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轉載)誰說西方沒有萬里長城,只是它從未發揮功效… [打印本頁]

作者: raslin8271    時間: 2016-3-8 08:58 PM     標題: (轉載)誰說西方沒有萬里長城,只是它從未發揮功效…

本帖最後由 raslin8271 於 2016-3-9 05:03 PM 編輯

轉自「視界奇觀」

西元2世紀,羅馬已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賢君哈德良決定“見好就收”,沿帝國疆界築起邊牆,其中包括著名的“哈德良長城”。然而宏偉的石頭壁壘並未起到永保江山的作用,壯大後的異邦蠻族向帝國發起衝擊,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覆亡。


顛簸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塵埃漫漫的伐木道上,來自德國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的考古學家許森密切注視著左邊的林木線,搜尋著茂密森林中某種熟悉的標記。忽然他把廂式貨車停在路旁,走下車來,穿過馬路,進入密集的矮樹叢中。在離路邊50公尺處,他差點錯過了一道約1公尺高6公尺寬的低矮土坎。土坎上散落著扁平的白色石塊,在森林地面上沿直線向前延伸,其軌跡筆直得出奇。

大約在兩千年前,就是這條直線劃出羅馬帝國的邊界。原來的圍牆曾經拔地而起約3公尺高,綿延數百公里,盡收於瞭望塔上的羅馬士兵警惕目光之下。如今,德國境內的圍牆只遺下這矮矮的土堆。

在羅馬以北1000公里外的荒涼原野中,這必曾是一副震撼的景象。“城牆上曾塗以灰泥,並經過粉刷。”許森說,“一切都方正而精准。羅馬人對如何做事有著明確的思路。”工程系學生在測量另一帶城牆時,發現一段長達50公里的牆體僅偏移了92公厘。

一張由城牆、河流、沙漠堡壘、山地瞭望塔組成的大網標記著羅馬帝國的疆界。在西元2世紀的全盛時期,帝國派士兵巡視的前線從愛爾蘭海延伸到黑海,橫跨北非。位於英國的哈德良長城或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段,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5年,教科文組織將其與德國境內550公里長的羅馬邊牆合併為一項世界遺產。古跡保護專家們希望能在其他16個國家也設立遺產項目。國際上的共同努力有望解決一個比想像中要難以回答的問題:

羅馬人為什麼要建立城牆?是為了保衛一個蠻族環伺下的政體,還是僅僅要給帝國設立一個實體邊界?

西元2世紀中葉,羅馬帝國持續了幾個世紀的擴張進程開始慢下腳步,最終停止。帝國依靠一張由堡壘、城牆和天然屏障構成的大網將蠻族隔開。外交、貿易、暴力並行的手段被用來保持疆土的完整。最終,西元5世紀時蠻族的襲擊導致了帝國西部領土的淪陷

約從西元前5世紀起,羅馬連續六個世紀不斷向外擴張,從一個小小的義大利城邦演化成歐洲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圖拉真大帝是這一侵略傳統的熱切繼承者——西元117年駕崩之時,其疆土從波斯灣一直延伸到蘇格蘭。他死後把國家傳給了繼子,一位41歲的西班牙議員、自封的詩人、業餘建築愛好者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

面對超出羅馬掌控能力的廣闊疆土,同時迫于政客和武將們要他效仿繼父的壓力,這位新登基的皇帝——“哈德良大帝”的稱呼更廣為人知——“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放棄那些新行省,以減少進一步的損失。”傳記作家安東尼∙伯利說,“哈德良明智地意識到,他的前任犯了貪多嚼不爛的錯誤。”


