧也就增長了。
  但我也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除了分配時間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外,也要注重自己實際的生活情形,盡力在人、事、物、法間圓滿;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圓滿的地方,也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一些不圓滿的事情,但既然現在有這個人身,就要想辦法去圓滿他。

原文、註解轉源: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modshairpete    時間: 2016-4-8 06:17 PM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       應現設化 亦非真實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註解:
  須菩提,若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樣多的七寶,用來布施,又有善男眾,善女眾,如果有人發菩提心,大澈大悟,持用金剛經,乃至其中的一小節四句偈等,受持依教奉行,讀誦為人演說,這個人的功德,勝過七寶布施的那個人。佛認為法施比財施更重要,更有功德。講金剛經的人,怎樣來為人演說,照著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不生法相,如如不動,是什麼緣故?佛說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已經說完全部金剛經,長老須菩提及所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聽完佛說金剛經,皆大歡喜,信守奉行。

書本附註:
  佛已經講完最具有般若智慧的金剛經。雖然全部金剛經,都是佛與長老須菩提的對話,但我們看金剛經的時候,要把須菩提當作自己,而佛就是為自己開示,這樣與佛相應,就會有不可思議功德,何況那位須菩提,也許就是前世的自己。

感想:
  不知道大家有觀察過「夢幻泡影」、「朝露」、「閃電」等事物嗎?在光照下,泡影突然出現、膨脹,隨後又消滅,如同人一生追求、得到的名、利、情、愛,曾經擁有過,但當因緣消散、無常到來時,就突然消滅了;朝露在凌晨、天見明時凝結在一起,但在過一點時間,太陽變大、溫度上升,朝露又突然很快地蒸發了;閃電更是,在陰天裡,他突然出現,但很快也不見了。
  其實一切我們的所得、所擁有的,終究都會消失,所以我們在追求人生中的許多事物時,不要執著於擁有,而是要讓每一個人、事、物、法都可以得到圓滿,圓滿後就沒有罣礙,也就解脫了,這才是修行的意義,而不是執著於自己究竟會得到什麼。

原文、註解轉源: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圖文版


作者: zxcvbn529    時間: 2016-4-14 07:30 PM

第一次讀完金剛經有點失落
總覺得像是一張考卷
做不完的題目
而且沒有100分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