也許哈德良認識到,羅馬帝國貪得無厭的征戰取得的收益在逐漸減小。為有些地區發起的戰爭並不值得。羅馬人坐擁最好的土地和海域,他們“決定審慎地守護帝國,不再毫無節制地將領土擴張至一貧如洗、無利可圖的蠻族部落”。哈德良在位的21年時間裡,有一多半在外省度過,慰問分佈在三個大陸上的將士。所到之處,高牆隨之豎起。“他是在暗示那些頭腦中充斥著擴張意圖的帝國成員:征戰到此為止。” 伯利說。

阿爾及利亞 提姆加德


羅馬人把他們的條理意識強制推行至帝國各地。薩穆加迪的佈局為網格式,包括一個市場(在中央位置)、多座儀門、十來個浴場、一個圖書館,以及一座可容納3500人的劇院。

到西元138年哈德良皇帝去世之際,原本用於給行軍部隊提供補給的堡壘和道路連成的網路變成了綿延數千公里的邊疆。“駐紮的軍隊如同壁壘,將文明世界守於圈內,圍護著從衣索比亞定居區到斐西斯河、從內陸的幼發拉底河到西方最遠端的壯闊島嶼之間的廣袤地區。”希臘雄辯家埃留斯∙阿裡斯提德斯在哈德良死後不久自豪地記敘道。

其中“最遠端的島嶼”就是哈德良建起以他命名的豐碑的地方。這座由石塊和泥土搭建的壁壘將英國一分為二。今天的哈德良長城是保存最好、記錄最詳實的羅馬邊牆之一。這段長達118公里的壁壘遺跡貫穿鹽沼,橫跨碧綠的牧羊草場,還有一段蒼涼的城牆依傍著紐卡斯爾市中心不遠處的四車道高速公路。另有數公里殘存在地面以上的段落保存了下來,它們矗立在峭壁的邊緣,淩駕於風雨飄搖的鄉間田園之上。城牆很可能是由哈德良在西元122年視察英國時親自設計,是他界定帝國疆域苦心的極致體現。

哈德良在位21年,其中一多半的時間是在視察新城鎮和邊防建設的旅途中度過。這幅插圖表現的是他在西元121年前後巡視日爾曼邊境途中一站時的場景:他在馬背上伸手致意,率領禁衛軍視察薩爾堡要塞。

大部分石頭城牆都是4.5公尺高,3公尺寬,規模極具威懾力。伴隨城牆全長的3公尺深的壕溝遺跡至今仍然可見。過去幾十年的發掘工作暴露出城牆和壕溝之間填滿尖樁的大坑,這是給入侵者設立的又一重障礙。一條專用的道路便於士兵臨危應變。等距離間隔的大門由每500公尺一座的瞭望塔守護。牆後幾公里處,一排堡壘均勻分佈,每兩座之間相距半天的行程。每座堡壘能夠容納500至1000人,可以對襲擊做出迅捷的反應。1973年,工人們在文德蘭達(一座典型的前線要塞)挖排水溝時,在厚厚的粘土層下發現了一堆堆羅馬時代的垃圾。潮濕的粘土中包裹著各種物品,從1900年前的建築木材到布料、木梳、皮鞋、犬糞,都在無氧條件下保存完好。繼續下挖,人們發現有數百件寫滿了字、薄如餅乾的纖脆木板。它們記錄了哈德良長城上日復一日的生活細節:任務分配、執勤表、補給請求、私人書信。出土的足上用品中有包括嬰兒鞋在內的幾十雙童鞋,這說明一些士兵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城牆巡邏兵們的飲食也不錯:菜單上有醃豬肉、火腿、鹿肉、雞肉、牡蠣、蘋果、蛋類、蜂蜜、凱爾特啤酒和葡萄酒,甚至還包括魚醬——一種用發酵的魚配製成的調味品,是古羅馬式的伍斯特沙司。想家的士兵還能收到愛心包裹。

今天的學者們提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想必也曾在冒著英倫苦雨在漫長守望中瑟瑟發抖的羅馬士兵腦海中浮現:他們到底為何守在那裡?城牆本身的規模和配套的壕溝、壁壘、道路體系似乎暗示著敵人的窮凶極惡。但文德蘭達的報告中描繪的並不像是危機下的駐防。

今天的學者們提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想必也曾在冒著英倫苦雨在漫長守望中瑟瑟發抖的羅馬士兵腦海中浮現:他們到底為何守在那裡?城牆本身的規模和配套的壕溝、壁壘、道路體系似乎暗示著敵人的窮凶極惡。但文德蘭達的報告中描繪的並不像是危機下的駐防。

如果能把羅馬邊疆的整個版圖拼到一起來看,建立一個跨國的世界遺產項目,也許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自從19世紀90年代英國文物工作者組織第一次沿著哈德良長城的科考發掘工作以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就一直假定羅馬的邊牆是軍事防禦工事,是為抵擋野蠻民族的軍隊和不懷好意的侵略者而設。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邊牆的考古學家們後來發現,割裂歐洲的鐵幕影響了他們對遙遠歷史的認知。今天,新一代的考古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備受矚目、連綿不斷的哈德良長城可能是羅馬邊牆中的另類,這條118公里長的工事也許是個反例,證明的是一套截然不同的法則。

在歐洲,羅馬人借助萊茵河和多瑙河形成的天然屏障,以一支強悍的水軍巡視河面。在北非以及敘利亞、猶太、阿拉伯等東部行省,大沙漠本身造就了天然邊防。


軍事基地通常是為監察河道和其他關鍵性補給路線而建立的特殊設施。拉丁語“邊界”(limes)一詞的原意是指有人巡邏的路徑,現代英語中仍然沿用這個詞——英文“限制”(limits)一詞即源於limes的複數形式limites 。

位於萊茵河、多瑙河等河流上或是羅馬東部和南部沙漠上的前哨,大部分類似於警察局或是邊防巡邏站。若是面對入侵的敵人,它們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但對於官兵抓捕走私者、追擊小股強盜、徵收關稅都非常便利。英國和德國那些駐軍稀少的邊牆也與之類似。“這條界線是為實用目的而建。”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家本傑明∙伊薩克說,“它們相當於現代的帶刺鐵絲網,僅用於將個人或小群體拒之門外。”

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開始認同這個觀點。《羅馬帝國的邊界》一書作者大衛∙佈雷茲說,“建起的邊界並不一定是為了阻擋軍隊,而是用來控制人口流動。”換句話說,羅馬邊界應當被看作是羅馬人用來深入蠻荒之地擴大帝國影響的一件工具,是他們通過貿易或是偶而的劫掠獲得境外一切物品的管道,而非讓“羅馬要塞”與世隔絕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正如哈德良長城所代表的是羅馬邊疆的全勝時期,幼發拉底河上一座被遺棄的堡壘則鮮明地體現了邊界開始崩潰的一幕。杜拉-歐羅普斯是羅馬前線毗鄰波斯的一座設防邊城,而波斯是羅馬帝國的最大勁敵。今天的杜拉城位於敘利亞境內距伊拉克邊界約40公里處。1920年它首次被發現,經過十年的考古挖掘後,一座被封存在時間長河中的3世紀羅馬古城得以重見天日。

杜拉由希臘人在西元前3世紀左右建城,近500年之後被羅馬人攻佔。高大厚實的城牆和在幼發拉底河上居高臨下的位置使它成為建立邊疆前哨的最佳選擇。城北的盡頭被高牆圍起,形成羅馬時代的安全“綠區”,裡面有軍營、為駐軍司令建立的雄偉總部、一座大得足以為千名士兵洗去風塵的紅磚公共浴室、已知帝國最東部的競技場,以及一座擁有60個房間的宮殿,便於權貴們在這窮鄉僻壤之地歇腳。

執勤表上顯示,至少有七個前哨處於杜拉管轄之下,其中一個前哨只配備了三名士兵,另一個哨所在下游約150公里外。這裡的士兵多半更忙於管轄當地人,而非防衛襲擊和進攻

在羅馬人奪取杜拉半個世紀之後,與帝國東沿交界的波斯崛起為強大勁敵。從西元230年開始,兩國之間的戰火燒遍了美索不達公尺亞各地。局勢很快變得明顯:為羅馬服務了一個多世紀的邊疆策略無法抵擋志在必得的強大敵人。西元256年,杜拉城淪陷。

詹姆斯花了十年時間揭秘這座圍城的最後時刻。他認為羅馬人事先必已料到襲擊即將來臨,所以還有時間加固宏偉的西部邊牆,並將城市的部分區域掩埋來製造斜坡壁壘。

當地面上打得如火如荼時,一支19名羅馬人組成的小分隊攻入了一條波斯地道。一團毒氣噴入地下空間,令敵人幾乎瞬間窒息。他們的遺體成了最早的化學戰考古證據之一。這些堆在狹窄地道裡的屍體1700年後才被人發現,詹姆斯認為它們曾被用來在波斯人放火時堵住通道。

波斯人未能傾覆杜拉的城牆,但最終成功奪取城市,隨後將其棄之沙海。波斯軍隊繼續向腹地推進,到達了帝國東部的行省,洗劫了幾十座城市,連敗兩任君主,後又活捉了第三位——倒楣的瓦勒良皇帝于260年被俘。據說波斯君主沙普爾把瓦勒良當腳凳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命人將他的皮剝下釘在牆上。這次危機是一個轉捩點。在杜拉淪陷的同一時期裡,羅馬人在邊界上精心維護的和諧局面土崩瓦解。

在近150年的時間裡,邊牆幫助羅馬忽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高牆外的世界正在趕上羅馬的腳步,而這也要歸功於羅馬人自己。在羅馬軍中服役的蠻族帶走了羅馬的知識、武器和軍事策略。當羅馬人將注意力放在別處時,蠻族部落逐漸發展壯大,變得更加野心勃勃。當全國各地的羅馬軍隊被調去擊退波斯人時,今日德國和羅馬尼亞境內的薄弱之處幾乎立即遭受攻擊。

哈德良的苦心經營在劫難逃。蝸居殼內的羅馬帝國安寧不再,邊疆的壓力最終超出負荷,全國各地的城市開始築起各自的城牆。烽煙四起, 皇帝們倉促應戰。在兩個世紀之內,一個統轄疆域比今天的歐盟還要大的帝國土崩瓦解。


----------------------------------------------心得:
羅馬帝國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政權,現代人實在很難想像如何在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的古代,統治如此一大片領土,而且是以全境統一標準、齊一的政策貫徹至最遠角落聞名,行省的控制力從帝國核心到邊陲完全通暢,而非僅僅是附庸或是各地區自治這麼鬆散的國度,可見當時羅馬的統治者們絕大部分應該都是優秀的人才。

作者: kenny.hung    時間: 2016-3-9 11:55 AM

我們從小接觸的歷史
90%以上是中國史
只知道萬里長城是必然的
現在要多補充點知識才行~
作者: Yochain1984    時間: 2016-3-9 12:41 PM

有幾點補充:
第一、
中國的長城也不一定會發揮功效,那要看中原王朝有沒有足夠的經濟力去維護和抱持一定的駐兵數量。明朝的戚繼光為明朝北邊建構了歷來最強大的防禦體系,但要不是張居正的改革讓明朝有多餘的錢,還不可能維持得住。皇太極之後不就很輕易的從陝西溜了進來,還要袁大將軍回京救援。總之,就是要錢錢錢。
第二、
哈德良長城的防禦體系應該是最像中國長城的,就連駐防士兵連同家眷一起住在長城邊的小市鎮裡這點也一樣。這樣一來可解士兵的思親之苦,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士兵更加奮勇抗敵。其他萊茵河與多瑙河防線,頂多就是木柵而已,防止羊群走失還可以吧?
第三、
羅馬軍團一直以重步兵為主,所以遇到以騎兵為主的國家或民族總是輸多勝少,除非有很多很多錢去雇用其他民族的騎兵隊。大西庇阿和凱薩的軍團就是雇用了很多高盧騎兵。但沒錢的時候...打波斯就準備挨揍吧...
所以,西元3世紀羅馬邊防的崩壞,並不是系統不好,還是規一句話:國家沒錢!
內亂不斷,經濟轉型不成,國力大跌,就算凱薩在世也打不贏波斯。
作者: ltz040109022    時間: 2016-3-9 05:59 PM

簡直是在逗我。
西方有長城沒錯,有万里?打開世界地圖看看先。
作者: zodiac1848    時間: 2016-3-10 06:33 AM

本帖最後由 zodiac1848 於 2016-3-10 11:00 PM 編輯
Yochain1984 發表於 2016-3-9 12:41 PM
有幾點補充:
第一、
中國的長城也不一定會發揮功效,那要看中原王朝有沒有足夠的經濟力去維護和抱持一定的 ...

明長城和羅馬邊牆在時間上相差1700年,技术條件不同,防御對象也不同,沒有可比性
羅馬邊牆更近似于秦漢長城,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相似性

秦漢—羅馬時期,騎兵的馬鐙和馬鞍還不發達,蠻族的衝擊力不足,主要優勢是機動力
因此,長城的作用不是防御騎兵衝擊,而是占據要點,長期駐軍,從而壓制機動的蠻族

秦長城表面上是一條防線,但也是建設一連串居民點,作為出擊的支撐點
漢長城的開發作用更明顯,宣帝時期的大將趙充國長期主業是在河西走廊的“列城”背后屯田

哈德良長城和萊茵邊牆也相似,控制開發作用較多,軍事防守作用較少
不列顛方向,122年,開修哈德良長城,142年,又在更北位置修筑安東尼長城,拉鋸后再后撤
萊茵方向上,Limes主要是掩護背后萊茵河上的一系列羅馬城市——今科隆、特里爾以及美因茨

長城和邊牆不是簡單的軍事設施,而是古典帝國以“總体戰”和“制度戰”壓制進而同化蠻族
兩漢長城以屯田——驛站為特色,体現秦漢帝國的特點——農耕+中央管理
羅馬邊牆以運河——貿易為特色,体現羅馬帝國的特點——貿易+地方自治

另外,皇太極不是繞到陝西爬進長城的,而是在今天屬于北京境內的密云牆子嶺爬進來的
作者: ltz040109022    時間: 2016-3-10 08:01 PM

那個什麼CCB
[attach]113384853[/attach]
一無所知不會動動手?
120km這樣的牆?


作者: zodiac1848    時間: 2016-3-10 11:19 PM

ltz040109022 發表於 2016-3-10 08:01 PM
那個什麼CCB

一無所知不會動動手?

“万里”確實是扯淡

哈德良長城建造在不列顛島上,而且是東西走向,地理導致不可能“万里”
中國長城說“万里”,其實還是低估了,明長城的里程數是超過一万五千里

至于“這種東西”,我倒是覺得沒有必要厚此薄彼
長城的修筑本身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秦長城的遺址是這樣的
[attach]113388410[/attach]

漢長城(西段)的遺址是這樣的
[attach]113388411[/attach]

當然,秦漢長城的修建,比哈德良邊牆造200-400年

另外,視覺上的“這樣的”,也有部分原因是保存狀況的差異

說的難聽一點,十年前,我國的很多長城,視覺上甚至比“這樣的”還不如,完全散架
近十多年來各地做了大量的普查修繕工作,才恢復了一部分我們印象中“那樣的”長城

英國的情況我不太清楚,德國組織很大的力量去保存邊牆系統的遺跡
他們從1890年代就開始做專門項目,在地面建筑絕大多數已經消失的情況下,清理復原出大量遺跡

而天朝的長城保護事業,和歐洲比還有巨大差距
北京八達嶺每天人山人海,但是我打賭沒有几個人知道,八達嶺下面還有一個專門的中國長城博物館


作者: ficooool    時間: 2016-3-15 10:27 PM

本帖最後由 ficooool 於 2016-3-15 10:50 PM 編輯

英國那個是個圍牆吧!

還沒有南長城牛掰呢!

長城是什麼概念,只有爬一回才知道古人的偉大。只有現在山腳下才能体會那種氣勢。


作者: 夏夜剎那    時間: 2016-3-15 11:50 PM

根本不能跟我們中華文民的長城比吧,光是建造規模與歷史悠久度就差多少了,況且是有實際效用的,明朝已經超過上萬公里了。
作者: louis75916    時間: 2016-3-16 11:56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ltz040109022    時間: 2016-3-16 04:41 PM

zodiac1848 發表於 2016-3-10 06:33 AM
明長城和羅馬邊牆在時間上相差1700年,技术條件不同,防御對象也不同,沒有可比性
羅馬邊牆更近似于秦漢長 ...

現代學者多稱北邊的一條為“漢外長城”,南邊的一條為“漢內長城”。這兩條長城和趙秦長城在構筑方式上不同。趙秦長城因山崖、溝壑據險筑,几乎全部用石頭筑成;而漢外長城和漢內長城多在草原通過,一般無險依,無石可用,只好夯土為牆,經兩千多年風雨寒暑,遺址 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寬約4~8米,許多地段被今人當做道路使用。這兩條長城個別地段用石頭筑成或外筑石內包土,在烏拉特后旗烏力吉蘇木北15公里處為筑石包土的長城。
作者: zodiac1848    時間: 2016-3-16 06:09 PM

本帖最後由 zodiac1848 於 2016-3-16 06:27 PM 編輯
ltz040109022 發表於 2016-3-16 04:41 PM
現代學者多稱北邊的一條為“漢外長城”,南邊的一條為“漢內長城”。這兩條長城和趙秦長城在構筑方式上不 ...


因此說長城是因地制宜,無一定之規,每個地區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與其嘲笑西方對“百里短城”敝帚自珍,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的“万里長城”如今安在
我國真正保存下來的兩千年和哈德良長城同時代的長城遺跡,其實也就不過是几百里

秦長城現存多少遺跡?漢長城現存多少公里?保護狀況如何?
其他的北魏長城、隋長城、唐烽燧、金界壕以及宋川陝列城,這些遺跡得到公眾的多少認知?
致力于保護長城的長城學會,又得到多少天朝人,特別是網上整天自詡愛國者的關注和支持?

甚至最有名的明長城,甚至天子腳下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我們的文物保護措施是否真正到位?
八達嶺長城造一個奧地利的滑雪纜車是否經過科學論證?是否破壞文物風貌?
北京三大長城(八達嶺、慕田峪、居庸關)的開發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還是無序野蠻開發?

今天忙著嘲笑和裝逼,明天回頭一看,万里長城可能只剩兩百里了“這樣的”東西了

作者: deathboy000    時間: 2016-3-16 10:55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onliest568    時間: 2017-1-19 11:30 PM

原來西方也想過築牆
抵禦外敵
只是比不上中國的長城
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作者: kenny.hung    時間: 2017-1-21 10:15 AM

築牆這概念到現代已經沒有用啦!
所以在築也是多餘
古代戰爭應該可以有所成效就是
作者: debuci    時間: 2017-1-22 10:43 AM

感謝大大的分享以及網上各位先進的補充
哈德良長城算是小有名氣的西方長城
不少電影和書籍都對之作出評論
謝謝分享

作者: mana1160    時間: 2017-2-10 08:03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1.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